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雪芹,张 群,李金平
(1.山东省实验小学,山东 济南 250011;2.山东省济南中学,山东 济南 250001;3.山东省高密二中,山东 高密 261505)
理论与方法探索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研究
房雪芹1,张 群2,李金平3
(1.山东省实验小学,山东 济南 250011;2.山东省济南中学,山东 济南 250001;3.山东省高密二中,山东 高密 261505)
心理健康是对于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体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当前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并不顺畅,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试验研究等方法,研究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机制,明确了影响目的、影响途径,提出了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创造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教师能力、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体系等建议。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心理健康是“有意识控制自己,正确了解自己,立足于现在,朝向未来,渴望在生活中的挑战和新的奋斗目标,从而推动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体育课程的五大领域目标之一就是心理健康目标,并且体育教学中可以在“寓教于乐、寓教于体”的氛围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承担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1.1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目标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目标共有5个:第一,创造和谐的运动环境,给学生美好的心理体验;第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第三,学会心理调节,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第五,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理健康的目标,明确了体育教学影响小学生心理的方向,为确立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
1.2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途径
根据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途径为“一一二五”,第一个“一”是体育教学,第二个“一”是运动情景,“二”是指两种情景,“五”是指5种心理健康目标,如图1所示。即通过体育教学创造一定的运动情景,运动情景又包括积极情景和挫折情景,积极情景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愉快、积极感受的运动体验,而挫折情景是能够给学生带来失败、挫折、消极感受的运动体验。在两种情景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运动情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相应的心理健康目标。
积极情景与消极情景分别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体育教师通过设计创造积极情景,对学生开展正面引导教育,形成学生美好的心理体验,释放压抑情绪调节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创设挫折情景,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遭受失败等挫折,从而积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开展心理调节,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强调了积极情景与心理体验、心理调节、自尊自信、积极乐观的对应关系以及挫折情境与心理调节、顽强意志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非一一严格对应的,存在着相互转换与重合。例如,积极情景可以舒缓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达到心理调节的目标,同时挫折情境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感和失败感,也可以刺激学生正确认识运动能力的差异,进行心理调节。
图1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途径示意图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研。下面本文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3个部分进行研究分析。
2.1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心理特征总体来说相对不够稳定。根据学校体育学的相关研究,小学生心理特征呈现为:感知系统不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与感知笼统表浅;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易受新意刺激的影响;具体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不发达,表情外向、生动;意志比较薄弱,主动性、独立性、果断性和持久性较差,多需要外部的激励与支持。显然,小学生心理特征决定了其心理处于不稳定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加,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加倍,但是小学生心理健康却凸显出很多问题。一方面,社会快速发展,各种负责的知识信息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被小学生获取,但是由于辨别能力较差,认识水平有限,小学生心理健康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另一方面,小学生表现出厌学、抑郁、孤僻、消极甚至自杀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关的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如深圳市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大部分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不小;又如王鉴在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1739名中小学生,心理有问题的为230名,占到了13.23%,并且心理问题随着年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
2.3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的问题
体育本身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能够调身心、促和谐,而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让我们更加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调节,但是目前体育教学中还是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3.1 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落实不到位,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 许多学校,体育活动举行甚少,没有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没有从学校层面上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体系。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的意识不够,心理健康不像身体健康那样立竿见影、显性,在教学中不够重视。小学生及其家长也没有意识到体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不重视体育课,不重视参与体育活动。
2.3.2 体育教学体系的落后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体育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等7个方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但是现在反观小学体育教学体系并未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2.3.3 体育教师能力的有限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师是一个考验。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更加综合、全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且也需要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育教学课堂上处处皆是生动鲜活的实例,体育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瞬间就会丧失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作用。
2.3.4 体育教学环境的缺失虽然国家已经提出了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现实环境却并不容乐观,很多痼疾还有待破除。学校、校内体育教研部门没有建立一个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环境,缺乏规章制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支撑。社会、家长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的广泛作用,不支持孩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如有的孩子由于懒惰心理谎称病假,家长就主动帮助孩子请病假逃避体育课,就更不用谈什么培养顽强意志品质了。在此环境下,诸多小学体育教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只要孩子不受伤,不出安全事故,体育课怎么上都无所谓。因为,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孩子出现了受伤等事宜,责任就全部落到了体育教师身上。长此以往,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成为了空谈。
3.1 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加大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宣传,并且学校体育教研部门要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使学校、家长、社会意识到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从而在全社会建立起有利于开展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形成运用体育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摇篮,要有良好的活动氛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充分运用体育这一特点发掘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校大课间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例如,跳大绳、踢毽子、校园创编操、等,配以各种愉快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快乐中运动,在运动中愉悦。学校因地制宜,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开展冬季长跑、五人制足球赛、羽毛球赛、体育特色班等,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借助活动的举行贯彻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体育的魅力,重视体育,看到体育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体育教师的组织和开展热情,借助体育这一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3 提高教师能力,发挥教师教育、带动、引导的作用
体育教师以身作则,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健康、乐观、有活力的形象,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渴望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深刻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和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日新月异,学生的知识和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才能备好体育课,上好体育课,才能在鲜活和生动中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加以引导和纠正。所以,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课程资源,在体育教学中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4 结合体育教学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建立一套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中,从而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4.1 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体育教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条件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体育短片,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和案例来引导学生正面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控,树立健康新观念。采用案例教学、小组教学等教学方法,强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4.2 深挖教材,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和健康心理引导“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小学生情绪容易外露,体育爱好也是众口难调,因此,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亮点,选择切合实际的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新颖有趣的环节,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3.4.3 因项目施教,因学生施教,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引导教育学生。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田径耐力跑,在心理方面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球类比赛中,在心理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和团队协作配合;投掷类项目中,通过抛实心球,培养学生的突破超越精神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重点分明,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效果。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完善针对个性的评价机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适值国家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将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一项中长期的任务。因此,本文力图通过研究,明确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而通过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祖国的发展储备人才。
[1]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全科医学小词典——WHO健康新定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361.
[2]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3,285(10):69-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8.
[5]王鉴. 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1):28-30.
G80-05
A
1674-151X(2011)12-084-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2.041
投稿日期:2011-06-21
房雪芹(1982 ~),小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健美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