“武”与“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中“武”字新解

2012-01-29 02:11:38魏彦平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秦师人教

魏彦平

《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人教必修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劝说,与晋文公共同围攻郑国的秦穆公毅然单方面与郑国私下讲和,撤兵回国。晋文公舅父子犯要求攻击秦军。此时,晋文公明智地分析:“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意思是:如果没有秦公的力量我不会有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不仁: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智;用混乱相攻代替整齐联合,不武。

晋文公所说的“以乱易整,不武”。较早的晋杜预注解为:“秦晋和整而还相攻,更为乱也。”没有释“不武”。现代选本注本一般解释“武”为“勇武”、“威武”,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散文选》。

现行新课标人教必修一课本中将 “以乱易整,不武”注解为:“用混乱相攻代替整齐联合,这是不勇武的。”似乎也说得通。然而,去考察一下《左传》中“武”字的用例,疑问就出来了。

《左传·襄公十年》中有“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有“文不犯顺,武不违(躲避)敌”,是可以用“勇武”来解释。然而《左传·襄公三年》中:“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军队里的人,以服从军纪军令(顺)为武,“不武”谓违犯军纪军令。可见“武”不能简单地用“勇武”“威武”来解释了。同时在《国语·晋语六》中有:“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其中“武人”也不是《议语大词典》所释的“刚武的人”。李维琦《白话国语》释“武人”为“有武德的人”,应该是确切的。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以乱易整,不武”,可见“武”即不乱、即整,这与前面所引《襄公三年》“以顺为武”,《国语》“武人不乱”是一致的,“武”即“武德”。 有武德的人不乱,以乱易整不合武德。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烛之武退秦师》中“武”是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他解释古汉语常用词时,将“武”字解释为:“勇武。引申为古代的战争道德之一。善战,善胜,善对对待战争和善于制止战争都叫‘武’。”解释很正确。

明了“武”即“武德”之义,《左传》及其他典籍中的许多用例,都很好理解了。前面所举《僖公三十三年》“武不违敌”,意思就是“据武德不躲避敌人”;《襄公十年》“胜之小武”,意思就是“战胜它不合武德”;《襄公三年》“君师不武”意思,就是“君王的军队不合武德。”

“武”字的本义,前人认为:武象上戈下足之形,持兵戈武器而动其足首先是舞蹈的形象.以后才引申出军武、征伐之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人、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禁止强暴、消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这就是“武有七德”。

“武”之“武德”义,后代亦不乏其例。如《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吾以许人而背之,不信;纵其去而击之,不武。”而《左传·襄公十年》中的“胜之不武”(战胜它不合武德),已成为成语.至今仍在使用。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秦师人教
界点分段讨论妙解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语文天地(2016年11期)2016-12-23 12:28:53
教育领域传统书籍的数字化发展——以人教学习网电子教材教辅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5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2015年6期)2015-03-01 03:51:40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6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