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战略问题

2011-07-28 08:39:32袁绪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西部大开发 2011年7期
关键词:宪政社会转型条件

◎ 袁绪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作为落后国家,人们总想跳跃发展,总想超前发展,总想超英赶美,所以也不可能去自发演变。

目前从上到下都有呼唤改革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中寻找出路总是明智之举。只有改革,才有未来。

关于对改革的认识问题

如何看待30年的改革开放?主流的意见认为成就是第一位的,问题、缺点是第二位的;也有人认为维权已经替代改革;还有人认为,改革走到今天已经失去当年的意义了,改革就是分赃,是打着改革的旗号搞内部人分配利益。

如何从概念上把握事实上的改革呢?在我看来,转轨、转型、改革等概念虽来自不同的学科,但大致是“同义”的,指的都是变革,即社会变革。

我把社会变革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类叫自发演变。它是个慢动作的过程,时间长,反复博弈,成本比较高;第二类就是改革。所谓改革是指统治者或社会上层或主导者主动地进行渐进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运动。第三种形态叫革命。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激烈的社会变革运动,是突变。

那么中国可不可能发生革命?我认为不可能,但有可能出现的是社会动乱。这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中国不具备自发演变的条件。1840年被打开国门以后,它就被卷进了全球化,它的所作所为完全不能自己。既然是开放带来的,那就肯定是动荡的、跳跃性的。鸦片战争160多年以来的中国发生了多少动荡、变革,包括战争等等才发展到现在,其间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宪政、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混战、国民党的党治、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后的阶级斗争等等。作为落后国家,人们总想跳跃发展,总想超前发展,总想超英赶美,所以也不可能去自发演变。

第三个判断,中国是具备改革的条件的,最切实可行的就是改革。我认为一个强大的统治者,也是改革的条件之一;第二个条件是具有强烈需要变革的大众,极度想发财的老百姓,也是变革的一个条件;第三,知识精英的理想主义的情怀也是改革的条件。然而,具备改革的条件不一定就会改革,还必须有催化改革的催化剂。事实上,不论怎么看,这个催化剂随时可能发生,比如一定程度的危机可能催生改革,一定的条件的恶化也能催生改革。我们国家只有改革才有未来。

关于改革战略问题

我们应该进行改革战略的研究。以下是改革战略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要有一个鲜明的战略方向,或者一个战略框架、构架。

第二,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从改革的阶段来看,我觉得应该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是放开搞活,开放开发阶段;第二个阶段应该是经济转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社会转型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政治转型阶段。我们现在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交叉进行的阶段,改革的目标是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政治民主化。

第三,改革的战略问题。一是全局性,二是长期性,三是前瞻性,四是进取性,五是务实性。全局性是说改革在全局上要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总体的目标;长期性、前瞻性,是讲我们的目标制订要有一个时间概念;进取性是说我们要主动改革,没有这种进取性就谈不上改革了,那就是演变;务实性是说改革要有可操作性。

第四,改革的逻辑问题。回应前面讲的三个阶段。我觉得历史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还是很一致的。

中国的社会变革100多年走过了一条曲折动荡的路。各种改革、改良、革命的药方都试过,从宪政到三民主义再到共产主义的“穷过渡”都搞过,都想创造历史,实现各自的乌托邦或千年王国。最后的结果呢,还是要回过头来搞经济。改革从经济开始符合人的本性,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的外部变化,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不是由哪个人决定的。从经济改革走向社会改革再走向政治改革,这就是改革的逻辑。

第五,改革所处的阶段。我们正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转型主要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社会转型就是将社会从国家分立出来。在这个阶段要做的事很多,归纳起来有三个层面:

一是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主要是产权改革。要注重建立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二是要加快社会领域的改革。我觉得社会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和多元化。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之所以这么大,就是因为我们过分发展制造业,而没有发展第三产业,或者发展的不多不深。我们制造业发展到一年可能生产出60亿双鞋,而第三产业很多方面非常落后,科教文卫领域的第三产业发展的非常慢,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这些方面不改革,中国的第三产业就无法发展。中国有两个领域做不好可能遗害子孙后代,一个是环境污染,另一个是教育问题。

三是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阶段,离不开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宪政而是为宪政创造条件。实现宪政民主有四个主要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政治力量。

第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那么,如何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

一是,与经济领域相关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快进行,具体说就是我们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

二是,加快与社会领域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领域本身的改革有两件事是可以做,第一是基层民主自治的配套改革。所谓配套改革,是指将乡镇直选制、公共财政和民事的独立审判制“三合一”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从基层做起,从村乡两级再到县,逐渐使民主的选举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独立审判制度能够有机的配合起来,这样改革才能有希望。否则,我们的选举就难以避免假选、贿选或霸选。

三是,党的治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要改革。党要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就要按执政党的要求来建设。党代表直选可以一层层来,但是党的效率和科学化应该走在前面。不论执政党是否选举产生,作为执政党本身有一个治理结构的科学化的问题。党的组织结构科学化就应改变领导方式,实行党政分开,党的决策权和人大的审议权、政府的行政权分离,比如,设置多个专门的常设委员会负责与政府和人大沟通协调,应该大量的吸收专业人员进入党内,要把党内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科学化搞起来,使党更有效率的来领导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从经济开始符合人的本性,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的外部变化,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不是由哪个人决定的。

猜你喜欢
宪政社会转型条件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36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论晚清宪政运动与民治精神
法律史评论(2016年0期)2016-11-08 01:42:08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