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sepsis)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是机体遭受进行性感染时免疫机能缺失不能有效限制细菌蔓延所致。在此情况下,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凝血酶作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就发挥了作用。在动物模型中,PAF拮抗剂的疗效或抗生素与重组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联合治疗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为了探讨用于治疗败血症的抗生素与PAF和(或)凝血酶之间在抗炎和抗血栓方面的相互作用,希腊科学家研究了这些抗生素在体外对PAF和(或)凝血酶活性以及PAF基础代谢性酶类的作用。他们用洗涤兔血小板(WRPs)及富含兔血小板的血浆(rPRP)进行实验,通过测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来评价这些药物对PAF或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凝集的抑制作用,还研究了它们对兔白细胞PAF胆碱磷酸转移酶(PAF-CPT)、PAF-乙酰转移酶(Lyso-PAF-AT)以及兔血浆PAF乌头酸合酶(PAF-AH)活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多种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可以抑制PAF诱导的WRPs和rPRP血小板凝集;其中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和阿米卡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联合应用时能协同抑制PAF的效应。实验中使用的所有抗生素在高浓度时均能抑制PAF诱导的rPRP凝集,也能抑制凝血酶引起的WRPs凝集。抗生素在与抑制WRPs凝集的IC50相似的浓度时,在体外也能抑制兔白细胞PAF-CPT和Lyso-PAF-AT活性;只有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能增强兔血浆PAF-AH活性。
以上结果表明,用于治疗败血症的抗生素除了一般具有的抗菌药理作用外,还能通过抑制PAF/PAF受体和(或)凝血酶/蛋白激酶活化受体-1系统,或者通过抑制PAF合成和诱导PAF分解代谢以减少PAF水平来发挥抗炎和抗凝的药理效应,同样有利于治疗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