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中共隆阳区委党校,云南 保山 678000)
隆阳区村级党组织创先争优实践调研
张 蕾
(中共隆阳区委党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创先争优是党中央为巩固和拓展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为了解隆阳区村级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阶段性特征,隆阳区委党校对隆阳区村级党组织的现状、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等进行了调研,进而提出了下一步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隆阳区;村级党组织;创先争优;研究报告
为探讨村级党组织如何创先争优,中共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委党校组织课题组在该区范围内进行了深入调研。在为期一年的调研中,深入到板桥、金鸡、蒲缥、辛街、水寨、汉庄、丙麻、瓦渡、瓦窑、芒宽、杨柳等乡镇,分别和5名乡镇党委书记、21名村党支部书记、61名党小组长、若干普通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访谈交流讨论。2011年1月对参加隆阳区村(社区)副书记、副主任培训班的204名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进行了记名问卷调研。
隆阳区现有人口89.5万,其中农业人口76.9万,占总人口的85%,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下辖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289个村委会和党总支,有555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农村党员25813名,占全区党员数的73.92%。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隆阳区村级党组织在为期一年的争创活动中,围绕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采用“公开承诺、授旗评星、开展评议、建立示范、学习先进、党群共建、评选表彰”七种形式,围绕“实现隆阳区经济跨越发展”的主体,在全区298个农村基层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第一阶段的争创活动。据2011年5月下旬的调研统计,一年来,隆阳区298年村级党组织共向村民公开承诺1545件,兑现承诺1344件;25813名党员公开承诺7143件,兑现承诺5714件;授旗评星活动中各村级党组织开展了在下设的党小组中争夺流动红旗,评出“五星”党员的活动,成效明显,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1、创先争优活动冷热不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区委成立了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联系点和工作例会制度,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创先争优联动机制。各乡镇、机关部门、群团组织等积极响应,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对活动开展的积极意义、重要性、紧迫性等认识到位,行动迅速,形成了创先争优“热”局面。而农村村级党组织部分领导干部,因村级组织人员少、报酬低、各种村务活动繁忙等诸多原因,表面上看上去是在积极响应,实则是消极怠工,思想上觉得这几年各种学习活动繁多,但大多数学教活动都未能达到党中央要求,多是没有触动深层次问题,触动不到关键,形成开头一阵热风、中间冷却不动,结束热热闹闹总结,大多是走走形式刮一阵风而已,因此,出现了对活动开展不急不慢、不疼不痒、应付了事,按照规定动作多,创新活动载体几乎没有,形成了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
2、创先争优活动活动进展不平衡。从活动总体进展来看,有的村组干部对创先争优活动认识到位,及时启动,认真开展了三查三看、公开承诺、设岗定责、授旗评星、学习杨善洲精神等活动。特别是区级19个党建示范村工作进展顺利,人、财、物得到区乡两级的保障,于是,活动做得有声(音响)有色(图片资料)。进到村委会,各种学习展榜热热闹闹、红红绿绿,映入眼帘。但其余的村则由于缺乏资金,即使想开展活动,但是资金问题成为困扰因素之一。而大多数的村级党组织只是召开了党员扩大会,以会议的形式布置全村党员开展创先争优,做出公开承诺。在授旗评星工作上有条件的村,把村党总支和党员的公开承诺上墙,没有条件的村,将之收集起来,至于党员自评、领导点评如何开展、如何与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较少,有的村则迟迟未见行动。
3、实功少虚功多。虽然至少80%以上的村(社区)都作了公开承诺,但是评星、争夺流动红旗多为虚的,没有做实。创先争优活动载体没有实质性内容,部分乡镇和村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等认识不足,要么行动迟缓甘落人后、要么联系实际少,与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特点不明显。村党支部缺乏活动的载体,缺乏可操作的实际内容,所以,创先争优在村级的活动,仍然局限于上级要求归要求,说教归说教,下面基层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只停留在口头上。
4、部分村级组织及其班子成员思想解放不够,工作方法陈旧。总认为党建归党建、经济发展归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是硬任务硬功,马虎不得,学教活动是虚功,放一放摆一摆不碍事,在工作中看重经济发展,忽视党建工作,热衷于跑项目、争项目、抢项目,做产业,而党建工作却遭遇了“冷板凳”,造成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呈现两张皮的现象,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常常是以文件传达文件,材料数字拼斗,应付了事。
5、农村党员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目前,农村大龄党员多,而年轻有为、富有朝气、敢于拼闯的年轻党员少,已成为隆阳区各村的普遍现象,所以,即使对党员定岗定责,也难以落到实处。
多年来年,农村党员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党组织的活动有些方面也跟不上形势。再加上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农村党员流动的数量、领域、频度很大,增加了基层组织建设、教育、管理、监督的难度,这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党员干部管理教育方式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随着外出务工和经商的农村党员的增多,使得党员的流动性增强,再加上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党员集中困难,从而导致很多农村党员长时间脱离党的组织,不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和缴纳党费,成为“有名无实”的党员。同时,部分农村党员尤其是老党员在看待事物是以偏概全,不能正确对待党内的违纪违法行为,理想信念动摇,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还有部分农村党员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党性观念不强,一切以经济来衡量,认为市场经济是个人发家致富,“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对参加组织生活和活动提出要有经济补助,而且补助标准还要不断提高,使得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无从体现。在党员教育方面,教育培训缺乏制度性、系统性和主动性;培训模式方式陈旧,很多地方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三会一课”的模式,缺乏创新;教育内容单调、枯燥,多是读文件和报纸,对农村党员所急需的技能知识关注不够;教育载体落后,因为经费问题,教育载体多停留于读报纸、写标语、办板报、挂横幅、发资料等传统手段,
2、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陈旧,导致工作处于被动和应付状态,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当前,在农村社会管理(如经济合同兑现、土地征用拆迁、山林纠纷、土地流转使用等)工作中,阻碍社会稳定的矛盾、冲突增多,反映了村级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力有所削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但从领导工作本身来讲,大都与乡村一级组织、乡村干部领导方式相对滞后密切相关。因此,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的适时调整和改进是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繁荣的大问题。
3、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组建高素质的支部班子。隆阳区农村党员队伍中,年龄80岁以上的党员占36%,30岁—80岁的党员占24.5%,18岁—30岁党员占31%;男党员多,占82.1%,女党员少,占18%;大多数党员文化素质偏低,多为初中以下;在家务农党员少,外出务工和经商党员多。党员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直接导致支部班子素质偏低,多是一些“老实人”、“中老年人”,没有功劳有苦劳的“资深干部”。这些人虽然遵纪守法,但缺乏创新精神,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支部班子建设后备力量不足,有文化有本事的农村青年,大都外出务工,难于培养。而部分村干部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对发展年轻有为的党员不热心、不积极,甚至故意阻挠。同时少数村干部的一些不法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党组织的信心。
4、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与农村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家每户都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因而必然要求村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随之改变。调查中课题组发现,有不少村的党支部仍然沿用过去那种僵化的工作方式,习惯于行政命令,甚至以言化法,以权代法,结果,既处理不好与村委会的关系,也激化了与村民之间的矛盾,最终破坏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导致了党群、干群关系日益紧张淡漠。
5、农村利益多元化和各利益主体的分化与矛盾日渐加深。当今我国农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乡镇、村委会和村民组。在村民自治条件下,这些利益主体在不断发生新的分化,从而形成三个基本层次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和摩擦,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宅基地的划分及农村公益事业和集体福利事业的建设与享用方面存在着复杂的矛盾。这些利益矛盾表面化后,集中体现在农村的干群关系上,农村干群之间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有较大的分歧,有为数不少的村庄干群关系存在较为紧张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形式,农民的职业日益多元化。由于所占有的资源条件、竞争机会和自身素质的差异,不同村民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并呈越来越明显的变化趋势。目前农村农民可分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的雇工和农村管理者。利益群体的出现和不断强化的作用,正好为村表达意愿、追求权益的要求提供了组织支持,于是,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
6、村务公开难,特别是财务公开难。这是导致在创先争优活动党群共建,群众冷漠,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调研中了解到,村民对这个问题普遍不满,一些村民认为:一是村务没公开。尽管实行村务公开已经成为一项法律规定,不公开就是违法,但还是有相当部分村庄的村务没有实行公开。二是村务假公开。在一些村务公开抓得比较紧的乡镇,村这一级较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假公开问题。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比较突出,上级检查时,只要看到村务公开栏有公开信息即为过关,未认真检查公开内容。三是村务不按法律规定公开。目前法律已明确规定了村务公开的期限及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一些村庄的村务公开尽管每年都搞,但是离规定的次数仍有差距。四是村务无法公开。在一些村庄,村集体账目不健全致使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无法实现。尤其是两委关系紧张的农村更是如此,村级会计人员无所适从,根本谈不上公开。
为使第二阶段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更大实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创建先进党组织,就要着力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整体能力。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好的问题。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以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探索乡镇干部到村兼职和从退休返乡干部中选聘村干部的做法。三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制定和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策规定,逐步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的做法。四是建立对失掉公信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发现、整顿、调整机制。对不作为、乱作为、失掉公信力的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根据管理权限和有关政策法规,及时进行调整和整顿。对软弱涣散、瘫痪半瘫痪、无人管事的村,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困难的村,以及从事非法生产经营活动、恶性事件多发或有隐患的村,要及时进行整顿。
2、着力解决有场所办事的问题。在基本解决了村级活动场所之后,要将活动场地向村民小组和党小组场地拓展。一是各乡镇党委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根据区委2010下发关于村级场所建设三个一点的实施意见,落实措施和共建单位筹集资金,抓紧建设。二是区发改、财政、民政、建设、扶贫等部门,要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给予充分保障。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兴边富民工程”、“农村党员书屋”建设等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快活动场所建设步伐。三是在抓好村级活动场所所建设的同时,要把活动场所逐步向村民小组延伸,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要因地制宜、整合现有资源,单独建有活动场所。暂不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也要因地制宜,选择在居住条件较宽的党员或村民家中有活动开会的场所。四是对已建好的活动场所,要明确专人负责,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使用管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先争优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一室多用”的功能,切实把村级活动场所的作用发挥好。
3、大力实施“双带”工程,着力解决有能力办事的问题。要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年度培训。区委干教和乡镇党委要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管理,使之懂政策、懂法律,守规矩,能在工作中创造性地把各级党委的要求变为村民的愿望和行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农村党员干部每年轮训一遍。二是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党务知识和农村领导学讲座,使之熟悉党务工作,掌握一定的领导方法和技巧。三是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培训共抓、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思路,大力整合农业、科技、林业、扶贫、财政等涉农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四是抓好“三培养”工作后续教育,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力争通过2-3年努力,使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双带”型党员达到60%以上。五是认真做好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尤其是致富能手和村组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我区一些山区村民小组党的力量十分薄弱,不是党员的村民小组长还有1054名。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建立高素质党员队伍。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建立农民工流动党员信息库,强化流动党员的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4、牢固树立抓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管党治党的问题。少数农村领导干部对党建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总认为发展是硬道理、硬指标,党建是软任务、虚指标,把产业发展和党建搞成“两张皮”。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抓好党建促进发展不仅是我们现行政治体制的要求,也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种基本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党建工作在政治意义上可以说是民心工程、凝聚力工程,在经济意义上可以说是生产力工程。因此,党建工作抓得好,村级干部就能把分散在各家各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把不同党员群体、村民群体团结起来,把广大农民群众充分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农村党支部书记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尽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党建工作出了问题是渎职”的观念,把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做实做好创先争优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切实用创先争优活动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用经济增长来促进创先争优,从而达到“双赢”。村级党组织的书记是本村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党的创先争优工作的好坏与其政绩纳入“一定三有考核”指标,最终的考核结果要在本乡镇本村党员中通报。
5、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一是要明确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云发〔2005〕8号)精神,切实把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区域经济中统筹考虑,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要整合涉农部门资源。区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科技、扶贫等涉农部门及对口帮扶单位,要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支持。三是强化村“两委“责任。要通过集镇建设、培育产业、开发资源、盘活资产、创办实体、提供服务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定期公开资金收支情况,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虽然从2010年区委要求区财政给每个村2万元党建经费专款专用,仍保证不了各村党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缺钱,在创先争优及各种学教活动中,必要的经费开支不了,影响了创先争优和学教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6、加快推进农民服务站建设,着力解决有载体办事的问题。一是重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针对村级地域面积大、党员居住分散、参加组织活动困难的情况,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党员50人以上的村委会应设党总支,党员3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可设党支部;针对农村经济结构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实际,尝试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努力扩大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确保党组织有效开展活动。二是建立农民服务站。按照“党委领导、部门协调、信息先导、服务到家”的工作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在乡镇设立“农民服务站”集中服务窗口,为农民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结对帮扶、创先争优、党员志愿者等活动,建立民情民意收集网络,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采取区、乡、村三级联动方式,坚持“按需、无偿、高效”的原则,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三是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要以挂钩扶贫和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载体,健全完善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优势,在资金、项目、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农村基层党组织重点倾斜支持。组织机关党员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先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党员结对帮扶群众的“三结对”活动,形成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生动局面。四是丰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实行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服务体系。
D267.2
A
1671-2994(2011)05-0092-04
2011-08-03
张 蕾(1964- ),女,云南保山人,中共隆阳区委党校党总支副书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陈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