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8)
变现价值会计又称“脱手价值会计”,最早由肯尼斯·麦克尼尔(Ken—neth·Macneal)在《会计中的真实性》一书中提出。之后,雷蒙德·钱伯斯(Raymond·Chambers)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现时现金等价物的概念。罗伯特·斯特林(Robert·Sterling)甚至公开宣布目前公司财务报告上公布的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他认为,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计量属性是现时销售价格。
变现价值会计力图从“投人—产出”二分法的产出层面而不是从投入层面进行探讨。也就是说,变现价值会计对资产的计量主要是以其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格可以是现时销售价格或清算价格,但主要是现时销售价格,原因在于清算价格不符合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变现价值会计下对收益的确定持有的是“资产负债观”而不是“收入费用观”,即通过年末和年初资产净额变动(或之差)来确定,当然这中间要剔除资本交易。这样,在变现价值会计模式之中,资产负债表就取代利润表占据了支配地位。
斯特林认为,现时售价具有相关性、可验证性、经验意义、可加总性和即时一致性的优点。此外,对变现价值会计的支持者们认为,变现价值利润是经济效益的可接受的替代物,因为它预计了现在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够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从投资者的立场上来讲,与持有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是最相关的价值概念。而历史成本、重置成本这些追溯概念对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意义不大。最后,变现价值会计的支持者们认为,它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满足债权人的信息需要,因为债权人在同意对企业进行贷款、购买企业债券之前,往往需要了解企业资产的现行市场价值。
变现价值会计下企业的利润由两部分组成,即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前者指实际销售收人和期初估计的可变现价值的差异,而后者代表期末未售出资产的可变现净值的变化。从此处可以看出,在重置成本下,出于实物资本保持的要求,持有收益一般不能作为企业的利润进行分配,而变现价值会计模式下,利润主要是衡量企业适应于环境变化的能力,为此必须同时考虑资产可变现价值的变化引起的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为此,变现价值会计下,并不区分现时经营利润和资产持有收益。
变现价值会计在提供企业收益的会计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众所周知,变现价值会计的收益数字的获取是假设企业期末将所有的资产按照现时销售价格进行销售以后,通过比较期初期末资产现金流量的净现值的差额来确定,但是事实上,一般来讲,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或被假设是持续经营的,那么总是立足于清算角度得到的收益数字和企业持续经营下得到的数字相比,前者对于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具有较小的相关性。变现价值会计因为资产的使用价值的确定太过于主观,因此将之完全摒弃,其实质上与现在最为流行的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观”相悖,此处,再次强调,资产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它的理论层次高于会计计量,因此可以说,对资产的本质(绝大多数体现于资产的定义之中)的规定先于对资产的计量属性的规定,前者决定后者,后者隶属、服从于前者。
现值是将估计的未来现金流人量和流出量,按照一个利率和从当前时点起到估计现金流量发生日之间的期间数进行贴现的当前计量。现值计量的关键是如何估计现金流量和确定用于贴现(折现)的利率。用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方法随着资产或负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不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以下几条一般原则指导现值技术在资产与负债计量中的运用:(1)可能的范围内,预计现金流量与预计利率应反映在一项正常交易中,决定是否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所要考虑的关于未来事项或不确定事项的假定。简言之,即市场人士在正常交易中考虑到的所有问题都不能漏掉。(2)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反映的假定,应与预计现金流量固有的假定相一致,否则,一些假定的影响将被重复计算或被忽略。(3)预计现金流量与利率,应是无偏的,并且不包括与讨论中的资产、负债或一组资产、负债无关的因素。(4)预计现金流量或利率应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是单一的具有最大可能性的、最小的或最大的金额。(5)预计现金流量或利率时不应包含主体管理层一点都不了解的假定。即不要编造不知道的东西。
现值在会计上的应用,传统法采用单一的一组最具可能性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单一的“与所涉风险相当”的利率。传统法侧重于利率的选择。现值计量应包含五个要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承担资产、负债中固有的不确定性的价格;其他有时是难以识别的因素。
国际上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新的现值计量方法是预期现金流量法。预期现金流量法要求对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期,用统一的无风险利率对一系列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概率加权平均现值总额。从现值计量应包含的五个要素来说,预期现金流量法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包含于贴现率中,其他要素则在计算调整风险后的预期现金流量时进行调整。
预期现金流量法和传统法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均可反映现值计量应包含的五个要素。这两种方法可根据情况用于估计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但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复杂计量问题上,预期现金流量法可提供较之传统法更为有效的计量工具。预期现金流量法在计量过程中要求对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期,而不是仅采用单一的最具可能性的一组现金流量。例如,800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可在一年、二年或三年收回,各年的折现率(市场利率)分别是5%、6%、7%,对应的概率各年为0.2、0.5、0.3。预期现值的计算见表1。
表1 预期现值的计算(单位:万元)
从表1中可以看出,8000万元人民币三年内收回的预期现值(现金流量)是7042.91万元。
概率的采用是预期现金流量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尽管概率导致一定的不精确性,但较之单一的估计现金流量,在预期现金流量法中使用概率具有一些优点:首先,由于包括了对可能结果范围的考虑,而不仅是单一的最佳估计,就可以在计量过程中纳入更多的信息;其次,概率的采用使关于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假设更为明晰,而传统法则将这些假设隐藏在利率里;再次,市场风险溢价经常无法可靠估计,此时,无风险利率就是最可靠的;最后,采用概率加权的现金流量就可以对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进行明确的调整。
现行财务报告试图通过两种方法反映不同时期资产和负债的变化,一是新起点计量,一是会计摊配。新起点计量和会计摊配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使用现行的信息和假设,能够捕捉到造成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因素,包括:资产的物质消耗(或负债的减少);估计的变化;源于价格变化的持有损益。而后者可以反映第一种因素的变化,部分反映第二种因素的变化,但不能反映第三种因素的变化。
如何反映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是利息摊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有三种:未来适用法,根据账面金额和剩余的现金流量计算新的实际利率;修正法,将账面金额调整为修正的估计现金流量按原先的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追溯法,根据原账面金额、到目前为止实际发生的现金数量和估计剩余的现金流量,重新计算新的实际利率。然后运用新的实际利率将账面金额调整为修正的估计现金流量按新的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
修正法这种方法能满足利息摊配法“把报告金额的变化与一系列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的现值的变化联系起来”的内在要求,并且实施成本较为合理。在修正法下,只要估计的现金流量不改变,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就永远是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如果估计的现金流量发生变化,采用修正法使一项资产或负债在估计发生变化前后的计量基础保持不变,即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的估计现金流量。相反,未来适用法下的计算利率和初始确认或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市场利率毫不相关,这使得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变得模糊,从而降低了信息的有用性。追溯法本来是上述三种方法中最精确、最完整的方法,但是采用追溯法要求主体保留过去现金流量的详细记录,其执行成本可能会大过所能产生的效益,因此多数会计界人士不主张采用此种方法。
[1]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ASB,FRS19.Deferred Tax,2009.
[3]方海成:现值会计与现金流量的关系[D].上海财经大学优秀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