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玉
(绥化市水务局,黑龙江绥化152000)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牛文元先生在1993年对WCED给出的定义从空间尺度上做了补充,加上了“特定区域的需要不消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协调性、环境稳定性、资源利用永续性、人口持续性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多项内容。从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可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为,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长期保持在经济上可以被接受的较高水平的农业发展实践,即在维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等特征于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不断改善和增强系统持续性的农业发展实践。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要求,即尽可能减轻或消除那些危及和消弱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持续性的各种外界干扰力,同时尽可能对外界干扰造成的损失及时予以补偿。通俗地讲就是要满足4个要求:①必须在全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②必须依靠基本农田搞好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③必须实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④实现两个“调整”,一个“改变”。
1.2.1 自然灾害频繁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干旱、洪涝、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8年大洪水,造成该区农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大面积农田变成了弃地。尤其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有“十年九旱”之说。
1.2.2 水土流失严重
该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 359.48 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48.51%。可见该区水土流失分布之广,危害之大,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问题,直接造成地力减退。只是还没有引起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因为,土壤损失的严重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肥料形式的能量补充所掩盖,这种补充将日益昂贵,在今后几十年是难以维持的。如甘南县开垦初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6%~12%,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现有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仅为2%~3%,与作物生长所需差距很大。
1.2.3 水土资源利用不科学、不统一、不协调
该区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现象还很严重,还没有走上科学种田之路,这也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匮乏而又无统一管理体制,水资源调配不协调,造成浪费现象严重。
水土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而水土保持是通过实施各种生物措施、生态工程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物生长环境,促进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如拜泉县通双小流域实施生态工程措施,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土壤肥料明显增加,0~10 cm黑土层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比治理前增加0.36%、0.041%、0.006%和0.09%。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要发展持续农业就必须抗御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水土保持是防灾减灾的治本措施,它通过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利用了水土资源,改善和营造了田间或区域小气候,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增加了负熵流,极大地加强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护体系。如甘南县中兴乡兴久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近30年收到明显效果,据科研所观测,风速降低17.2%,空气相对湿度增加10.1%,气温提高0.41%,蒸发减少30 mm;小麦、玉米、大豆和牧场的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5.4%、5.24%、3.75%、3.68%;土壤容重平均降低15%,有机质平均增加0.96%,有效氮提高1.72%,有效磷增加0.4%,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小气候。据该县水保部门观测计算,1998年大水该小流域各项水保措施有效地消减洪峰57.2%,拦沙85%,洪水过后水保工程设施完好无损,流域内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且1 400 hm2农田喜获丰收。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属半干旱区,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再加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该区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造一个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通过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荒地治理工程、沟壑治理工程和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体系的实施,基本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良性生态经济体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体系。如拜泉县通双小流域原有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7%,对小流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干扰。1981年,开始了通双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修梯田740 hm2,改垄107 km2,营造水保林658 hm2,治理侵蚀沟512条,治理程度达到了91%,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实现了小流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段巧莆,刘运河.水土保持实用词典[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2]陈怀智.生态经济与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