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假瘤型炎性肉芽肿的诊治体会

2012-01-24 07:05:08王莹詹新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8期
关键词:假瘤抗癫痫肉芽肿

王莹 詹新华

颅内假瘤型炎性肉芽肿是由慢性炎症形成的炎性非肿瘤性占位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容易误诊,我科自2004~2010年经CT和MRI收治误诊为脑肿瘤患者6例,均予以手术治疗,1例术后抗结核治疗,2例抗霉菌治疗,1例术后长期抗癫痫治疗,疗效较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例,女2例;年龄10~45岁;病程1~2年,其中2例生活在裂头蚴疫区,1例因鼻炎行CT发现颅内占位而住院治疗,1例2年前有肺结核病史及抗结核治疗史。

1.2 临床表现 头痛5例,癫痫3例,肌力减退1例。

1.3 血常规及腰穿检查 所有病例血常规:白血病均在正常范围。脑脊液均清晰透明,无血性或混浊,3例脑脊液压〉2.4kpa,1例氯化物110 mmoL/L、血糖3.4 mmoL/L、蛋白0.5 g/L,其余脑压及生化均正常。

1.4 影像特点 CT表现为脑内不规则低密度水肿区,内有稍高密度小结节状或环状病灶,性状均较规则,多数增强效应明显,占位效应不明显;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环状强化,T2像上有低信号囊壁影及小环状强化是其特征,直径约25~40 mm。

1.5 病灶部位 额叶3例,顶叶1例,额顶叶1例,颞枕移行区1例。

1.6 手术方法 全麻插管下进行小骨窗开颅,避开功能区,距病灶最近处皮质脑沟进入,显微镜下切除。

1.7 术后处理 1例结核性肉芽肿抗痨治疗1年,2例霉菌性肉芽肿抗霉菌治疗3个月,其余患者予以一般性抗炎、脱水及持续抗癫痫治疗1年,1例癫痫未完全消失需长期抗癫痫治疗。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恢复较好,住院12~21 d,平均16 d,随访6月~7年,复查CT示病灶均消失。1例结核性肉芽肿患者抗痨治疗1年后痊愈。2例霉菌性肉芽肿患者应用二性霉素和氟康唑治疗3个月,均痊愈。1例裂头蚴死虫虫体坏死性炎性肉芽肿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程度及频率均明显降低,但癫痫未完全治愈,需长期抗癫痫治疗。

病例诊断:结核性肉芽肿1例,霉菌性2例,裂头蚴坏死性2例,特发性肉芽肿1例。

3 讨论

3.1 形成机制 炎性肉芽肿是一种由细菌、结核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慢性炎症形成的结节状病灶,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边界清楚[1]。如炎性刺激物被消除,肉芽肿便可吸收;相反,如果刺激物持续存在,则肉芽肿很难消失,并形成占位病变。一些非细菌性或耐药菌形成炎性病灶,需要手术切除病灶,消除炎性刺激物,以彻底治愈[2]。

3.2 诊断 假瘤型炎性肉芽肿感染征象隐匿,早起不易诊断,患者常以颅内高压、癫痫发作及局部占位等症状就诊。假瘤型肉芽肿的感染灶在感染过程中处于间歇期或静止期,其病理改变为肉牙肿形成,在脑内往往难以吸收而产生脑水肿,颅高压,癫痫等症状。

脑脊液的性状及成分改变在颅内感染中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但假瘤型炎性肉芽肿的脑脊液往往无异常改变,其原因为患者处于病程的假瘤期,而非脑膜炎期和脑炎期。尽管如此,对术前不能排除颅内炎性感染者,需常规行腰穿脑脊液检查,以尽量找到相关诊断依据。

假瘤型炎性肉芽肿在CT常显示为一种非特异性改变,CT表现为脑内不规则低密度水肿区,内有稍高密度小结节或环状病灶,性状规则,增强效应明显,占位效应多不明显;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环状强化、T2像上有低信号囊壁影及小环状强化是其特征。当CT扫描不易鉴别胶质瘤时常需测定CT值,也可行动态CT扫描,一般胶质瘤的CT值略高假瘤型炎性肉芽肿,同时胶质瘤周围及占位明显,增强扫描脑回不强化[3]。

3.3 手术指征 癫痫发作频繁、较大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药物治疗不佳者,或难以排除脑肿瘤者,均应手术治疗。

[1] 武忠弼.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9-111.

[2] 郭效东.颅内炎性肉芽肿的手术治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MINS),2003.8B.369.

[3] 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猜你喜欢
假瘤抗癫痫肉芽肿
寰枢椎脱位伴齿突后假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小肠多发钙化性纤维性假瘤误诊一例
腹部外科(2016年2期)2016-12-16 16:45:42
韦格纳肉芽肿以慢性中耳炎首发1例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睾丸鞘膜孤立性纤维假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穿刺易出现并发症的肺部炎性假瘤的影像学特征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兼结核潜伏感染者一例
头部外伤后药物预防癫痫可能有效
现代医院(2015年11期)2015-02-21 13:06:56
分枝杆菌感染肉芽肿体外模型的建立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