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允

2012-01-01 00:00:00裴毅然
检察风云 2012年1期


  刘允洲2010年6月被双规,我直至2011年11月审判见报,才知道这位老兄“吃铐儿”了(杭俚,戴手铐)。贪官一茬茬,都疲了,这次却感觉异样。刘允洲乃本人学长,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最牛皮的一届——七七级,本人为次牛皮的七八届。
  这位上海知青在黑大名噪一时,1978年春入学,次年春就考上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生,大家都说他如何如何前途无量……研究生毕业后,他先入《人民日报》,后任《中国土地报》老总(正厅),果然很有点出息。前年,一位七七级知名系友发表忆旧文章,配发有他在内的合影。总之,他不认识我,我却知道他。判决见报后,与几位老师同学“沉痛”提及,大家心情凝滞,脸上无光。毕竟有点近,“触动”比不认识者大得多。
  师长、同学对刘的失足,叹惜多多,值得拎示者为二。一、大家都说“不怕有错误,就怕犯错误。”相当于那句不雅语——“外遇人人有,不露是高手。”如今腐情见涨,二三百万实在毛毛雨,贪赃2000万都一个个在偷着乐呢!刘的“完了”固属自找,多少还是运气不佳。如果根子再硬一点,运气再好一点…… 二、当官真危险!谁都不敢为自己打包票——拒腐蚀永不沾。拙妻也丢过来一句:“别嘴硬,你这叫没机会,你要是在那位置上,说不定……”两声“叹惜”都不怎么正面,但却是民间真声,含蕴深切。
  10年前,一位律师朋友对我说:“当官已是高风险职业!”长期摒拒诱惑,毕竟不易。与人性弱点搏斗,风险太大。欧美对贪腐的多重制约机制,实在是来之不易的实践经验。用制度防堵贪腐,才是真正“挽救干部”。现在这样松懈的监督与小概率“东窗事发”,让官员一个个长年经受欲望与“小概率”之煎熬,实在有点“残酷”呢。现在只有柔的一手,缺乏刚的一手,效果难佳。说到底,贪腐发案率也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尤其说明制度的效率。
  一审判13年,刘认罪不上诉,还有点知识分子风度:栽了就认。见他白发受审,神情落寞——什么都完了,63周岁了,出来至少70岁,无法再见人(尤其熟人)……我内心十分复杂,想到黑大中文系七七、七八届有不少同学还在位,尘埃尚未完全落定,真担心哪天再传“噩耗”再受刺激。■
  编辑:董晓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