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锋
一是“以”所在的句子肯定是一个单句。
二是从语法功能上讲,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做单句的状语或补语。例如: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
首先这个句子是一个单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其次“以一璧之故”是一个介宾结构,作了动词“欺”的状语。由此可以判断“以”的用法是介词。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五女山博物馆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西南脚下,依山傍湖,环境幽雅。博物馆内采用多媒体幻影成像、场景复原、电子图书等表现形式,重现了高句丽初创时期的辉煌历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解析:
首先这两个句子都是单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次“以物”和“以己”分别作了形容词“喜”和“悲”的状语。由此可以判断“以”的用法都是介词。
(3)兵士以贼众,皆有惧色。《晋书·李矩列传》
解析:
首先这个句子是一个单句:兵士【以贼众】,皆有惧色。其次“以贼众”是一个介宾结构,作了动词“有”的状语。由此可判断“以”的用法是介词。
(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解析:
首先这是两个单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其次“以言”和“以人”是两个介宾结构,分别作了动词“举”和“废”的状语。由此可判断“以”的用法是介词。
“以”连接的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另外,在翻译句子时可以人为地在分句间加关联词“所以”。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国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解析:
首先判定这是一个复句,且为前因后果。“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其次在翻译时可以人为的在分句间加关联词“所以”。翻译:诸侯因为公子贤能,食客多,所以十几年不敢用兵侵犯魏国。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首先判定这是一个因果倒装的复句,前果后因。“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其次在翻译时可以人为的在分句间加关联词“所以”。翻译:因为郑国曾对晋国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晋文公和秦穆公率军围攻郑国。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
首先判定这是一个因果倒装的复句,前果后因。“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其次在翻译时可以人为的在分句间加关联词“所以”。翻译:因为古人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所以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解析:
首先判定这是一个复句。前因后果。“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其次在翻译时可以人为的在分句间加关联词“所以”。翻译:我因为供养祖母之事无人来做,所以表示辞谢,没有应命前往。
(5)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
解析:
首先判定这是一个复句,前因后果。“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其次在翻译时可以人为的在分句间加关联词“所以”。翻译:只是因为离城近的缘故,所以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