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春民
随着人口老龄化,白内障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从群体防盲、治盲角度出发,对白内障治疗给予各种优抚政策,使得患者复明成为希望,但是,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症的出现则成为重要并发症之一。2009年至今,我院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百余例,追踪观察到80例80只眼,对发生和加重的36例干眼症患者,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80例80只眼,男32例,女48例;年龄65~89岁,平均70岁;伴随疾病:高血压28例,糖尿病16例,脑梗死8例。临床表现:眼部干涩和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红痛、视物模糊,疲劳、粘丝状分泌物等。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检查方法:裂隙灯的观察,包括眼表面的情况,泪河的宽窄,泪湖,泪液破裂膜时间,SchirmerⅠ,以及患者的自诉症状。检查时间:术前一个月和前3 d不等,术后5~7 d一次,术后一个月左右一次,术后三个月左右一次,共三次。明确诊断干眼症后,在眼部无炎症反应的情况下,停用所有药物,改用0.1%玻璃酸钠眼水,复方右旋糖酐70眼水点眼。
本组80例,80只眼;有干眼症状者36只眼:术前有轻微眼干症状的12例,术后12例患者症状均加重,术后新增眼干症24例;其中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者30例,脑梗死的1例。经0.1%玻璃酸钠眼水,复方右旋糖酐70眼水点眼治疗1~3个月,因术后而致的24例干眼症则基本消失,术前12例伴有干眼症者缓解8例,4例症状略有缓解。
3.1 白内障术前术后干眼症的原因 干眼症又称结膜干燥症。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量、或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眼表组织病变,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泪膜自外至内由脂质层、水液层及粘蛋白层构成,任何一层结构的异常,均可导致干眼症[1]。而在白内障手术时,术中角膜上皮的机械性损伤,术后炎症反应,组织水肿,创口愈合及手术切口局部隆起均影响泪膜粘液层对眼表面上皮的粘附功能,使泪膜稳定性下降。术前伴有干眼症者由于应用激素等点眼,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对泪膜稳定性产生一定破坏,导致泪膜破裂间缩短,泪液分泌量下降。角膜切口造成切口周围神经纤维中乙酰胆碱和胆碱脂酶的运输障碍,使局部角膜知觉减退
3.2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配合有效的眼水点眼可降低和治疗干眼症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由于创伤相对较小,手术后组织炎性反应较轻,对泪膜的稳定性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泪膜对维护眼表面的健康十分重要。它具有润滑眼表,提供光滑的光学面;湿润和保护角膜和结膜上皮;通过机械冲刷及其抗菌成分抑制微生物生长;向角膜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玻璃酸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构成组织基质的重要成分,具有较好的黏弹性,具有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连接和伸延,加快角膜创伤愈合,对角膜具有保护作用;玻璃酸钠分子具有强亲水能力和润滑作用,可稳定泪膜、防止角结膜干燥和减轻眼组织摩擦,缓解干眼症的不适症状[2]。复方右旋糖酐70眼水每毫升含右旋糖酐-70(Dextran-70)1 mg(0.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910 3 mg(0.3%)Polyquaternium-1 0.01 mg(0.001%)硼酸钠、氯化钠、氯化钾等,能有效减轻眼部干燥引起的灼热、刺激感等不适症状,保护眼球免受刺激。减轻由于暴露于风沙或阳光下造成的眼部不适。目前,有关玻璃酸钠眼水和复方右旋糖酐70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报道较多,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3]。本组应用0.1%玻璃酸钠眼水联合复方右旋糖酐70滴眼液治疗干眼症收到了较好效果。
3.3 合并症与老年性白内障干眼症的关系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由于眼部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使局部组织代谢紊乱,泪膜功能降低,是术前术后干眼症加重或增加的不可忽视的又一原因。本组术前12例,术后均呈加重表现。术后新增的24例干眼症患者,也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脑梗死。
总之,白内障术前术后干眼症的发病率与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有密切关系,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诱发和加重干眼症的发病率,配合玻璃酸钠眼水和复方右旋糖酐70滴眼液点眼能够有效治疗干眼症。
[1] 惠延年.眼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
[2] 刘洁.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30):60-61.
[3] 马晶,王安民,于秀敏.国产与进口右旋糖酐-70滴眼液治疗干眼综合征比较.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7):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