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礼春 据《今晚报》)
一错百错
一天,尤董事长作报告时,念到“高屋建瓴”的“瓴”字时,舌头一下打了结。幸亏他脑子转得快,猜想是个“瓦”音,便接着念了下去。他见台下并没有哄笑声,心里落下块石头。
会后,他一是在心里埋怨秘书小马不该用生僻字,差点出洋相;二来又隐隐担心自己是否念错了。他特地把小马喊来,找了个由头,叫他把有“高屋建瓴”这一段念一遍。当小马念到“高屋建瓴”,也依然把“瓴”念成“瓦”音,尤董事长这才放下心来,暗自庆幸在台上蒙对了。
这以后,尤董事长注意到,在整个董事会,凡会议和学文件时,只要有“高屋建瓴”这词时,大家都将“瓴”读成“瓦”音。
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时逢尤董事长的母校“育苗”小学举行校庆。尤董事长应邀到会讲话。当他又念到“高屋建瓦”时,他注意到台下几个校领导和教师相互看了看,又低下头交谈着什么。这时,一个十来岁的学生突然站了起来:“尤伯伯,刚才你念错了,不是‘高屋建瓦’,应该是‘高屋建瓴’。”
他一下愣住了。幸亏校长及时把话岔开,他才没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天,一回到家里,尤董事长就找来字典,一查,果然“瓴”是读“玲”音,而不是读“瓦”音。他心里不由得一颤:难道秘书小马这个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和董事会的一班秀才们都把“瓴”这个字念错了?
第二天,尤董事长在董事会的一次会议上,有意正确地运用了“高屋建瓴”这个词。
这以后,整个董事会包括秘书小马都不再错念“高屋建瓴”这个“瓴”字了。
(文/汤礼春 据《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