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青兰,孙连连,王志勇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系,湖北 咸宁 437100)
L-缬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医药上,L-缬氨酸主要用于配制复合氨基酸制剂,特别是应用于配制高支链氨基酸输液及口服液.国内外大批量生产L-缬氨酸均采用微生物发酵法[1].作者采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ICC20887,在摇瓶条件下研究发酵工艺条件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菌工业化发酵生产L-缬氨酸奠定基础.
谷氨酸棒杆菌CICC20887,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1.2.1 斜面培养基配方 葡萄糖:5.0g/L,NaCl:5.0g/L,牛肉膏:10.0g/L,蛋白胨:10.0g/L,酵母膏:5.0g/L,琼脂条:20.0g/L.用30% 的NaOH调pH=7,0.1MPa灭菌20min[2].
1.2.2 种子培养基配方 葡萄糖:25.0g/L,硫酸铵:5.0g/L,玉 米 浆:40.0g/L,豆饼水解液:2.5g/L,磷酸二氢钾:1.0g/L,硫酸镁:0.5g/L,硫酸亚铁:0.01g/L,硫酸锰:0.01g/L,轻质碳酸钙:10.0g/L,L-Met:0.3g/L,L-Ileu:0.2g/L,生物素(VH):100 μg/L,硫胺素(VB1HCl):200μg/L.用30%的 NaOH 的调pH=7,灭菌条件0.1MPa灭菌20min[3].
1.2.3 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70.0~120.0g/L,硫酸铵:40.0g/L,玉米浆:25.0g/L,磷酸二氢钾:1.0g/L,硫酸镁:0.5g/L,硫酸亚铁:0.01g/L,硫酸锰:0.01g/L,轻质碳酸钙:10.0g/L,生物素(VH):20~100μg/L,硫胺素(VB1HCl):200μg/L.用30%的 NaOH 调pH=7,0.07MPa灭菌20min[2].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定不同发酵工艺条件进行摇瓶发酵,分析不同的发酵工艺条件对谷氨酸棒杆菌CICC20887产缬氨酸的影响.
采用纸上层析法.
1.4.1 标准曲线的制定 精密称取缬氨酸标准品0.06g、0.14g、0.22g、0.30g、0.38g、0.46g,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吸取1μL于层析滤纸上,在层析液[V(正丁醇)∶V(冰乙酸)∶V(H2O)=4∶1∶1]中展开,60℃烘干,用0.05%茚三酮-丙酮溶液喷湿,60℃烘干,显色[3].剪下斑点放入10mL的 CuSO4-75%C2H5OH溶液洗脱,常温静置2h,直至斑点完全洗脱[4,6].以洗脱剂作空白对照,在S22PC型分光光度计520nm处测定洗脱液的吸光度,以缬氨酸标含量作横坐标,以洗脱液的吸光度作纵坐标,用Excel软件处理,得缬氨酸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1.4.2 发酵液中L-缬氨酸含量的测定 取发酵液高速离心(8 000r/min)2min,上清液置于4℃冷藏待测.根据发酵液中L-缬氨酸浓度确定样品稀释倍数.
取缬氨酸稀释发酵液1μL点样于层析滤纸上,照上法操作,测得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换算出缬氨酸含量.
精密pH 试纸,pH:6.0~8.0或pH 计.
谷氨酸棒杆菌CICC20887在30℃,摇床转速为120r/min时,摇瓶发酵72h时,不同初糖浓度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如图1.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初糖浓度为90g/L时,发酵72h,L-缬氨酸的相对含量最高,过高或过低L-缬氨酸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因为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既为菌体生长提供所需的碳源,也为菌体合成L-缬氨酸提供所需碳的骨架,葡萄糖过低,限制了菌体的生长和L-缬氨酸的合成,但若过高,则会增加菌体外环境的渗透压,使发酵速度变慢,产酸率也会下降.
图1 初糖浓度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Fig.1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initial glucose on the yield of L-valine
图2 生物素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Fig.2 Effect of D-biotin on the yield of L-valine
谷氨酸棒杆菌为生物素(VH)需求型.生物素作为酶的辅助因子以多种方式参与细菌的代谢过程,因此,生物素的用量直接影响生产菌的细胞生长、增殖、代谢及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产酸量的高低.在L-缬氨酸的生产中,生物素不足,代谢途径会向三羧酸循环方向发展,不利于L-缬氨酸的生成,因此,生物素要求相对过剩些.图2反映了生物素的不同添加量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添加量为80μg/L时,摇瓶发酵72h,L-缬氨酸的相对含量最高.
图3反映了不同的VB1添加量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发酵培养基中VB1添加量为0.20mg/L时,摇瓶发酵72h,L-缬氨酸的相对含量最高,随着VB1添加量的增大,L-缬氨酸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过量的VB1在菌体内转化成硫铵素焦磷酸(TPP),后者作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系的辅助因子,促进了丙酮酸脱氢生成乙酰CoA进入TCA循环,从而减少了L-缬氨酸的合成.
玉米浆成分较为复杂,含氨基酸、生物素等多种营养因子,为谷氨酸棒杆菌生长与代谢提供了必要的营养成分,对菌体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图4反映了不同的玉米浆添加量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玉米浆添加量为30g/L时,摇瓶发酵72h,L-缬氨酸的相对含量最高.
图3 VB1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Fig.3 Effect of VB1on the yield of L-valine
图4 玉米浆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Fig.4 Effect of corn syrup on the yield of L-valine
本实验采用了2种pH值的形式:自然pH和前期(前24h)pH 值控制在6.5~6.7、中后期(后48h)控制在7.0~7.2.结果(图5)表明,后一种形式所获L-缬氨酸产量比未调pH的高出1倍多.
温度是影响生物菌种的生长和产酸的一个基本物理因素.实验结果(图6)表明,该菌发酵产L-缬氨酸的适宜温度为30~31℃.
图5 pH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Fig.5 Effect of pH on the yield of L-valine
图6 温度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Fig.6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yield of L-valine
在上实验确定的适宜的发酵条件下进行摇瓶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每隔6h取样检测,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谷氨酸棒杆菌CICC20887在24h即可检测到L-缬氨酸的存在,其产L-缬氨酸的高峰在66~72h,此为该菌的最佳发酵周期,此后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量开始减弱.
图7 培养时间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Fig.7 Effect of incubating time on the yield of L-valine
谷氨酸棒杆菌CICC20887的发酵工艺条件研究表明,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适宜初糖浓度为90g/L,添加生物素、玉米浆、VB1有利于L-缬氨酸的生产,其适宜添加量分别为80μg/L、30g/L、0.20mg/L,发酵期间,前24hpH 值应控制在6.5~6.7、后48h应控制在7.0~7.2,发酵适宜温度为30~31℃,发酵周期应控制在66~72h.次研究结果可为该菌工业化发酵生产L-缬氨酸提供基础.
[1]赵丽丽,陈 宁,熊明勇,等.低糖流加法生产L-缬氨酸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1):17-21.
[2]杨 毅,章志兰,姜绪林,等.生物素和 VB1在谷氨酸棒杆菌过量合成缬氨酸中的作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24(4):57-65.
[3]张伟国,钱 和.L-缬氨酸发酵条件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1,23(3):28-31.
[4]曾祥群,周海滨.缬氨酸提取工艺研究[J].发酵科技通讯,2001,30(1):22~24.
[5]傅立明,张爱萍,温宝珍.氨基酸在纸层析中的分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29(4):384.
[6]余 炜,伍时华,廖 兰,等.纸色谱法分离发酵液中L-亮氨酸的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3,14(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