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研究
——韩国文化遗产①保护经验引起的思考

2012-01-27 19:21:27汪全先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跆拳道体育项目民众

汪全先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柳州545004)

0 前 言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记忆。失去记忆的民族,是一个精神缺失的民族。这也正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现世下,民众格外注重精神需求,对人文、人性回归有着迫切的需要。与时代同步,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也得到一定发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少林功夫等已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但是地域辽阔的中国千余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在不断城镇化、现代化的今天,随着西方体育项目的不断冲击,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萎缩甚至消亡的危险。韩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成就有目共睹。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曾经刺痛了很多国人的心,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借鉴。另一个值得借鉴的是韩国对跆拳道文化的发展与推广经验。2000年跆拳道进入奥运会,为我们该怎样宣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蓝本。今天,为了消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所处的诸多困境,借鉴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有利于我们审视自身,放眼国际,并从中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策略。

1 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解读

1.1 具备完善的的法律制度保障

韩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的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与此同时,韩国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另一方面民间文化受到破坏。这种背景下,韩国各界开始呼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于1962年1月出台了《文化财保护法》。该法把文化保护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有形文化财;二是无形文化财;三是纪念物;四是民俗资料。该法对各种文化财的涵盖内容划分细致,并对如无形文化财不容易辨别的财富按价值大小诉诸法律保护条文。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韩国在1962年3月成立文化财委员会,形成专门的文化财保护机构,在全国会同民间团体、学者、专家等倡导文化遗产保护,并逐渐在韩国形成一个良好的保护制度体系,人们乐于遵守并不断完善《文化财保护法》,从1962年立法至今已经修改超过14次。

1.2 具有浓厚的文化民俗保护意识

韩国重视民俗文化保护的程度,可以从其一个个的民间节日看出。从端午节、“上山”、“秋夕”、春节看韩国民众,他们尊重祖先、重视传统的精神一代代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韩国民众有着浓厚的文化民俗保护意识,不断向世界推广宣传自己的文化遗产。如2005年11月韩国政府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江陵端午祭的胜出,首先在其传统核心部分仍然保存完好,而且江陵市政府近年来又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大力推广。这种重视程度,这种强烈的文化民俗保护意识,正是我们今天所欠缺的[1]。”韩国民众中已经形成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在对外宣传中不断巩固与加强。

1.3 制定有扶持性的文化传承人制度

在韩国,从政府、社会团体到普通大众都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韩国出台了各类的奖罚制度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比较有代表性是文化传承人制度,韩国政府制定的文化传承人制度是金字塔式的,最高层授予“保有者”称号,这些保有者们是传统技艺、技能的优秀传承人。被确认的“保有者”在财政上受到大力支持,可以得到公开展演的经费支持,同时每人每月可以得到100万韩元的生活补助,并且拥有医疗保障。他们通过演出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展演当地的知名度,带来商机与人文推广价值。保有者们同时也有义务把技能技艺传承给金字塔下层的助教、履休者,当其不能承担展演传承工作时,可以使技艺技能可以在社会上继续传播,以确保传统技艺技能的保存与发展。

1.4 具有文化遗产保护觉醒意识

韩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觉醒也是跟其邻国相对比而产生的。享誉世界的韩国泡菜,当年就是由日本人率先推向国际市场的,而这引起了韩国人当时痛心疾首的大规模反思,随后便加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自1962年开始到1980年,也就是“汉江奇迹”发生期间,韩国民族伴随着浓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觉醒。如1967年,江陵端午祭就成为韩国的国家文化遗产,同时也被定为韩国第十三号无国宝级无形文化遗产。可见韩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觉醒是比较早的。另一个例子是目前,韩国正在筹谋为拔河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这将给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再次以警醒。韩国民众较早文化遗产保护的觉醒意识使得韩国大量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在民间也挖掘不少本人为失传的技艺技能,促进了韩国整体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积淀。

1.5 拥有广泛的民众自主参与基础

韩国今天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最关键的是,广大民众的自觉参与。在韩国,很多节日与我们相似,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是韩国民众对这些节日的热度不亚于中国,他们以他们的方式在节日中保持着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等,其中蕴藏着韩国民众的精神传统与信仰。在祭祀活动中,在观看传统技艺、技能的过程中,韩国民众倾注着对本国文化极大的热爱,每到节日,民众不需政府的命令,也不需要社团的组织,自发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秋夕这天韩国民众会用新谷做好食品向祖先祭祀,用当年生产的谷、斗、栗子等做成松饼吃,玩拔河、羌羌水越来等游戏,即使今天这仍然是韩国民众的传统。事实上,这些活动已经植根于韩国大众的文化心理之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韩国民众能清醒地认识精神和信仰传承的重要性。

1.6 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韩国相继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韩国21世纪设想》等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韩国文化立国。电视剧《大长今》风靡亚洲,剧中展示的韩国服饰、家居装饰、医疗、民族传统等深深吸引着人们去关注韩国,一系列高质量的具有韩国风味的电视剧、电影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同时也促进了韩国文化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韩国把民族传统展示给外国游客,不但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宣传了韩国的文化遗产。在首尔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一进民俗村,村口摆放着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宗庙的祭祀典礼被韩国指定为第55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祭祀时所演奏的音乐被指定为第1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4]。目前韩国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韩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不断增长的经济收益产业。

2 韩国文化遗产“跆拳道”的源起与推广引介

之所以引介跆拳道文化,是因为在东方文化圈,很少有具备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项目进入西方体育项目主导的奥运会。跆拳道作为一种由民族、民间发展而来的韩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几经改革嬗变,发展成为遍及世界深受人们喜爱的项目,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思考。

2.1 跆拳道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通过历史追踪和对跆拳道的长期研究发现,跆拳道的原形应是我国少林武术三十二式,后来经过朝鲜半岛民众结合民间武术实践,在不断演变、完善、创新中发展而来。跆拳道的发展蕴含着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实践缩影。在人们受到外界攻击时,本能上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身体形态会自然形成一种防卫的状态。伴随着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跆拳道”原初形态在被动的防卫意识与身体形态基础上逐渐增加了攻击的意识与身体形态,通过脚的蹬踢、腾跃、踢击以及拳掌的打击、攻击和防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攻防结合的一种方法。在跆拳道的发展过程中,它受到儒家文化圈中国武术和日本空手道的影响,而其中中国武术及中国文化对其影响最大,我们从跆拳道架型太极一至八章可以看到八卦的卦号。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逐渐注重跆拳道规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为后来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时至今日跆拳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力学、兵学、哲学、医学、伦理学为一体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符号的世界性体育项目。

2.2 韩国跆拳道文化的政府推广

韩国政府一方面注重国内跆拳道场馆的建设,引导跆拳道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统一;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国际影响,对外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跆拳道宣传。1958年韩国组织国军跆拳道在东南亚各国巡回表演,有计划地向东南亚地区派遣教员普及跆拳道,20世纪60年代又向越南派出表演团和教练团,使参加越战的各国军人对跆拳道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以后跆拳道进一步推向世界做好了准备[5]。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韩国政府努力打造跆拳道,不断加快跆拳道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世界跆拳道联盟加入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争取世界各国的认可,为争取进入奥运会打基础。1994年,在法国巴黎国际奥委会第103届会议上,跆拳道项目被列入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韩国国务总理韩升洙在参加茂朱郡召川里(音)举行的茂朱跆拳道公园奠基仪式时讲到:“跆拳道是弘扬韩民族精神的传统武艺,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我们共同经历了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从2000年被纳入奥运会正式项目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人的体育项目[6]。”正是韩国政府把跆拳道作为韩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断地在国内外积极推广,才使跆拳道更早地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2.3 韩国跆拳道文化的学校、民间与国际传播

跆拳道注重以“礼”为先,内外兼修,比赛中以礼开始,以礼结束,可以健身,可以适度竞技,符合东方人的文化心理,是典型的东方传统体育项目,在韩国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韩国学校,跆拳道不仅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同时也作为一项“国技”进行传承,通过教师的学校教学,以及学校间的不断交流,各类学校中的跆拳道已经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大量的拥有“国技”的学生进入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大众根基。在韩国民间,跆拳道馆比较多,修习跆拳道的人群数量大,跆拳道团体林立,韩国跆拳道协会(K o r e a T a e k w o nd o A s s o c i a t i o n)成立于1961年,前身为唐手道协会,后更为现名,跆拳道协会的成立与民间推广对跆拳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传播方面,跆拳道运动在国际上大力推广的时期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以崔弘熙为首的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为跆拳道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7]。韩国希望通过跆拳道让全世界连接起来,同时努力把跆拳道塑造成为国际文化代表符号,至今已经有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7000万以上人口练习跆拳道。

3 韩国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启示

如上所述,韩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成功的。而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领域正面临着诸多困境。根据历史实践经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构建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摸着石头过河寻求自我保护策略,二是借鉴引进文化遗产保护成功国家的保护策略。鉴于韩国文化与我国文化的诸多同构性,我们有必要借鉴引进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构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策略。

3.1 完善法律保护制度,增强法律践行力度

我国1995年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虽然在2005年提出修改,但至今没能完成,该法涉及的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已经明显滞后,失去体育基本法的作用,亟待完善修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都只是宏观上的指导性建议,部分省市出台了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章制度,如云南、贵州、广西等,但仍不完善。只有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才有依据。另一个,需要重视的方面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法律制度的践行问题,在我国虽然有法,但往往不重法,诉诸法治,面对人治。我国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需要像韩国保护文化遗产那样具备强有力的法律践行力度,政府与社会民众共同遵守法律契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重要条件。

3.2 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民众自觉保护意识

工业化、现代化给我国民众带来了便利与财富,也带来了破坏与功利。部分人群在快节奏的今天,抛弃传统,追求新奇。我们应该借鉴韩国,重视文化保护,在民众中间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倡导各族人民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过宣传与鼓励民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培养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太极拳、少林功夫、荡秋千等有着广泛的民众参与根基,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如舞草龙、板鞋竞速、珍珠球等开展没有那么广泛,但是这些都积淀着我国祖辈传承的历史印记,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宣传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条件在民众中开展,同时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进而培养民众自觉的保护意识。

3.3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提高自身创新发展能力

韩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的运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领域已有成功的范例,如少林功夫,到目前,它已经足以维持自身的发展,并为我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外汇。广西靖西通过举行抛绣球展演,宣传绣球,带动绣球产业发展,绣球已经成为靖西的一个特色创收项目。广西桂林诸多景区通过安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吸引游客,一方面宣传保存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也取得了景区效益。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借助文化旅游、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演,不仅能宣扬本国文化,增强国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与外汇,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3.4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渊源研究,取得国际话语主动权

中华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化,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节日、医疗、风俗、姓氏、语言表达等和我国有着明显的同存性。韩国在2005年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许多民族与周边国家跨境分布,许多文化跨国共有,对这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单独还是合作申报,中国政府都应采取优先申报原则,应该深入研究这些边疆共存文化的中华渊源性,充分挖掘中国文化渊源的特征与证据,从而在申报时优先取得话语主动权[8]。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如此。韩国正在筹谋为“拔河”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拔河”运动是最早源于楚国的“牵钩”,当时是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其后自隋唐、五代、元、明、清等时期连续性的传承至今,历史有据可查。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渊源研究,根据史料绘制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图谱,以便在未来的国际文化保护中争得话语权。

3.5 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注重国际宣传

我国民间存在着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文化一般带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活动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往往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竞赛规则不统一,裁判法模糊是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共同特征。韩国在跆拳道申奥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注重保存跆拳道的文化精神含义,另一方面注重国际宣传,与世界接轨,统一规则与裁判法,最终申奥成功,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中国武术有着灿烂的文化背景,民间的很多拳种通过改良以及规范规则,都有进一步国际化发展的潜力,但是和韩国相比,我们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中国应该借助对外开放的契机,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借助孔子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技艺技能,逐步分阶段地增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力。

3.6 扶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鼓励民族、民间传播

韩国制定有严格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大力扶持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不但提供传承人展演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给予生存上的保障。在我国也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但是据调查显示,大多被确定的传承人在拥有传承技艺技能的同时,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只是确定传承人,而不对其进行补贴与扶持,优先保证其生活,文化传承人将无法履行其传承的义务,文化传承人制度只会成为模仿他国的笑谈。因此,在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要明确其职责与义务,通过足够的传承人津贴,保证其生存的质量,为其创造传承与展演的平台。同时,鼓励传承人进行民间、民族传播,带动更多的人习得民族传统体育技艺,培养普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存与发展氛围。

4 结 语

在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良性传承的文化圈逐渐被碎片化,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萎缩与消亡的困境,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与技艺技能,在这个时代拷问着我们。韩国与我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有着很多相同的风俗习惯与优秀价值观念。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韩国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与我国竞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令国人痛心。但是韩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民众文化意识培养,制度践行,跆拳道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去调研与学习。与韩国相比,我国地域更加辽阔,文化更加多样,这也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更加复杂,保护的道路必将充满摸索与坎坷。当前我们需要借鉴韩国经验,不断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法律制度,注重制度的践行,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提高自身创新发展能力,注重国内民众意识的培养,对外进行有规划的国际推广宣传,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

注释:

①在韩国,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无形文化财。在文中为了便于理解与表达,互有转化,特说明。

[1]东津.江陵端午祭何以胜出[N].广州日报,2005-11-28.

[2]刘晗.中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回应韩国“抢注”端午节[E B/O L].深圳新闻网,h t t p://www.s z n e w s.c o m/t e c h/c o n t e n t/2006-05/29/c o n t e n t_133403.h t m.

[3]韩国拟为拔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学生反驳[E B/O L].中国盘古知识产权网,h t t p://www.i p 1840.c o m/N e w s/N e w s I n f o.a s p?I n f o I D=17643.

[4]马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对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16.

[5]江正,王敏.跆拳道的发展传播对我国武术运动普及和推广的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10(12):12.

[6]樗树.韩国大力推广跆拳道文化重资兴建跆拳道公园[E B/O L].腾讯网,h t t p://s p o r t s.q q.c o m/a/20090906/000010.h t m.

[7]毛景宇,李建钢,高鸿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

武术保护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9):36.

[8]杨琳曦.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端午祭申遗成功为视点[J].广西民族研究,2007(1):189.

猜你喜欢
跆拳道体育项目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嘻哈跆拳道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魅力中国(2019年40期)2019-01-12 21:16:28
嘻哈跆拳道
家教世界(2018年10期)2018-04-24 07:37:58
嘻哈跆拳道
家教世界(2017年16期)2017-06-22 10:56:09
嘻哈跆拳道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