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生的特征和模式分析

2011-08-09 14:17:56鲍丽洁
当代经济 2011年16期
关键词:共生废弃物模块

○鲍丽洁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构建产业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赢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产业生态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了产业共生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从而为政府制定有关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企业在共生中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产业共生的内涵及特征

1、产业共生的含义

“共生”是个生态学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ion debary)于1879年提出的,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调进化的共同生存关系。产业共生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提出的新概念。经济学视角下的共生特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这种物质联系在抽象意义上就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对于产业共生的概念,最为广泛接受的是丹麦卡伦堡公司出版的《产业共生》一书中对其的定义:“产业共生是指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这里产业共生的核心是相互利用副产品的产业合作关系。

产业共生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各产业的企业之间,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形成共生体,该共生体促进了内部或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既带来了企业效益的增加,又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

产业共生属于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经济关系,既具有经济特征,又具有生态特征。企业间产业共生连接的纽带是传统上被认为“毫无价值”的废弃物。它以追求经济价值和环境改善为双重目标,受政策法规、技术变革等影响更为强烈。

综上分析,产业共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要点:第一,产业共生是现代产业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创新模式。它模仿自然界生物种群的共生关系交互作用原理,在企业之间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消解者生态产业链,彼此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和物质使用的减量化与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二,产业共生是指企业之间竞合关系。它不仅包含合作,同时包括竞争和优胜劣汰;企业之间不仅包含物质流、能量流之间的副产品利用,而且包括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和创新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第三,产业共生是一个更大空间的合作网络。它由企业间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合作,跨越到企业之间全方位合作,以及由企业之间扩大到企业、社区与政府公共部门之间更广泛地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产业共生的基本特征

(1)形成共生的群落性。传统的产业集聚只是在一定区域内相关企业的简单叠加,所产生的是关联效应。而产业共生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它由多个彼此相关联的企业互相进行合作,特别是通过产业系统内物质封闭循环、物质减量化和能源脱碳等方法实现了产业重组,使得群落内的总体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在外部形态上,共生产业常常表现为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的大小有别,分别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产业群的相互结合。群落式的共生是相邻的几个不同产业又能互补的企业,它们是建立在企业间在长期合作中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样有利于企业间信息交流以及废弃物和资源的交换,以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

(2)融合性。产业融合强调产业边界的位置,并以形成新的产业业态作为其根本标志。而产业共生中的融合则关注产业创新及其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业务连接关系。从实现方式上看,技术的互补、产品的供需、业务模块的组合等都可以促进共生视角下的融合。在产业共生框架下,融合是共生的前提,没有融合就不可能产生共生。由产业共生而定义的融合,是与产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天然属性相联系的。共生意义上的融合是以价值共创为基本前提。

(3)资源使用的循环性。产业共生体系统具有循环的特征。把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物”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在这个产业发展模式中,每一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都可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

(4)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生态产业的主要做法是将上游企业的废弃物用作下游企业的原料和能量,但这绝不意味着上游企业想产生什么废弃物或多少废弃物都可以。相反,在形成共生的“食物链”中首先要减少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尤其是有害物质。也就是说,系统中每一环都要进行资源削减,要考虑到整个共生链对资源的需求程度与对共生链排污量的接纳能力。否则,就可能因为某一环节的失调造成共生“食物链”的失控。

(5)生产成果的增值性。产业共生体的目标是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互利与共赢,取得增值效应。产业共生体摒弃了传统产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境分离,使两者产生冲突的弊端,真正使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共生系统所产生的实质环境和经济效率是其得到推崇的根本原因。

二、产业共生的内在机理及其结构模式

产业共生必然会涉及多个共生单元。假定A、B分别为产业的业务模块A与模块B,并认为A和B具有连接成为共生体的可能。理论上讲,由于共生性质的约束,当A和B共同出现时,它们就具有了结合发展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单独的A或者单独的B或许都有可能独立存在,但A和B同时出现时,至少有一个A或B需要依赖于B或A。以食品加工业与农业为例,农业出现后,并不需要食品加工业,但食品加工业出现以后,它就不可能离开农业而独立存在。而一旦A和B结合,就有三种情形出现,即:一方的利益显著增进而另一方的利益并无损失;或者双方的利益均同时增进;或者一方利益增进的同时,另一方的利益降低,但两者的利益总量得到提高。很明显,在前两种情形下,市场机制可以自主推动产业共生形成,而第三种情况则需要介入外力施加主体,如政府或企业。

如果产业间形成了共生关系,产业间的资源交换行为就会发生,这既是共生关系确立的基本前提,也是产业共生内在机理的重要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区分出三类不同的资源交换模式,得出三种不同的共生结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业务模块A和业务模块B共享并使用同一资源,其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其主要发生在企业内产业共生系统,因为,在同一企业内,发展不同产业的业务模块A和B需要使用同一资源,这涉及到企业总量资源的分配问题。第二种模式是A和B使用的资源完全分离,其结构模式如图2所示,主要发生在企业间的产业共生系统,因为企业可以集中到某一产业业务模块中从事专业化经营,因专业化所带来的增量收益可以用于购买外部的其他产业的业务模块,此时,两类产业业务模块并不必然地发生资源使用的重叠。第三种模式是A和B使用的资源具有部分重叠,其结构模式如图3所示,主要发生在企业间产业共生系统,因为,某一企业所需要的业务模块A或B可以采用资本控股或者通过与外部企业建立良好的交易关系并形成稳定、排他的内部供应机制等方式获得另一企业的产业业务模块B或A,当然,这需要占用本企业的部分资源,但得到了自己所需的产业业务模块。

图1 资源共享的产业共生结构

图2 资源分离的产业共生结构

图3 资源重叠的产业共生结构

三、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共生关联

共生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共生模式最重要的因素。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有以下四种作用方式。

1、互利型产业共生

互利型产业共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企业不是直接竞争、相互抑制,而是通过互利共存、优势互补,组成利益共同体。共生的企业都能在与对方的物质流交换中获得利益。成员企业通过采取协作化、集团化、一体化、战略联盟、关系营销、联合投资等方式,将竞争与冲突转化为目标共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盟。互利产业共生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系统中没有明显的主动、被动之分;产业地位平等,共同生存,缺一不可;产业间的链接稳定;物质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形成近似封闭的循环系统。

2、寄生型产业共生

寄生型产业共生是指寄生型产业依附于寄主产业,寄居在寄主产业的区域系统之内,与寄主组成一个有机联的有序系统中的一种共生关系。寄生型产业从被寄生产业处获取自身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并且以此减轻被寄生产业的环境污染压力,依靠寄主废弃物外包业务获取利益,因获取了资本、原材料或收益而得以借势生存。寄生型产业共生中有明显的寄主产业和寄生产业之分,一个寄主产业可以带动多个寄生产业;寄主产业在资源使用、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而且拥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废弃物;寄生共生体一般不产生新的价值增值活动,它只能改变寄主产业的已有价值或进行物质的重新分配,价值或物质从寄主产业单向流向寄生产业;寄生系统中由于寄主产业能稳定的提供“工业食物”,从而使产业之间的寄生关系比较稳定。

3、偏利型产业共生

偏利共生指共生体系中一方有利,而另一方既没有因此而受害也没直接获利或获利很少。偏利共生的主要特点是:偏利共生产生新的价值,但这种新价值一般只向共生关系中的某一企业转移,或者说某一产业共生获得全部价值;企业偏利共生存在双向的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活动。

4、附生型产业共生

附生型产业共生通过一连串前后关联的产业构成一个连续“链状”的稳定模式,通常由核心企业和附属企业组成。附属企业为核心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销售产品,从核心企业获取利益。企业之间利益关联较小,即在无附主条件下,附属企业也可独自存活。核心企业可自由选择附属企业,后者也可自由转移附主,企业间实现动态联盟、合作。当这些成员企业间利益关系和资源利用等关系发生改变时,就可重组。附生型产业共生系统较脆弱,当某一关键环节出现断裂或缺失,整个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因此造成了共生成本过高,产业生态系统效率下降。

[1]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2]张萌:工业共生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3]王兆华、尹建: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

[4]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5]李云燕: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与管理方法[J].生态环境,2008(7).

[6]陈宇菲、丁静、刘志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演化及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猜你喜欢
共生废弃物模块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英语文摘(2022年6期)2022-07-23 05:46:26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电子废弃物
世界博览(2020年19期)2020-10-30 10:02:46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废弃物”中有孩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