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敏 冯小华 黄丽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属对小儿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重视。急诊护士处理急救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每位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儿科急诊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患儿多,流量大,停留时间短暂,且陪同人员较多而导致诊室和候诊区域拥挤嘈杂、次序混乱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健康教育不能顺利完成。针对这些问题,我科室护理人员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解决的方法,建立特殊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儿科急诊健康教育水平,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和预防。现报告如下。
1.1.1 陪护的人员不固定 由于急诊患儿的家属较多且更换过频,不能及时了解患儿的需求,导致健康教育的进程慢,时间长,阻止了健康教育不能正常实施。
1.1.2 陪护的年龄和文化差异 陪同的家属一部分是爷爷奶奶,由于他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差,接受信息慢,导致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差。
1.1.3 陪护的心理特征 由于患儿对环境的不熟悉、不适应,加之患儿病情急、重、变化快,导致家属情绪紧张,急躁,迫切需要解决患儿的现状,对疾病预防、病因、发生、预后等不予以关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进行。
1.1.4 对教育者的信任度低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护士只是打针、输液等,对疾病的讲解不予以肯定,对医生的依赖性高,影响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接受。
1.2 教育者方面的问题
1.2.1 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急诊工作繁忙,时间紧急,人员配置不足,导致急诊护士大多数时间用在急诊护理工作,而忽视了健康教育,缺乏对健康教育的真正认识和深刻理解。
1.2.2 知识缺乏 由于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且我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健康教育知识相对缺乏,加之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不足,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
1.2.3 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由于护士认识不足,专业能力的局限和繁忙的工作压力,导致健康教育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少多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因人施教,现场指导,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1.3 缺乏沟通技巧 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护士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以及帮助患者有效的建立健康行为的主要手段[1],急诊患儿由于受到周围环境和疾病的影响,容易哭闹,加之小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配合护理工作,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1.4 健康教育时间短缺 由于患儿停留时间短,大多时间给予急诊治疗,待患儿病情平稳后便转出急诊科,致使健康教育无法顺利落实。
2.1 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 护理人员要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责任感,使她们把对患儿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等行为视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2]。通过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更加了解患儿,增强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感情,取得了患儿的信任,便于护理和治疗。
2.2 培养健康教育护理人员 科室组织健康教育和沟通技巧的培训,使每位护士掌握儿科常见疾病和健康教育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护士才能在护患沟通中更具有说服力,满足患儿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帮助建立健康行为。每班安排一位具有较强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和高度责任感的护士担任健康教育护士[3],热情、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儿及家属有亲切感,自愿配合健康教育。
2.3 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2.3.1 健康教育卡片 针对急诊患儿的常见疾病,制作一些对患儿有吸引力、色彩鲜明的宣传单或卡片,内容明确,通俗易懂。在患儿候诊时、就诊后,针对每位患儿的病种主动向家长讲解疾病的发生和预防。
2.3.2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专栏 利用急诊候诊区的宣传栏介绍小儿急诊急救常识,定期宣传不同季节小儿常见病的病因、预防、护理和治疗,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
2.3.3 电话咨询 开通24 h急诊咨询热线,为家属提供方便的咨询服务,护士针对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答复,解决家长的焦虑,即拓宽了卫生宣传途径,也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3.4 针对性现场演练 首先护士在短时间内简单、明了地回答患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消除或减少患儿的紧张情绪。其次,针对某些用药方法、家庭治疗的操作,急诊护士进行现场演练,耐心指导,手把手教会家长掌握用药和操作要领,并向家长解释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年长、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要重点、反复的强调。
2.4 掌握健康教育的沟通技巧 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士要巧用沟通技巧,得到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才能使患儿配合诊疗护理工作及健康教育。语言要通俗易懂,引导患儿说话,护理活动过程中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其克服恐惧心理,并适当使用非语言交流,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积极争取患儿的配合,提高护理质量。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教育活动过程。儿科急诊的性质、特点不同于病房,决定了急诊健康教育与病房健康教育的区别。在急诊健康教育过程中,护士将小儿疾病的相关知识教给家长,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帮助患儿及家长识别危害健康的因素;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教会患儿家长遇到紧急事故时如何进行处理,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良好的健康教育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对护士的信任和患儿及家长的自我保健意识。
[1] 刘小娅.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0):794.
[2] 邓英,沈雯霞,罗旭.健康教育在特需门诊中的实施.护士进修杂志,2007:12.
[3] 陈艳,桂月玲,付沫等急诊科开展特色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护理学报,2006,2(1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