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体育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2)
·体育史学·
《吕氏春秋》中的体育论述与养生思想探究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体育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2)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吕氏春秋》的体育及养生思想研究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吕氏春秋》的体育及养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战国时期的众多学派的理论观点,它肯定了体育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广泛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健身思想至今仍在传承与发展,是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之大成的一部巨著。“察阴阳之宜”的“顺生”观、“食能以时,充虚而已”的饮食观、“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死观、“成乐有具,必节嗜欲”的乐舞观等思想是其主要养生观点,著作同时对于体育的健身功能、军事功能和教育功能也进行了阐述。文章还指出了《吕氏春秋》养生思想的一些缺陷,建议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体育史;吕氏春秋;体育;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全国之际,于公元前239年前后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类似于百科全书的传世巨著,这部书的内容异常丰富,囊括了当时的诸子百家之学。但由于是在吕不韦的主导下完成这一工作的,书中自然又贯穿了吕不韦的思想精神,这部书实际上是以吕不韦的思想为主导,对春秋战国以来学术思想的总结,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大型学术文献。因此,《吕氏春秋》的养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战国时期的众多学派的养生理论观点,它比较全面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之大成,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影响,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健身思想至今仍在传承与发展,同时,书中对我国古代的体育项目进行了辑录与研究。
1.1健身作用
《吕氏春秋》由于是集体著述,属杂家著作,思想很不统一,但其关于体育运动对养生的积极作用却达成了共识,并将体育养生的理论贯之于该书的始终。《吕氏春秋·尽数》篇认为,万物是由“形”和“气”共同构成构成的,万物的生长是出于“精气”的表现和作用。认为一切正常的物理、生理状态,正常的生长,都是借助于其本体之“形”的活动来维持的。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该篇进一步指出,就人体来讲,“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1]。”“形气”郁结就造成各种疾病。故此,《本生》篇提倡步行,以活动身体,指出如果经常不走路,就会招致血脉不通,骨骼不坚的痪撅之症。它警告富贵之人:“出则以车,入则以荤,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2]。”《重己》篇也提出对乘车骑马也要节制的观点,要求“为舆马”,“足以逸身”而已[3]。
《古乐》篇在论述古乐的发展时,谈到了音乐、舞蹈与体育的远古亲缘关系。文中讲:“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阂。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4]。”葛天氏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他以创制“葛天氏之乐”被人们尊为我国音乐歌舞始祖。舞者手操牛尾,碟足而行,且歌且舞,表达多种思想感情,舞节达八个部分之多。葛天氏之乐是兼有艺术和体育两种性质的舞蹈。它显示了古乐中的体育萌芽。《古乐》篇叙述帝尧的“大章”乐时,记有“扮石击石”,“以致舞百兽”。这是古乐蕴育体育萌芽的又一例证[5]。我们的祖先还以乐舞活动肢体来防治疾病。《古乐》篇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塑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种宣导舞是我国古代医疗体操的萌芽,从而演化出后世的导引,按摩等养生术[5]。总的来看,《吕氏春秋》谈到的运动养生术很少,就连战国时期流行的导引、按摩和行气,也未辑录在养生术之内,这或许是受道家静以养生思想影响的结果。
1.2军事作用
《孟秋纪》篇记载,西周时期,立秋之日,天子率群臣迎秋毕,“乃赏军率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话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6]。”立秋治兵是根据“立秋,盛德在金”之说行事,认为借金气用事,宜治兵讨暴。立秋治兵,先侧重选才,继而着重演练。《季秋纪》篇谈道:“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天子乃厉服厉饰,执弓操矢以射[7]。”周天子尚武,教田猎,练兵,习练刀、剑、矛、戟、矢五种兵器,并选择军马。天子还身着戎装,亲射禽兽。十月,继续练兵。《孟冬纪》篇写道:“是月也……天子乃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8]。”肄射御即习练驾车和射箭。《吕氏春秋·简选》篇侧重谈了选拔武勇人才的重要性。文中道:“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9]。”这里讲的是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之时,吴王阖闾通过奔跑、角力等体育方式来选拔大力士和善于奔袭者为士卒,从而攻下楚都郢的记述。
1.3教育作用
《博志》篇讲述了一则春秋时期尹儒学御的故事。它说:“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巳[10]。”尹儒勤学苦思,因此,能梦受秋驾。《审己》篇记载有列子练习射箭的故事。篇中记:“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11]。’”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列子向老子的弟子关尹喜请教射箭之道。关尹喜得知他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射中靶子,而不与之谈。列子退而自学三年,懂得了射箭心平体正,然后能中的道理,又去请教。关尹喜告诉他,要守住求诸己,不求诸人的道理,不要失掉。故事说明,在接物处事时,要独立思考,审己知故,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2.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健身观
在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中,“静以养生”和“动以养生”在相对独立中互相促进发展,同时又互相融和,进而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理论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先秦诸子中,虽然主张“动以养生”的论者多有所见,但相比较而言,真正从运动的角度比较系统地阐述养生问题,则首推《吕氏春秋》《尽数》篇[12],从内容上看,所谓“尽数”,指的是终其寿数、终其天年的意思,这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养生之道和如何长生的问题,文中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长寿和怎样才能长寿的问题,认为长寿就是生命的延长,而生命的延长却又不是“短而续之”,而是使生命完成正常的过程,没有受到任何侵害的生命结束过程就是生命的正常过程。而导致生命过程非正常结束的因素,可以分为正常因素和非正常因素两种,正常因素主要是指导致生命过程结束的肌体内部的各种病变,非正常因素主要是指导致生命过程结束的来自肌体外部的各种侵害,比如雷击、坠崖、溺水、处死等等。非正常因素往往是不可预见或者极易规避的,正常因素往往隐形于种种情欲之中而不易察觉,这才是人的生命长寿的大敌。因此,所谓保健养生的重要内容就是防病和治病,也就是所谓的“毕数之务,在乎去害[13]。”针对于此,《吕氏春秋》在《尽数》篇中提出“动以养生”的观念,其核心思想即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刑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处鼻则为窒为息,处腹则为张为府,处足则为瘘为蹷[14]。”可见,精气是构成人体的重要基质,精气贵在流通,而精气流通的先导,则在于形体的运动,只有形体象流水那样川流不息,像门上的转轴那样转动不已,精气才能贯通全身,营卫腑脏。而如果不运动形体,就会导致“郁”。《尽数》篇认为“郁”是万病之源。“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15]。”就是说,人的精气血脉都以流通顺畅为贵,如果抑郁不畅,则百病随之而生,而运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得以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因此,要祛病健身,长生久视,就必须坚持运动,以达到开塞通窍,使精气血脉长流不息的养生目的。
2.2 “察阴阳之宜”的“顺生”观
《吕氏春秋》继承了《黄帝内经》中顺应自然的生命观,《情欲》篇说:“秋早寒则冬必暖,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于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16]。”这就说明了养生之所以要效法自然的道理。《重己》篇还用人牵牛的例子对此作了具体说明:“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颤,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倦,而牛态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17]”这段话的意思是假使叫古代的大力士乌获用力去拉牛尾巴,即使把力气用尽,把牛尾巴拉断,也不能让牛跟着走,这是违背牛习性的缘故。如果叫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就会顺从地听凭他牵到任何地方,这是由于顺应牛习性的缘故。世上的人君、贵人,不论好坏,没有不想长寿的。但是他们每日都在违背他们生命的天性,又怎么能够长寿呢?因而人必须既要注意外界气候的变化,更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美味虽好,但不可贪恋,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不可喜而忘形,痛不欲生,而是要注意养生,使人能够活完生理机能应有的活动过程,即“尽数”。人的寿命完成这一正常过程的关键在于避开各种各样的危害,避开危害的关键在于“顺生”。“察阴阳之宜”就是要按照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寻找养生的适宜措施,这就是所谓的“顺生”。当然,这个“顺生”并非仅仅是指人顺应自然的因素,也包括机体内部的表现因素,比如“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情感的变化同样也要“顺生。”“顺生”是防治疾病入侵的根本措施。
2.3 “食能以时,充虚而已”的饮食观
科学饮食的保健作用在《吕氏春秋》即已有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话,而在先秦文献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食不重味”的说法,但都没有从保健养生角度论述科学饮食问题。《吕氏春秋》在《尽数》篇等论述中多次提出了科学的饮水膳食问题,《尽数》篇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18]。”,认为水中含盐分及其它矿物质过少的地方,多产生秃发和粗脖子的人;水中含盐分及其它矿物质过多的地方,多产生脚肿和行走困难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产生健康和漂亮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产生长疽疮和痈疮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产生鸡胸和驼背的人。
《重己》篇主张“味不众珍”,“ 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尽数》篇指出 “凡食无疆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无肌无饱” ,“饮必小咽,端直无决。”《本生》篇则告诫权贵:“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吕氏春秋》认为饮食上应避免吃滋味过于浓烈的食物,不饮烈性酒,这些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的道理,是要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五脏就能得到安舒。要保持旺盛的食欲,进食的时候,要精神和谐,姿势端正,涵养自己的精气,这样,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饮食还要细嚼慢咽,坐要端正,不要躁动。饮食对于人的身体和性格影响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比如《管子》中有“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19]。”《论语》中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但远不及《吕氏春秋》所说确切精当。《吕氏春秋》在这里不仅明确提出了水质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指出了水中所含的成分不同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会不同。当然,《吕氏春秋》因其时代因素还不可能弄清楚水的具体成分对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科学饮水者的历史地位。“食能以时”、“无饥无饱”、“饮必小咽等科学的饮食原则,时至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2.4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死观
关于生死问题,先秦时期有三种错误的观念:一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之说,把一切归之于命,否认人的后天作为;二是“外生”,“外死”之说,把生死当成身外之物,不予充分重视;三是崇拜鬼神祈祷求福之说,企图通过神仙的降幅,恩赐达到逃避死亡,福寿绵长的目的。这些以“命”、“神”为特色的生死观念,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命定论。《吕氏春秋》明确反对这些错误观念。对于什么是“命”,《知分》篇指出:“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人事智巧从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18]。”这就是说,命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要顺应生的规律,死也要遵循死的规律。《节丧》篇指出:“人生于天地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死不可避免,这就是客观规律,这就是“命”。任何追求长生不死的企图和行为都是妄想,是“命”所“不得与焉”,是注定实现不了的。因此,人要长寿,就要顺其自然,正确地对待生死。怎样正确对待生死呢?它提出“养生安死”的思想。“养生”就要“审知生”,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以害生”。所谓“安死”,就是要“审知死”,弄明白死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坦然面对死亡。结合二者可以看出,养生安死就是要把生死当成生命的分内之事,自然之理,不可刻意地去求生避死。为此,它还极力反对卜筮祈祷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以沸止沸,沸愈不止”。就是说这种做法是一种扬汤止沸,缘木求鱼的行为。它还批评从事卜筮祷词的人为“巫医毒药”“古之贱人”的“末技”。这种批评,前无古人,入木三分,是《吕氏春秋》养生思想的一大亮点。《孟春》认为人的生命养护权是由自己来掌握的。“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意思是说生命本身是由上天创造出来的,而生命的保障和养护则是由人本身自己来决定的。又说:“人之有形体四枝(肢),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肢)不使矣[18]。”四肢运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内神经运动的过程,人自身要把握自己生命的权力。在“性命天定”的大背景下,这一命题显然彰显出了强烈的人权意识的觉醒。
《贵生》明确指出人的生命才是世间万物的重中之重。“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其意思是圣人虽然整日思虑着天下数不尽的事情,但没有任何事情比生命更重要。对于生命的珍视,《吕氏春秋》之前早已多见,孔子、老子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荀子也说过“(人)最为天下贵”的话。但《吕氏春秋》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物养性”与“性养物”的问题,即“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18]。”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本体是可以长寿的,之所以不能够实现长寿,就是因为把生命和外物混在了一起,自己损耗了自己的生命。相对于人本身来说,世界外物的作用,是用来供养生命的,而不是用生命作代价去追求外物。时下人们大多以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实在就是轻重倒置了,这样人也就自然不会长寿。所以,对于那些五彩缤纷充满诱惑力的外物,采取的正确态度只能是“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这里的“性”乃“生命”之意,呈现出显明的人本意识,与道家的“贵生”、“重己”理念相一致。
由于人的生命保养是由人的自身来完成的,所以,人的寿命的长短,并非决定于“天”,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行为和观念。恰如《重己》篇所著:“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18]。”意思是说死亡和灾祸都是自身的迷惘和惑乱招来的,是否长寿也是这样的道理。《吕氏春秋》从对于生命现象的科学认识入手,牢牢地抓住了人的生命寿限长短在于人自己的作为这一要害问题。
2.5 “成乐有具,必节嗜欲”的乐舞观
《古乐》篇谈到武王伐殷,获胜而归,“乃命周公为作大武”,以歌颂武功。周乐大武属于武舞。舞者红朱干玉戚,动作粗犷,发扬蹈历,以示武勇。这种武舞中的体育萌芽巳现出了兵操的雏形。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简陋,卫生条件极差,恶劣的自然条件危害人类健康,加之食物不足,因此造成了许多疾病。原始人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这就是原始的医学。我们的祖先除以药物治病外,还以乐舞活动肢体来防治疾病。《古乐》篇记载的“昔民气郁阔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人们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肢体活动的大舞,来加以治疗,可以说这是后来的导引、按摩等古代医疗体育、养生术的最早形式,“导引”之名,就是从“教人以舞以利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来的[20]。
《吕氏春秋》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有关“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体育思想和养生方略只不过是阐述治国理论过程中的衍生品。吕不韦所处的时代正值秦国急剧变革的过程之中,他以超前的眼光洞察到社会危机的症结所在,认为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用一种较为温和宽容的统治思想去取代法家的极端政治,这样才能够保障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于是他试图用儒家的怀柔德治、礼仪教化学说和道家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学说来冲淡或“中和”法家理论的暴力色彩,为秦帝国探索一条更趋于完善的治国之道。故而整部《吕氏春秋》当中充满着积极的进取精神,伴随于此而形成的体育精神及养生思想也同样体现着浓厚的与时俱进信息。《吕氏春秋》成书于秦而总括于战国,虽然诸如《荀子》、《庄子》的言论有助于诸子学说摒弃门户之见、增进彼此的了解,但荀、庄仍是各有所宗,真正地完全打破门派、平等地对诸子百家学术思想进行客观总结并被后世称为杂家的《吕氏春秋》,其理论集百家观点之大成,广泛吸收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其养生思想更是集中融合了墨家、阴阳家、道家、儒家的思想精髓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吕氏春秋》中以上述五观为核心内容的养生理论体系,并对后世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华佗的“五禽戏”,葛洪《抱朴子》中的神仙黄白术,宋儒“天理人欲”之辩,传统中医的辩证治疗以及膳食养生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体育和养生思想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我国养生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吕氏春秋》其所遵循的阴阳、黄老等道家等思想学说不同程度地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而且其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原则上,缺少具体实践操作方法。其所谓的“道”、“适”更是虚无飘渺,令人难以把握,无所适从,这无疑是其略显不足之处。故此,国人在运用其养生思想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时,要善于加以批判性继承。
[1] 庞慧.吕不韦与《吕氏春秋》[J].河北大学学报,2007,56(1):29-31.
[2] 叶磊.关于《吕氏春秋·本生篇》几个问题的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12-15.
[3] 荆世群.《吕氏春秋》养生理论论述[J].邵阳学院学报,2010,22(2):22-25.
[4] 赵沛霖.关于葛天氏八阙乐歌的时代性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20(4):15-18.
[5] 杨文清.《吕氏春秋》的体育宝藏[J].体育文化导刊,1987,20(2):52-61.
[6] 张双棣,殷国光,陈涛. 吕氏春秋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9.
[7] 习云太,康戈武.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5.
[8] 王海根.中国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31.
[9] 熊武一.古代兵法鉴赏词典[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1:52.
[10] 马明超, 彩云.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222.
[11] 修建军.《吕氏春秋》与中国文化[J].孔子研究,2001,48(4):12-15.
[12] 徐中舒,徐亮工.徐中舒先秦史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145.
[13] 张永禄.汉代长安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8.
[14] 朱邦国.论流动在静态艺术中的地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0,42(2):12-15.
[15] 刘道清.中医名言大辞典[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57.
[16] 林存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纲——一项基于中西比较视角的审视与分析[EB/OL].http://www.scuphilosophy.org.2010-06-18.
[17] 李玮. 略论《吕氏春秋》中的人才思想[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2(2):13-15.
[18] 吕不韦.吕氏春秋[M].长沙:岳麓书社,2006:231,75,136,302,298.
[19] 陈建松.《管子》德治与法治关系新论[J].学术交流,2010,45(9):22-25.
[20] 王京龙.战国百家争鸣的高亢谢幕余音——《吕氏春秋》的体育养生思想[J].图书与情报,2010,26(4):145-148.
StudyonThoughtofPhysicalCultureandRegimeninLu’sSpringandAutumnAnnals
ZHANG Zhu-ping
(P.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Zhengchou 450002, China)
By studying classic literature the thought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regimen in Lushih Chunchiu is explored. The theory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regimen in Lushih Chunchiu represents theory and viewpoint prevailing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widely absorbs theories on regimen from many various philosophers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So it could be called a great work that gets together Chinese traditional regimen culture. It showed that physical spo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health and the exercise thought such as ‘Running water is never stale and a door moving is unlikely to go bad’ could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oday. Its primary regimen theories are the following: viewpoint on life-obeying of ‘probing into the principle of Yin-Yang, 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 viewpoint on diet of ‘taking food on schedule and just allaying his hunger’; viewpoint on life and death of ‘the destiny is owned by myself not by the heaven’; viewpoint on music and dance of ‘the joy comes from the restraint on your excess desire ’. The thought on function of body building, function of military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 of physical sport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work.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defect on the regimen thought which must be conditionally inherited.
history of physical culture; Lu’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hysical culture; regimen
2011-10-08
张祝平(1979-),男,河南滑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体育史和社会体育.
1004-3624(2012)02-0125-04
G81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