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一般现在时与转喻认知机制

2011-12-11 01:31:30申屠春春
关键词:时态双向隐喻

申屠春春

英语一般现在时与转喻认知机制

申屠春春

英语一般现在时除表示现在时间以外,还可以用来表达过去与将来时间。从一般现在时的实质现联性出发,以其两个基本特征——时间上的双向联系和心理上的现联性为依托,运用转喻认知机制对英语一般现在时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了阐释,从而揭示一般现在时丰富的语法表意功能背后所隐藏的认知理据。

英语一般现在时;现联性;转喻机制

时态是英语中重要的语法范畴,而传统语法一直以来采取内省式的分析方法,单纯地通过研究动词的语法形式来分析句子的时态特征,将英语时态的研究仅仅框定在语法层面。一般现在时作为时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表示现在时间范畴的动作和状态,而且可以用来表示过去和将来时间范畴的状态和行为。夸克等人[1]认为,现在时不仅可以用来表达现在时间,而且可用来表示将来时间。国内学者如吕天石先生在谈到英语的时态和时间并不完全相互对应时也说到:“现代时态主要表示现在时间:We are ready.但有时也可表示将来时间:I go to Shanghai tomorrow.有时还可表过去时间。”[2]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国内外学者对现在时各种语法意义的分析还只停留在时间平面,没有揭示现在时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矛盾的根本原因。而易仲良教授关于一般现在时“现联性(present-connectiveness)”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久以来从单一时间平面探讨现在时的状况,为英语时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向度。他将形形色色的一般现在时使用情况归结到现联性的两个基本特征上——时间上的双向性和心理上的现联性,从而说明现在时之所以具有如此丰富的语法意义是时间、空间和人类心理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然而,对于英语时态的研究并没有到此画上句号。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已有学者结合“现联性”对英语现在时开展合成心里空间、概念隐喻等认知领域的研究。笔者认为,要真正揭示英语现在时的工作机制与语法表意的深层次原因,转喻认知机制能够给予充分阐释。

一 转喻认知机制

传统修辞学把转喻(metonymy)单纯地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认为它只是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与之相近的事物的语言表现手段。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Lakoff&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著作的问世,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metaphor)”革命。Lakoff& Johnson[3]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们存在于人类的概念系统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言语表达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他们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隐喻研究方面,只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对转喻进行了简单阐述。现阶段语言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也大大超过对转喻的探索。实际上,转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概念,因为“隐喻是在不同认知域中由此及彼的映射(mapping)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理解新事物特别是抽象事物的新视角;而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中进行的映射,即同一认知域中的一个范畴被用来替代另一个范畴,其首要的功能是指称(reference),同时也具有理解功能[4]”。不难看出,转喻的邻近性(contiguity)使得这种思维方式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和采纳。

和隐喻一样,转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无处不在。THE PART FOR THE WHOLE(部分代整体)和THE WHOLE FOR THE PART(整体代部分)是转喻认知的两种典型方式。如人们经常会说:

[1]I need more hands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以hand代person)

[2]The window is broken.(以window 代the glasses of window)

二 般现在时的转喻认知阐释

上文已提到,英语一般现在时的实质在于现联性,它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或者心理上与现在时间点有联系。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时间上的双向联系性和心理上的现联性两大特征,将形形色色的一般现在时用法归纳为两大类别进行转喻认知分析。

1.一般现在时时间上的双向联系。

之所以说现在时在时间上有着双向联系性是因为它表示的动作与现在时间点有着来自过去和将来两个方向的联系。换言之,现在时所表示的时间并非是准切的现在时点,其动作或状态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向左牵扯着过去时间,向右又延伸到未来时间。用轴线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这一特征的含义:

时间在本质上是一条无限蔓延的直线,我们所说的现在时间事实上包括了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或表达意思,通常用整个时间认知域中的现在时态来表述现在某一时间段的动作或状态,因为过去给人一种遥远感,而将来又预示着一种不确定性。我们再进一步探究这种思维背后的深层原因便可发现,它与转喻认知机制中的部分代整体思维方式不谋而合。正是由于“现在”范畴在人们时间认知模型中的突显导致了人们选择现在时态来描述纷繁复杂的时态特征,使得现在时的语法意义在时间上涵盖了过去与将来的双向时段。根据状态或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具备这一特征的现在时又可分为两类:瞬间现在时和状态现在时。接下来我们将对其作逐一阐述。

图1 现在时时间上的双向联系[2]

(1)瞬间现在时。

瞬间现在时所表示的动作与说话人的话音几乎同时起落,多出现在现场报道、自我演示及一些施为言语(performative utterance)中,如:

[3]“Gasol passes the ball to Kobe Bryant,and Kobe is about to shoot!”

[4]I apologize for my words.

在这两种情形中,尽管动作在时间方面存在微弱的双向联系,但之间的间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瞬间现在时可以说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在时态,在此我们不作深一步探讨。

(2)状态现在时。

状态现在时用来表示现在一段时间的状态,主语的能力、性格和特征,一些习惯性动作以及客观事实、普遍真理等。相比较瞬间现在时,它在与过去和将来时间的双向联系要明显得多。例如:

[5]John lives in Australia now.

John住在澳洲的这一状态并不仅仅存在于说话时刻,至少在之前一小段时间内和之后的部分时间都保持“住在澳洲”这一状态。而人们通常习惯用现在时来表示这一包含过去和将来的时间跨度,实则在思维上潜移默化地遵守了转喻规律,即用部分代整体,更具体地说是用当下事件/状态来替代持续性或习惯性事件/状态(PRESENT FOR HABITUAL),更多例子请看:

[6]The Smiths go to church every weekend.

此句表述了主语的习惯性动作,虽然不像前述例句那样在时间上保持不间断的连续性,但仍然是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整体平面上展开,以当下事件替代习惯性事件的转喻思维也不言而喻。

在提及客观真理或者说普遍现象时,我们经常会想到一系列的科学原理和生活常识,如:

[7]All moving objects have energy.

[7]句所阐述的事实“一切运动着物体都具有能量”就如“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一真理一样家喻户晓。这些科学原理从产生之初已存在了几百年的时间,它们亘古不变,不受人类意志和主观判断的影响,将永久地延续下去。人们用现在时态来表述客观真理,正是运用转喻思维突显了真理的客观性与永恒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达了人们对这些真理的尊重和敬畏。试比较"All moving objects had energy"或者"All moving objects will have energy",其中的庄重意味就相差甚远了。

2.英语现在时心理上的现联性。

心理上的现联性表示说话人在心理上把过去或者将来的状态和动作与现在时点联系起来,使听话人产生它们宛如在现在时间里真真切切地发生的感觉。与时间上的双向联系相比,现在时的这一特征更突出人们的心理因素对时态运用的影响。如果说一般现在时在时间上的双向联系体现了人们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认知方式,那么在心理空间上的现联性则充分说明了同一认知模型中THE PART FOR THE PART(部分代部分)的转喻思维对现在时表意功能的影响。

具体而言,现在时在心理上的现联性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情景现联性和必然性现联性。前者主要指一个动作或状态虽发生在过去,但那时发生的真实情景与现在时点仍有联系,即说话人把它们描述得宛如就在现在时间里发生,从而使受话人或读者产生栩栩如生的共鸣感[2];而后者则表示“按照时间表或既定日程必然会发生的将来事态,体现了说话者对所述命题可能性的高度确定[5]”。可见,通过心理现联性而催生的英语现在时不外乎“与过去相连的现在时”和“与将来相连的现在时”两类。现在时有这样的心理表意功能原因就在于,人们习惯在“时间”这一认知模型中用现在时点来替代过去或者将来的时刻。用源域现在时点来“激活(activate)”目标域过去时刻可以有效地将过去发生的事件动作拉拢到现在来叙述,给听者传达生动真切之感;同样,用现在时点来“激活”将来时刻,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命题的可靠性,从而提升句义的确定程度。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例证来阐述此两类现在时所体现的转喻思维方式。

(1)与过去相连的现在时。

用以表达过去发生事件的现在时往往被称作历史现在时(historic present),通常在文学作品中被用作一种修辞方式,即运用一般现在时来叙述过去时间里发生的事件或者已经成为历史的情景。例如:

[8]He seizes the clerk and rushes him through the door.The moment the lady is left alone,she snatches a sheet of official paper from the stationary rack,folds it...(C Shaw)[2]

在这一小说片段的叙述过程当中,作者将一系列已发生的动作用现在时进行描述,有效地激活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带给读者栩栩如生的阅读享受。历史现在时充分体现了PRESENT FOR PAST(现在替代过去)的转喻思维方式,是同一认知域内部分之间相互代替的具体子类之一。类似的用法还出现在史实描述和文章标题中:

[9]In 1842 Nathaniel Hawthorne marries Sophia Pea-body,and they settle in Concord.There he completes tales and sketches in the collection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6]

[10]Heavy snow wrecks havoc in SW China.[7]

上述的例证使我们清楚地体会到,蕴含PRESENT FOR PAST转喻思维的历史现在时能够使发生在过去时间的事件场景得以逼真地再现,尤其在文学作品及新闻报道中,以现在时态来叙述历史场景能有力地感染语言的受众,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与将来相连的现在时。

PRESENT FOR FUTURE(现在代将来)同样是THE PART FOR THE PART转喻认知机制中的一个子类,因为现在和将来同属于“时间”这一认知域而系不同的范畴。通过现在时态来表达将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喻思维方式,它能够体现说话者对所述命题的态度与信念,使听者对命题信息的确定程度作出有效判断。试比较:

[11]You are a dead man!

[12]You will be dead.

两句话表示同一意思,通常在威胁他人时使用。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用现在时表述的(11)句比用将来时的(12)句语气更为强硬和肯定。说话者通过使用现在时态,把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定格到当下,使受威胁人对“死亡”的状态感觉更为直接和震撼。这样的表达和相应收到的效果都得益于转喻认知机制的操作,因为在“时间”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现在时的“突显”是其他时态望尘莫及的。

以上只提到了必然性现联性中的一种现象——主观必然性。在现在时的实际运用中,客观必然性的表达也不容小觑。它是指某一将来动作或状态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力影响而一定发生的必然性。通过PRESENT FOR FUTURE这一时态转喻的使用,将来事件的发生和存在显得更为客观和可信。例如:

[13]Next Valentine's Day falls on Saturday.

此外,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联性必然性当属设想必然性,指人们为了推导或者预测某一将来事件的发生,将作为条件或时间背景的另一事件设想为必然发生。换言之,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总是趋向于用现在时态将表示条件或时间背景的将来事件作为既定事实,进而推导或预言未来的情况,PRESENT FOR FUTURE的转喻认知方式尽显其中。此类现在时的使用多数体现在各种从句中,如条件从句、状语从句和让步从句等。具体例证请看:

[14]The company will cancel this trip if it rains tomorrow.

[15]When the guest comes I will call you.

[16]You will achieve nothing unless you work hard.

三 结语

一般现在时是英语语言使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时态之一,它不仅可以表示现在时点,还能够用来表示过去和将来时间,对于时态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英语一般现在时的现联性特征,从转喻认知的角度分类阐述了现在时表达不同语法意义的深层次原因。在阐述一般现在时表达丰富语法意义的认知理据的同时,我们也梳理了现在时的大致分类及实际运用情况。一方面,希望能为一般现在时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使用作出更为明晰和全面的分类概括;另一方面,也期待能为英语时态教学提供更为丰富且有力的依据,使学习者了解并掌握一般现在时表达不同语法意义的认知动因,使他们在“知其然”的同时也能“知其所以然”。

[1]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Beijing: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1989.

[2]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Lakoff,G.&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4]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5]肖敏.英语现在时表达将来意义的情态隐喻功能解读[J].当代教育理理论与实践,2010(3).

[6]Lagasse.P.et al.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7]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EB].2011-01-20.

Present Tense in English and Metonymic Cognitive Mechanism

Shentu Chunchun

Present tense in English embodies not only the present,but also the past and futu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esent- connectiveness of present tense and its relative features—the two kinds of connectiveness in time,and with the metonymic mechanism,the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contradictory phenomenon between the grammatical form and meaning of present tense and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behind this inconsistency.

present tense;present-connectiveness;metonymic mechanism

H314

A

1672-6758(2011)07-0070-3

申屠春春,在读硕士,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邮政编码:310000

Class No.:H31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张庆祥 宋瑞斌)

猜你喜欢
时态双向隐喻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出版人(2022年11期)2022-11-15 04:30:18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过去完成时态的判定依据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一种工作频率可变的双向DC-DC变换器
电源技术(2015年9期)2015-06-05 09:36:07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基于双向预测的图像去噪
河南科技(2014年19期)2014-02-27 14:15:24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