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现状——第三届人畜共患病报告集锦

2011-12-10 08:41:12整理吴君赵培培
兽医导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人兽痘病毒布鲁氏菌

整理 吴君 赵培培

人兽(畜)共患病肆虐的原因分析

文心田(原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人兽(畜)共患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数量多,种类复杂,在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超过一半为人兽(畜)共患病,其中对人有严重危害的达近100种,并且新的人兽共患病还在不断出现。历史上每一次人兽(畜)共患病的流行,都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还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真可谓“疫病猛于战争”。近二十年来,全球人兽(畜)共患病发生和流行的态势严峻,影响因素多,成因复杂,以下就人兽(畜)共患病肆虐的原因做初步探析。

1.新病原或已知病原体新型(血清型、生物型、基因型)的出现。来源主要有两种可能:(1)自然界早已存在,后因技术进步或某种机会才被人发现,如艾滋病病毒、Nipah病毒、SARS病毒;(2)微生物在进化过程(适应环境)中发生变异,由原来的非致病性进化变异成致病性,如霍乱弧菌O139型、大肠杆菌O157:H7型、甲型H1N1新型流感病毒。

2.抗菌药物滥用,病原体耐药性增强。抗菌药物滥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我国是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药监局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消费抗菌药138 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由此引发了“超级细菌”的出现。

3.器官移植或血源性传播。器官移植、污染血液或血制品通过输血或虫媒传播,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乙(丙、戊、庚)型肝炎,人类T淋巴细胞病和巴贝斯虫病等。

4.国内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与扩大。全球贸易的一体化,增加了人员往来、货物(食品)流通,使病原扩散到更广的区域。如O157:H7型大肠杆菌通过污染牛肉(汉堡包)发生食源中毒,疯牛病患牛肉骨输出等。

5.人类的活动或建设进入未开发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在动物间然存在的疫病)传播给人类,扩大了人兽间感染性疫病的种类和范围。如埃博拉热病和莱姆病,埃博拉热病最初在非洲被发现感染人,后来证实本病早就存在于当地原始森林里的猴子,由于人类对其领地的开垦,造成感染。

6.全球气候变暖扩大了微生物及虫媒的生存范围和传染病的分布区域。全球变暖造成微生物的区系和活动范围发生变化、传染疫病的虫媒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老疫病再肆虐和新疫病不断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和错综复杂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在发布《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时不无忧虑的说:“自世卫组织在1951年发布旨在预防疾病国际传播的第一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例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疾病情况相对稳定。”“自那时以来,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疾病情况绝不再是稳定的。人口增长、迁入以前无人居住的地区、迅速的城市化、密集型农业措施、环境恶化和滥用抗生素破坏了微生物世界的平衡。新疾病出现的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每年一种。航空公司运输的乘客每年超过20亿人次,大大增加了传染因子及传病媒介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机会。”她还说:“在以高度流动性、经济相互依赖和通过电子手段相互连接为特征的世界中,这些威胁成为大得多的危险。国家边境的传统防御工事,不能防范疾病或传病媒介的侵入。时事新闻使恐慌情绪能同样容易的传播,对健康的打击在远远超出疫区的地域内,对经济和商业造成连续性打击。”

人类与人兽(畜)共患病共存于一个地球上,两者既相互斗争又相互适应,这就是人兽(畜)共患病的发展史。虽然当今科技进步迅速,但人兽(畜)共患病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人兽(畜)共患病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必须树立与之长期斗争的思想。

2009-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调查

周继章(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鲁氏菌病以来,人、畜布鲁氏菌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上世纪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鲁氏菌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3%,发病率只有0.02/10万。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鲁氏菌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鲁氏菌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1991-2001年间,人间布鲁氏菌病的阳性检出率在0.35%~3.57%徘徊。从1993年以后人布鲁氏菌病病例逐渐增长。年病例数由500例上升到1 500~3 000例。卫生部2004年上半年报告感染人数为5 735例。2005年,全国新发布鲁氏菌病19 664人,发病率为1.5/10万。2006年,全国共报告发病数19 013例,比1993年增加了近7 000例,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山东,共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8.15%。2008年,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布鲁氏菌发病人数为27 767人,2009年的发病人数为35 816人,发病率增加了28%。2010年1~7月份的发病人数为23 728人,由2月份的988人逐渐增加到7月份的5 110人。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从上述资料中不难看出,人间布鲁氏菌病日趋严重,而相关的动物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方面报道的资料较少。为了掌握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对我国部分省区的动物布鲁氏菌病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我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动态,为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显示,在2009-2010年期间对我国青海等11省(区)的动物布鲁氏菌病调查中,发现有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而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我国的黑龙江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奶牛布鲁氏菌病流行较为严重。甘肃、甘南地区羊布鲁氏菌病较为严重,而在青海的猪、骆驼、山羊和黄牛血清中没有检测到布鲁氏菌抗体。从总体情况来看,奶牛和绵羊的布鲁氏菌病相对比较严重。奶牛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达7.5%,绵羊的阳性率达3.4% ,远远高于国家规定1%的控制与净化标准。在本调查中由于没有获得内蒙古、西藏等主要牧业区相关动物的血清,因此对这些地区动物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知之甚少,但有关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报道相对较多。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数逐年上升与奶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密切相关。当这些动物患有布鲁氏菌病时,由于养殖户缺乏相关防护知识,当挤奶、流产胎儿处理、小羊接生等与动物接触时,没有习惯戴口罩、手套、不能及时消毒等,导致相关人员感染布鲁氏菌。

通过采集血清和实际走访,发现我国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病原体本身(如变异或侵袭力增强)没有多大的关系。造成我国布鲁氏菌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我国对布鲁氏菌病阳性动物采取捕杀的政策,而相应的补偿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养殖户发现自己的动物患有布鲁氏菌病后为了减少损失,私自将患病动物倒卖到其他地区,如此反复,造成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奶牛尤为严重)。二是由于相关的检疫部门缺乏经费支持,对患有布鲁氏菌病的动物缺乏监管和有效措施的采取,导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三是饲养管理滞后,发现患有布鲁氏菌病动物后不能及时隔离、捕杀,造成同群感染。

在当前动物布鲁氏菌病硝烟四起的情况下,尽快控制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是当务之急。采取隔离、全群免疫、捕杀、补偿、有效监测相结合的手法才能有效控制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

痘病毒病:值得高度重视的一类人兽共患病

景志忠(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一、痘病毒及其引起疫病重要性

痘病毒是已知的最大、最复杂的线型dsDNA的病毒家族,与人类和动物有关的痘病毒可分为正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雅塔痘病毒属八个属,其中能感染人类引起致病的有正痘症病毒属的天花病毒、猴痘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等;副痘病毒数的羊口疮病毒,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和山羊痘病毒都有感染人的报道。其中天花病毒在19~20世纪至少造成了5亿人的死亡,后因在全球的牛痘疫苗接种运动,使人类在1980年宣布成功消灭了天花,但猴痘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出现,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其次,羊痘、羊口疮(羊传染性腺癌口炎)和禽痘等又是严重危害畜禽的重大传染病,其中羊痘被OIE列为法定通报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I类动物疫病。此外,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多种痘病毒可作为生物武器威胁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

二、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正痘病毒属是哺乳动物亚科中成员最多、宿主范围最广和危害最严重一个属,其成员包括对人类特异致病引起天花的天花病毒,主要对牛和人类感染的牛痘病毒,认为来源于CPXV并作为天花疫苗的制苗毒的痘苗病毒以及宿主范围广泛的对人感染如天花症状的猴痘病毒等。此外还有对动物严重危害一些痘病毒,如对鼠类特异的引起鼠痘的鼠痘病毒。

痘病毒为了成功地感染宿主,其不得不限制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损害,产生大量可以通过宿主群体传播的感染性病毒粒子。痘病毒为了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采用了包括阻断宿主免疫重要成分、诱饵受体/配体的表达以及干扰病毒抗原的加工和递呈等许多不同的策略,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病毒感染宿主的范围及其致病力,这种机制在其他病毒上是很少见的,有其独特性。

调查研究发现,除猫、狗外,其他动物都发现有相应的痘病毒病,且存在宿主的特异性和广泛性共存的现象。研究证实,正痘病毒通过编码拮抗分子阻断宿主的干扰素反应、TNF反应以及其他调节宿主免疫等策略,来影响机体的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以实现对宿主的入侵和致病,虽然这些基因分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但其都构成了痘病毒宿主嗜性的分子基础,具体表现在对不同物种的感染特异性和致病力。

三、我国痘病毒病发生的新动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猴痘、羊痘、羊口疮、禽痘、鼠痘在国内外普遍流行、危害严重,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不同寻常的自然流行病毒株,原来认为具有严格宿主特异性的病原已发现有宿主谱广泛化的现象,并且证实多种啮齿类动物是其储藏宿主。原来认为痘病毒在所有病毒中是病原核酸最保守的,现发现已有整合其他病毒核酸的重组病毒株,如高致病性禽痘病毒。另外,由于痘病毒种类多、宿主范围和致病力差别很大.若将这些痘病毒作为其他病原疫苗的载体应用于动物或人类的疫病防控,一旦其病原间的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将导致病毒对宿主嗜性和毒力的改变,跨种间感染传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此外,由于痘苗病毒的来源问题仍未定论,同时美国也报道了多起因实验室暴露或操作不当造成感染人的事件,但国内外仍将痘苗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在广泛的进行基因操作和应用,现急需对其重新进行病原生物学系统研究,以评估潜在的威胁和风险。目前美国等国家针对生物恐怖主义(个人、组织或国家)的袭击以及天花、猴痘或其他痘病毒病的再度卷土重来,不但紧急研发了新一代的安全疫苗,如2007年FDA已注册了ACAM2000天花疫苗以代替Dryvax,同时正在紧锣密鼓研发更安全的包括多表位多肽疫苗在内的新型疫苗;此外,国外针对正痘病毒属的牛痘病毒、痘苗病毒、猴痘病毒等单一属、种痘病毒,在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病原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研究,特别对病毒编码的与宿主嗜性、毒力和跨种间感染的分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痘病毒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战略技术储备。

自天花宣布消灭后,我国已停止天花免疫接种30多年,其后出生的人群都缺乏相应的免疫力,属于易感群体。即使已接种过牛痘疫苗的人群,其免疫力也已大大降低。另外, 由于天花的根除,我国放松和忽视了对包括天花在内的痘病毒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一旦天花或其他感染人的痘病毒病暴发或生物恐怖主义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动物特别是人兽共患痘病毒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储备,以防忠于未然。

我国狂犬病防控目标与策略措施

殷文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各方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国的人间狂犬病年报告病例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0年,全国有23个省份共报告发病数2 048例,报告发病率0.15/10万。报告发病数较2009年分别下降7.46%,较2006年高峰3 300例已经下降了38%。

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南、西南、华东地区。近2年来华北地区狂犬病有扩散增加趋势。病例仍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69.1%、11.7%和6.2%,男性病例较多、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全年均有发病,夏秋季节较多。病例的致伤动物仍以犬为主,占87.50%;其次为猫,占5.75%;并个别地区发现野生动物(如獾)传播的狂犬病病例。

针对狂犬病疫情上升的情况,卫生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防控工作,建立完善全国狂犬病监测网络,在部分多发地区建立国家监测点,主动开展疫情监测;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进一步规范狂犬病暴露后的预防处置;积极开展“世界狂犬病日”等宣传活动,宣传普及狂犬病防控知识。此外,还加强了与公安、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联防联控。

但疫情进一步下降的难度较大,广大农村犬的管理、免疫存在漏洞,难以落实;高流行区贫困人口难以支付暴露后预防处置的费用;广大群众对狂犬病的科学认识有待提高;安全有效的灭活兽用狂犬病疫苗有待在国内推广等等。

要用“一个世界、一个健康”的理念理解和防控狂犬病的流行。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消除狂犬病给予很大希望,有关部门责无旁贷,应凝聚共识,提出中国消除狂犬病的目标,制定消除的规划和路线图。提出消除的指标,推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建立与完善相关法规,整合提高监测体系,保障安全疫苗的供应,宣传促进社会的参与,落实犬的管理、免疫、检疫、流浪犬收容、病犬处置和人的暴露后预防处置等具体措施。

新发水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检测和污染源追踪

冯耀宇(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中国是一个干旱和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瓶颈”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据统汁,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早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 000多亿元,全国尚有7 000万人未解决基本饮水问题。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与经济杜会发展总体布局不相匹配。污水回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均被证明是补充水资源的有效手段,也是在我国可以考虑的方式之一。如何保证回用水的水质为关键问题。

人兽共患的隐孢子虫和贾第虫为水质微生物指标中仅有的病原微生物指标,由于常规消毒手段对这两种寄生虫无效,加之在污水出水中二者含量极高,因此极有可能成为污水回用过程中关键和重要的污染物之一。我们在此领域开展了10年的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主要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

1.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在我国生活污水中的存在现状。我们的研究发现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在上海阳性率最高,分别为70.0%和94.4% ,而在南京最低,分别为35.8%和65.7%。青岛和武汉的阳性率介于以上两个城市之间。高阳性率意味着在中水回用中二者对人的高感染风险。

2.目前检测原水和饮用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最常用的方法为美国国家环保总署的标准检测方法1622,我国的水质标准检测方法也是基于该方法。然而该方法存在检测率低和在不同水质中检测率在相当大范围内浮动的缺点。我们研究发现了该方法导致检测率低的关键是在过滤过程,并提出相应提高措施,进一步通过采用新型纳米荧光材料对隐孢子虫进行标识,使得在不同水质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检测率稳定在90%以上。

3.采用以上方法,发现上海原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阳性率分别为32%和18% ,预示着中水回用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阳性率会更高,更需要特殊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工艺以降低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对人的致病风险。

4.由于1622方法无法区分隐孢子虫虫种,因此无法对水中存在的隐孢子虫对人的致病性进行评价。我们采用基于SSU rRNA的PCR-RFLP的方法对一些水源周围动物中的隐孢子虫虫种进行分忻,从而对水中存在的隐孢子虫虫种进行了有效溯源,发现了污染水体的隐孢子虫基因型分布了在不同地民和不同生态环境下差异较大,但与环境条件吻合较好。

5.通过对微小隐孢子虫和鼠隐孢子虫基因差异的比较,我们发现hsp90基因具有在隐孢子虫属内不同虫种间差异较大,但在属内尚具有一定保守性的特点,进而建立了新的基于hsp90基因的PCR-RFLP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检测目前发现的对人致病的所有隐孢子虫虫种,从而使该方法可以作为第二种和确定性的检测水中对人有致病性的隐孢子虫的方法。

6.目前正在建立可以快速检测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并对污染源进行迫踪的方法。

结核病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

万康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一、结核病防治研究的历史背景

1882年Koch发现结核杆菌,1921年Calmette和Guerin研制出卡介苗,1944年Waksman发现了链霉素,1959年印度马德拉斯化疗中心首次证明了不住院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966年意大利和瑞士共同研制成功高效抗结核药物——利福平,为短程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1971年W.Fox等应用异菸肼和利福平为主的联合短程化学疗法。

二、结核病防治认识观念上的转变

随着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强效抗生素以及普遍改善的公共卫生设施,我们早该征服结核病了,或许是沾沾自喜害了我们,它至少误导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如果我们现在不治疗结核病,那么10年后我们将陷入巨大的麻烦中。人们要旅行,他们的疾病也将一起旅行,它将进入所有的陆地,在一个没有防护能力的世界上,邻居的健康就成了我们自己担心的事。

三、结核病流行形势转变

结核病基因多态性和变异、耐药结合菌的产生、HIV/AID的流行、人口和人员流动快速增加、BCG效果不佳、诊断技术低劣、防治措施削弱等等,198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回升或失控趋势。全球有三分之一地人口约有20亿感染过结核分支杆菌,结核病人约2 000万人,每年新增结核病人800万~1000万,死亡300万。

1993年,WHO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1997年再次提出“遏制结核病的行动刻不容缓”。

四、中国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

(一)200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1.高感染率。44.5%(5.5亿)人感染了结核杆菌。

2.高患病率。367/10万(451万)人患活动性肺结核,其中122/10万(150万)为涂阳病例。

3.高死亡率。每年0.98/10万(15万)人死于结核病。

4.高耐药率。见表1。

5.结核病疫情特点。农村高于城镇,城镇高于城市。农村感染率59.4%,城镇感染率55.1%,城市感染率35.9%。16~50岁年龄组的患者所占比例超过2/3。

表1 2000年结核病耐药率调查

(二)201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1.中央财政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从2001年的4 000万元逐渐增加到2010年的5.6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投入从2001年的7 250万元增加到2010年得4亿元左右。

2.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828万例,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例,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治愈率约为90%以上。

3.15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的患病率由2000年的466/10万降至2010年得459/1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尤为明显,由2000年的169/10下降到66/10万,十年降幅约为61%,年递降率约9%。

4.西部地区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约为中部地区的1.7倍和东部地区的2.4倍,农村地区患病率约为城镇地区的1.6倍,肺结核患者耐多药率为6.8%,肺结核患者中有症状者就诊比例仅为47%,已经发现的患者规则服药率仅为59%,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57%。

5.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

五、结核病发病情况

近期传播与内源性复燃:现在发病过程呈现出感染、潜伏感染、发病、治愈、复发(内燃性复发、再感染)的过程,传统估计近期传播为10%,90%的病人是内源性复燃所致。比较菌株基因型判断近期传播造成的病例,基因型相同(簇菌株)的为近期传播,基因型不同(单一菌株)的为内源性复燃。国外研究发现在有些地区达到40%甚至70%的病人是有近期传播造成的。

六、耐药结核病

耐药结核病分为原发性耐药、继发性耐药、单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

1.原发性耐药菌株的传播过程:传染源、感染、发病、治疗、导致耐药。

2.获得性耐药的原因主要是治疗不当:病人依从性差、药物质量问题或者治疗方案不合理。

原发性耐药为主的结核病要控制传染源,获得性耐药为主的结核病需要合理的治疗。传播是

牛结核病的危害及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赵德明(中国农业大学)

牛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病,可通过病畜传染给人类和其他动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5 000万头牛感染结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多亿美元。结核病牛往往是人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中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仅少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全国收感染的人数约5.5亿,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450万人,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10%~15%的人是感染牛分支杆菌引起的。

牛结核病在我国随着牛羊饲养量急剧增加,发病率上升。全国奶牛结核病阳性率由2000年的0.27%上升到2007年的0.69%,监测阳性病牛由1 819头上升到18 494头,增加了10倍。疫情范围扩大,疫情由牧区向农农区扩散。上世纪90年代前,主要集中于五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90年代后,随着内地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疫情在半农半牧和农区得省份疫情明显上升。如黑龙江、山西、吉林等省区的畜间阳性率及患病率皆与牧区相近,甚至有的已超过牧区。2009年对内蒙古等4省区结核病重点区域定点监测表明,结核病平均阳性率为4.94%,其中阳性率最高的为吉林省(12.4%)(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

猜你喜欢
人兽痘病毒布鲁氏菌
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0
鼠痘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爱你(2019年21期)2019-06-21 02:31:38
微信素材征集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人兽表演
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及流行原因分析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