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玲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卫生学校,绥德718000)
临床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2例
曹小玲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卫生学校,绥德718000)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1年5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有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出现腹痛症状,居临床症状之首,占到所有患者的41.6%,所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经确证后,接受激素治疗,全部得到治愈并未复发。结论临床上应该做好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的发生,激素是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有效、安全的药物,及时准确进行诊断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
嗜酸细胞;胃肠炎;治疗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也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至今,国内外医学界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医学界较为认可该病是由一种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引起患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或药物过敏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影响因素,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其中以20~50岁患者居多,无性别差异性[1]。由于目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国内外对该病的临床资料报道较少,因此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极易被误诊及漏诊,对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和损失[2]。为了提高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避免误诊及漏诊的发生,现将我院收治的1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5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寄生虫虫卵、过敏试验和骨髓细胞学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69岁,平均43.5岁。病程在1~2周的患者有3例,病程2~4周的患者有4例,病程6个月的患者有3例,病程6个月至2年的患者有2例,平均病程为12.6周。
1.2 诊断依据本院收治的1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符合以下的诊断标准:①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但常缺乏特异性,要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癌和慢性胰炎等疾病区别开来。②经过病理实验证实胃肠道黏膜活检或腹水中有嗜酸细胞的浸润。③经过病理实验证实胃肠道以外的组织无嗜酸细胞浸润,并除外其他引起嗜酸细胞增高的疾病,如肠道寄生虫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嗜酸性肉芽肿、风湿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3-6]。
1.3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过敏史、嗜酸细胞计数、内镜和病理、影像学检查与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等[7]。
1.4 临床表现①有5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是临床症状最多发的,占到所有患者的41.6%。②有1例黏膜型和1例浆膜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大便均为稀水样,占到所有患者的16.6%。③有2例患者出现腹胀症状,占到所有患者的16.6%。④其他症状:有1例黏膜型和2例浆膜型患者支气管哮喘以及药物过敏史。
本组的1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经确证后,接受激素治疗,给患者每天使用强的松20~35mg,消化道不良症状在2~4d之内得到有效的控制,1周内症状基本缓解。有3例浆膜型患者经治疗后腹水完全消失,激素在3个月后减量、停用,随访1~3年,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目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由于在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发现有嗜酸细胞浸润,表现为外周血及骨髓中嗜酸细胞的增多,因此,医学界较为认可该病是由一种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引起患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Kaizser早在1937年就对此病进行报道,迄今为止,世界文献报道不超过300余例[8]。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性且无特异性,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大约80%以上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25%~75%。
在本研究中,有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出现腹痛症状,居临床症状之首,占到所有患者的41.6%。在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过程中,激素是有效、安全的药物,患者在停药之后有复发的可能,但再次使用激素仍然有效。
综上所述,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临床上应该做好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的发生,激素是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有效、安全的药物,及时准确进行诊断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
[1]冯秀生,赵灏,赵军伟.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7):639-641.
[2]崔彦武.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2): 145-146.
[3]刘玉兰,肖文斌.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J].北京医学, 2001,(23):37-39.
[4]肖文斌,刘玉兰,王智峰.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3):145-148.
[5]王礼建,朱峰,钱家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455-457.
[6]杨华元,雷健康,杜时雨.10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5,27(12):708-710.
[7]曹珊,王晶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6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 23(1):86-88.
[8]蒋莉莎,郭继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 2009,16(18):30-31.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8.023
1672-2779(2012)-08-0041-01
:苏玲
20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