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华
近些年来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为避免低位结肠肛管吻合术后吻合口漏事件的发生,在临床上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期间对39例实施低位结肠肛管吻合术的患者开展了无支撑回肠造口术对其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旨在寻找操作简单且方法安全的回肠造口护理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期间共收治39例患者,其中包括男16例,女23例;年龄22~81岁,平均(57±8.9)岁;对3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及结肠肛管吻合术,由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4例实施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患者5例。
1.2 方法 实施低位吻合结束后,将与回盲瓣距离为15 cm的回肠视为造口肠段进行标记,在右下腹通过腹直肌采用常规方法作出造口隧道,使造口肠段自此隧道中引出,在关腹后,自造口远端以楔形切开回肠,确保所切开的最远处与切开部位距离为4 cm左右,进行外翻缝合隧道的真皮层与造口近端肠管,并直接缝合造口处的真皮层与远端肠壁,保证造口远端低于造口近端2 cm左右。有27例患者在术后180 d实施造口回纳,在还纳后患者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
常规实施造口处理,密切关注患者的水肿程度与造口血运情况,对内陷或旁疝等造口并发症患者做好随访工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全部患者均在术后9~70 h内发生造口内排气或肠液流出;2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发生造口旁疝,但未见内陷或坏死等并发症,给予保守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发生造口周围皮肤炎,给予处理后7 d内好转;1例患者造口发生水肿,未给予特殊处理,14 d后即恢复正常。
3.1 术后密切观察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造口肠黏膜的血液循环状况,主要观察是否发生疼痛、出血、缺血、水肿、坏死、是否排气、排液以及排便等情况。观察并记录好排泄物的量及性状。回肠造口的排泄物大多为稀便且量大,在进食固体饮食后可排稠便[2]。
3.2 加强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 采用常规的回肠袢式造口通常存在支撑棒,给造口护理过程带来较大的困难,早期造口皮肤周围炎的发生率一般为在18%左右[3],而本研究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了造口周围皮肤炎,给予患者清洗后,常规应用造口护肤粉以及防漏膏进行保护,对皮肤不平的患者应用防漏膏能够填充缝隙以避免排泄物出现渗漏,通过上述处理后7 d内好转。
3.3 做好饮食护理 术后1 d应提供适度饮水,在造口排气后提供流质饮食,密切关注是否有腹胀或呕吐现象,按照生化检查结果给予补液。指导患者科学进食,按照患者病情循序渐进,鼓励早期进食、做到少吃多餐,不可摄入过量不易消化的粗纤维,避免引发肠梗阻或肠功能紊乱,做到科学饮食以确保患者营养均衡[4]。
3.4 提供健康教育 术前安排专科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对术式、术后造口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内容进行讲解,使患者在术后从心理上提高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重视程度,护理人员在解答患者疑问的同时需要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5]。在出院前期,对患者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并给予患者指导及帮助,留好联系电话,随时提供帮助。
本组全部患者均在术后9~70 h内发生造口内排气或肠液流出;2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发生造口旁疝,但未见内陷或坏死等并发症,给予保守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发生造口周围皮肤炎,给予处理后7 d内好转;1例患者造口发生水肿,未给予特殊处理,14 d后即恢复正常,表明无支撑回肠造口方法比较安全。早期造口存在支撑棒,使得造口护理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皮肤发生周围炎的几率也比较高,本研究中不需支撑造口,通过沿远端切开肠壁,在近端产生一个高度为2 cm左右的乳头,其远端因近端的挤压作用而几乎完全闭合,所以,近段的肠内容物基本上不能流入远端而实现比较完全的转流目的,大幅降低了发生早期造口皮肤周围炎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无支撑预防性回肠造口方法具有护理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并发症少的优点,护理过程中对所发生的并发症给予及时、正确的预防与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喻德洪.造口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2] Carieato M,Ausania F,Ripetti V,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long-term defunctioning stoma complications after colorectal surgery.Colorectal Dis,2007,9(6):559-561.
[3] 李幼生,黎介寿.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1):1-5.
[4] 黄大年,李希全,姚远,等.超低位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直肠下段癌6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10,18(6):50-51.
[5] 金黑鹰,丁义江,叶辉,等.无支撑回肠造口在低位结肠肛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17(6):6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