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裔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艺术系, 山东 东营 266555]
作 者:朱裔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艺术系讲师。
陆在易,又名梓钧,国家一级作曲家。被誉为“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准确地概括出这位对祖国山河充满了赤诚爱恋的作曲家的特殊气质,以及他的音乐旋律中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1943年出生的陆在易亲身经历了中国为了民族独立权和自主权顽强反抗的艰苦岁月。在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对祖国赤诚感情积淀促成了他对祖国忠贞的“大爱”情怀,他的爱国歌曲朴实无华,婉转动听,充满旋律性。可以说陆在易的音乐创作延续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萧友梅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创作和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音乐家的音乐创作特点。其不仅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也为风起云涌的音乐界增添了一股清泉。《祖国,慈祥的母亲》就是其独具一格的音乐创作。
爱国、思乡的情感是文人墨客钟爱的主题,更是艺术领域中永不干涸的源泉。陆在易音乐创作中的爱国情、游子心不仅饱含真情,还给人带来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享受。《祖国,慈祥的母亲》是陆在易三十多首艺术歌曲中广为人知的一首。其词曲融洽、感情丰富,节奏交替变化,旋律跌宕起伏,音乐情感轻重缓急、松弛有度。
1.词曲呼应,情深意浓 作曲家根据我国著名词人张鸿西的词进行谱曲,歌词内容如下: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欢腾着深情,我们对您的深情……
陆在易对中国的语言颇有研究,为了使旋律和歌词的结合达到最佳效果,他对词句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创作过程中始终围绕词人欲以表达的核心思想,使词人的赤子心和作曲家的爱国情在音乐中交融,通过第二创作者的真情演绎使所有人在音乐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乐曲首句是一个带有肯定口吻的反问句,在谱曲过程中根据词句的语言特点,陆在易采用附点节奏辅助反问语气,被延长了时值的乐句强调了词人欲想表现的爱国情。反问的本意是指所有的人都深爱自己的母亲,词作者把祖国比作慈母,把赤子对母亲的依恋升华为浓郁的爱国情感,用长江黄河的激情澎湃比作赤子赤诚高亢的爱国情感。
面对各种新型技法的传入和使用,陆在易的创作视角始终专注于传统音乐文化领域。然而,仔细研究他的音乐创作特点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即便他使用传统的音乐技法进行创作,他的音乐作品中也没有给人保守落后的感觉,反而体现出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陆在易的音乐作品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深受大众的喜爱。
2.节奏旋法运用得当,乐曲情感松弛有度 为了突出词人的中心思想,陆在易把与音符相对应的词语做了精心的安排。如在“爱、母亲、心、祖国、情”等这些突显爱国情怀的歌词上,延长了其在整个乐句中占用的时值,为充分表达爱国深情做了准备。这种轻重缓急、松弛有度的安排与歌曲中高亢激昂又深沉庄重的爱国情感相呼应,使演唱者可以自如地抒发真情,为演唱者和欣赏者在对祖国的大爱情怀中达到共鸣做了铺垫,一度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在三度创作之后得到升华。
这首乐曲没有艰难晦涩的音乐语言,没有锐意求新的现代音乐技法,陆在易通过简单的音乐织体和朴实的音乐语言,创作出所有人对祖国饱含真情、意蕴深邃的爱国心。他的音乐创作如同其人格一样,如沙滩上含着珍珠的贝壳,外表朴实无华,内心却闪耀光辉。
1.调式调性 这首乐曲是单二部曲式,激动高亢的音调作为前奏渲染气氛,引人进入庄重深沉的音乐中。乐曲第一乐段是方整的收拢性平行乐句。反问句的重复使用起强调、肯定的作用,表达每个人的内心对祖国的深情好似对慈母的眷恋一般真挚。第二乐段采用了“顶针”手法的半音阶式的过渡句,既是渐强的上行音阶,又使用三连音的节奏把情绪连贯成一个完整的乐句,推动乐曲的情绪达到高潮。
在节奏方面,2/4、3/4拍交替进行,三拍子连绵起伏的效果加强了旋律的抒情性,连续的“三连音”使乐句之间的连接更为流畅自如,乐曲结尾处的“三连音”则起到使乐曲跌宕起伏的情绪渐趋平静的过渡作用,情感的轻重缓急也为演唱者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使每个人都能充分感受这份忠贞的赤子之心。
在旋律创作中,作曲家广泛运用传统音乐技法,如半音阶式的过渡句采用“顶针”手法强化音乐效果,循序渐进的上行半音阶和“顶针”手法的创意结合,加强了和声的紧张度和倾向性,使乐曲情绪高亢激昂推动乐曲发展到高潮。
乐曲采用传统和声小调体系为主,暗淡的色彩表现出庄严肃穆的爱国情感,柔美的旋法、和谐的和声织体增加了乐曲的歌唱性和抒情性,表达出所有人浪漫深情的爱国情怀。
2.“新潮音乐”的“弦外之音”与诸多现当代作曲家相比,陆在易的创作应属于钟情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作曲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新潮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中,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和现代音乐语言得到充分的运用,为中国的音乐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谭盾的“纸乐”、“水乐”等现代音乐创作。然而,处于同样的时代背景下,陆在易的音乐作品中很少有这些时髦的创作技法和现代音乐语言。相比较而言,他的音乐创作似乎有些“保守”,他更重视歌曲的旋律与伴奏、音乐与诗歌的和谐美以及深邃的诗意美,他保护的是传统音乐中的精华,守住的是传统音乐中的韵味。所以笔者称他为“新潮音乐”的“弦外之音”。用居其宏的话来评价陆在易这种独特的创作信念就是“他在各种世俗诱惑面前始终保持高洁心态和执著精神,默默而顽强地走着自己寂寞的路”①。
通过对《祖国,慈祥的母亲》创作技法的研究之后,笔者认为陆在易最为独特的创作特点是:传统中有发展,创新中有传承。尽管陆在易的音乐创作大都采用传统音乐语言,但他并不认为这条“寂寞的道路”枯燥乏味,这些被认为传统的、落后的音乐语言,在他的精心创作中反而又变得富有生气、表现力极强。陆在易以旋律性、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创作克服现代音乐中普遍存在的音乐传播的局限性(指因为现代技法的稀奇怪异,很多现当代音乐作品不能被欣赏者所理解,传播对象有限),他的音乐创作符合了广大欣赏者的审美追求。
研究陆在易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接受的音乐文化教育,可知他的音乐创作深受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萧友梅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创作和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音乐家的影响,他整体的音乐特点还体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在发展创新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他有保留地借鉴西方音乐技法,热衷于创作歌颂祖国、表达真挚爱国情感的歌曲,用充满了浪漫主义柔情和传统音乐韵味的音乐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有人说,艺术应具有前瞻性。这是不错的。可我更加认为对于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而言,能够精准地表达出大众的情感,引起所有人情感上的共鸣,符合大众的审美追求并被更多的听众所接受,无论他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是西方的还是本国特色的,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陆在易这位对祖国充满大爱的作曲家,生活在现代音乐发展时期,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原则,歌唱性、抒情性、艺术性是他代表性的创作特点。任何因素都无法动摇他对祖国那份赤诚的爱恋。总之,这位对祖国充满大爱情怀的作曲家,用自己纯洁朴实的方式向人们证明,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应该得到音乐创作领域的重视。
当然,深入对现当代音乐研究之后,我们也能发现很多现当代作曲家也都追求创作雅俗共赏的现代音乐作品,如现当代作曲家叶小刚、张豪夫、杨青等人,随着中国现当代音乐的发展现状日趋完善,我们相信中国音乐的发展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日子指日可待。
①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
[1]马安平.浅析陆在易合唱作品中的情感美[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2]王惠琴,李彦荣.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J].中国音乐(季刊),2007,(03).
[3]张琴.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M].音乐创作,2009,(03).
[4]沈悦.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审美品读[J].音乐创作,2010,(02).
[5]陆在易.创作绝不是急就章[J].人民音乐,2004,(01).
[6]李曙明主编.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