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霞,李宏军,杨 鸿,胡金荣
(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 常德 415000)
常杂油2号(G212A×S15)是湖南省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两系法选育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08~2010年进入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3月通过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常杂油2号(审定编号:湘审油2011006)。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高含油量等特性,2009年开始试验生产,进行高产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2002年春季,将油研九号中发现的不育株与黄籽双低油菜品系212进行测交; 2002年夏季在青海加代,收获100株F1代自交株,室内品质检测后,筛选出32个单株材料;2002年秋季将这些单株材料混合种植。到2003年春季,从中分离出不育株,选择经济性状优良的不育株与212进行回交;2003年夏季,回交的第一代植株进行自交,成熟时收自交株58株;2003年秋季,种植回交一代自交株1200余株。2004年春季分离不育株,选择性状优良的可育株自交,收获后进行品质分析,入选双低、高含油量单株125个;2004年夏季,从自交后代中选择不育株分离比率四分之一的株系进行成对测交。2005年以后,各世代重点在不育系内加强成对测交工作,从中加强丰产性、抗逆性、品质和不育性状的选择,至2006年育成新不育系“G212A”。2005年进行组合试配,2006年进行广泛测配。G212A不育株与可育株比例约为1∶1,恢复源广,异交结实率高,所配组合优势明显。经中国油料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G212A芥酸含量为0.6%,硫苷含量为24.93 μmol/g饼,含油量达45.41%。2010年3月通过了湖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现场评议。
2002年春季用Y15与自育优质品系杂交并自交5代,经田间选择,室内品质筛选到恢复性和配合力的测定,于2005年育成双低甘蓝型油菜恢复系S15。S15农艺性状好,抗性强,配合力高。芥酸含量为0.8%,硫苷含量为26.3 μmol/g饼,含油量38.8%。
2005年春,利用不育系G212A配制杂交组合,选取15个表现优异的杂交组合,参加常德市农科所品比,重点考察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杂交组合G212A/S15在2005~2006年度常德市农科所品比中表现优势明显,品质达标;2007年秋,参加湖南省油菜新品种预备区域试验;2008~2010年参加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常杂油2号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叶片较大,叶肉肥厚,叶数较多;冬前长势稳健,苔茎粗壮,不早花早苔,适应性好。在湖南省区试时,常杂油2号平均株高为165.7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0个,全株有效角果数315.1个,每角粒数20.4粒,千粒重3.99 g,生育期216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长0.1天。
2009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检测中心分析,G212A×S15芥酸含量为0.2%,硫苷含量为24.99 μmol/g饼,含油量45.14%,符合国家双低油菜标准;2010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检测中心分析,G212A/S15芥酸含量为0.9%,硫苷含量为29.69 μmol/g饼,含油量42.12%,符合国家双低油菜标准。
2007~2008年度该品种参加湖南省预试时,3个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为2495.4 kg/ 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2.87%(差异极显著),居参试组合第一位;在2008~2009年度湖南省区试中,该品种8个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为2395.5 kg/ 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9.46%(差异极显著),居参试组合第三位;在2009~2010年度湖南省区试中,该品种8个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为2446.5 kg/ 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7.98 %(差异极显著),居参试组合第六位。
常杂油2号苗期抗旱,耐湿性好,越冬期抗寒性好,对菌核病、病毒病有较好的抗耐性,也能抗倒伏。在湖南省区试时,该品种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2.67%和1.87,而中油杂2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2%和2.52;经湖南省植保所专家田间调查,常杂油2号菌核病的田间发病率为4.8%,病情指数1.93,优于对照品种中油杂2号。在湖南省区试中,常杂油2号病毒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0.26%和0.17,中油杂2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0.28%和0.24;经湖南省植保所专家田间调查,常杂油2号病毒病的田间发病率为1.3%,病情指数0.77,优于对照品种中油杂2号。
常杂油2号适宜在9月上中旬播种,按苗床∶大田=1∶5的比例稀播匀播,用种量7.5 kg/hm2,播种后马上趁湿喷施禾耐斯溶液防除杂草。施足底肥,三叶期喷施100 mg/L多效唑溶液,及时间苗,适时剔除高脚苗、瘦弱苗和病虫害苗。直播则适宜在9月下旬播种,用种量9~10.5 kg/hm2,除草剂施用同苗床。整个苗期应注意蚜虫、青虫、地老虎等虫害的防治。
苗龄35天左右、6叶左右移栽,移栽完后及时浇水定根,移栽3天后,查缺补苗,10月中旬前要移栽完毕。
一般棉地栽培密度为7.5万~9万株/hm2,中等肥力以上的稻田地栽培密度为12万株/ hm2,肥力水平较低的稻田和丘岗山地栽培密度以12万~15万株/hm2为宜,直播田的留苗量以15万~18万株/hm2为宜。
施肥要以底肥为主,苗肥、腊肥为辅。稻油轮作移栽田块的底肥施用复合肥600 kg/ hm2,土杂肥15 m2/ hm2;棉油套作移栽田块的底肥施用复合肥375 kg/hm2,土杂肥7.5 m2/ hm2;稻油轮作直播田块的底肥施用复合肥750 kg/ hm2;棉油套作直播田块的底肥施用复合肥300~400 kg/ hm2。同时注意硼肥的使用,无论直播或移栽、棉田或稻田,底肥中硼肥施用量一律为15 kg/hm2,蕾苔期和开花期用1.5 kg/hm2硼砂或速溶硼砂对水各喷一次,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苗期防治蚜虫、菜青虫等,及时抗旱排渍。12月底喷施150 mg/L多效唑溶液,提高抗寒、抗倒能力。苔花期喷施硼肥,提高结实率,花期喷施40%菌核净防治菌核病。
5月上中旬,当全田角果呈现枇杷黄色时为最佳收获时期,油菜割倒后堆垛、脱粒,及时晾干、入仓。
常杂油2号在湖南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在常德市多个县(区)示范中,产量、品质均优于同类参试品种,尤其是黄籽特征和产油率高的特点。目前,常杂油2号的制种技术已经成熟,是一个适宜在湖南省栽培的优良品种,开发前景良好。
[1]范连益,陈卫江,李 莓,等.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沣油520的选育[J].湖南农业科学,2010,(2):18-20.
[2]陈卫江,李 莓,范连益,等.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沣油823的选育[J].湖南农业科学,2010,(9):7-8.
[3]李 莓,陈卫江,范连益,等.优质高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沣油5103的选育[J].湖南农业科学,2010,(10):5-6.
[4]肖 亚.春油菜新品种年河15号的选育[J].西藏农业科技,2010,32(4):18-20.
[5]秦信蓉,沈 奇,杜才富.黄籽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新品种鼎油17的选育[J].作物研究,2011,25(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