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强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81)
攀枝花市飞机场于2000年动工修建,在飞机场跑道西侧堆积大量的素填土。2005年攀枝花市雨季后,在距飞机场公安分局南西侧约40 m的污水处理场和待建用地处发生滑坡,在后缘出现明显的拉张裂缝,且整体向南西方向滑塌。在2007年9月滑动加剧,现处于蠕滑阶段,该滑坡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池、滑坡南西侧下方的飞机场公路、飞机场公安分局和职工宿舍楼、变电站等的安全。
该滑坡整体属中山斜坡剥蚀构造地貌,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由于滑坡破坏了原始地形,在滑坡体中部形成陡崖和滑坡多级台阶,斜坡坡度为10°~35°,局部坡度较陡50°~80°。场地高程介于1877~1970 m之间,高差93 m(图1)。
图1 滑坡全貌
场地内地层主要由滑坡堆积层(Qdel4)、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ml4)、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el+dl4)和三叠系宝顶组泥岩、长石石英砂岩互层(Tbd3)组成,其中土层厚度12~16.8 m不等。场地内三叠系宝顶组泥岩、长石石英砂岩呈单斜构造产出,岩层产状:105°∠11°,发育有两组节理裂隙,其产状:270°∠68°、355°∠86°。
2.3.1 地表水
据现场调查,滑坡前缘有一鱼塘,鱼塘未做任何防渗措施,鱼塘中的地表水直接下渗到滑坡体内,鱼塘北东侧有湿地,范围约650 m2。在滑坡体外东侧有一排水渠,勘查时内见少量地表水。该排水渠西侧由两条支沟组成,其中一条位于滑坡体内,在该排水沟最北端见少量地表水,由于排水沟局部被上部滑落的表层堆积土堵塞,导致地表水无法排出而汇集。排洪沟底部因滑坡滑动出现20~30 cm宽拉张裂缝,沟壁因挤压出现鼓张破裂现象,水在裂缝及鼓张破裂处渗入滑坡体内。在滑坡后缘见地表水,水从场平弃土中浸出向低洼处汇集,形成小水坑。场地内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机场生活用水和渗出的地下水。
2.3.2 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属裂隙性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机场生活用水补给,水位和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大。
该滑坡沿斜坡大体呈圈椅状,滑坡长约300 m,宽约258 m,滑动面最大埋深为16.3 m,滑体平均厚度约8 m,滑坡体积约62×104m3,属中型浅层推移式工程滑坡。该滑坡整体主滑方向230°,因滑坡体东侧为冲沟,导致以冲沟为界,西侧滑动方向220°,东侧滑动方向238°,东西两滑方向最后向中间主滑方向靠拢。
滑坡后缘可见明显陡坎及拉裂缝(图2),高1.0~2.3 m,由于该滑坡整体下滑导致平台南侧水泥路形成50~200 cm的错距,已严重破坏,且张拉裂缝发育,张开宽度3.0~15.0 cm,裂缝长度2.0~10.0 m。在滑坡后缘东侧排水沟局部地段底部发现裂缝,沟壁鼓张拉裂,且滑坡堆积物堵塞局部水沟,地表水通过破坏处裂缝直接渗入滑坡体,排水沟已失去疏导排水作用;在滑坡中部滑动变形裂缝发育,并形成了多级滑坡台阶,台阶高度2.0~5.0 m,醉汉林现象明显;在滑坡中下部鼓丘较发育(图3),鼓张裂缝宽3.0~7.0 cm,长约20.0~30.0 m,可见深度30.0~50.0 cm,因排水措施极不完善,雨季洪水漫流,滑坡体多处形成自然排水沟。
图2 滑坡后缘裂缝
图3 鱼塘土坝上裂缝
据钻探揭露,该滑坡的滑动带(面)位于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与下覆基岩三叠系宝顶组泥岩、长石石英砂岩互层的接触面,部分位于粉质黏土、三叠系宝顶组泥岩、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内。滑坡(带)面呈灰白色、黄褐色,主要由粉质黏土组成,局部含少量的泥岩、长石石英砂岩碎石、碎屑等,湿~饱和,揉皱杂乱,有挤压痕迹,岩芯断面光滑,手捏有滑腻感,深最大为16.3 m。
(1)地形条件:滑坡场地北西高南东低,坡度约10°~35°,前缘较平缓,在中部局部段较陡,达50°~80°,为滑坡的滑动提供了滑动空间。
(2)地层岩性:滑体内表层主要为攀枝花机场场平时弃土,下为粉质黏土,岩性主要为泥岩、长石石英砂岩碎块石、碎屑及粉质黏土等组成,滑床为三叠系泥岩、长石石英砂岩。粉质粘土虽透水性较差,但易浸水软化,内聚力减小,力学强度降低,且该粉质黏土具弱膨胀性,地层岩性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
(3)降雨条件:2005年7月,正值雨季,攀枝花市地区普降暴雨,汇积大量地表水,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在地下水作用下,滑体内各岩土体重度增大,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层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形成软弱(带)面。
(4)人类工程活动:由于攀枝花机场的修建,在场地处进行了场平,弃土厚度1.2~11.0 m,回填后形成一定的边坡,由于该边坡只在其北东角一小部分用抗滑桩进行支挡,其他地方均未支挡,为滑坡的滑动提供了堆载的剩余下滑推力。
3.4.1 计算参数选取
本次计算参数的选取主要采用室内土工试验、地区经验结合滑坡现状稳定性反分析确定,滑带土剪切强度取值为内聚力12.7 kPa,内摩擦角9.6°。
3.4.2 稳定性计算
选场地内3条剖面利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验算,滑坡中各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滑坡中各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在目前天然状态下,滑坡的稳定系数Ks=0.967~1.045,当考虑7度地震作用时,滑坡的稳定系数Ks=0.881~0.952,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该滑坡为推移式滑坡,经计算下滑力较大,工程治理费用高,在后缘可采用削坡减载方案,削坡可分5~8个台阶进行,削坡坡比应根据所分台阶高差确定,可采用1∶1.5~1∶2;所分台阶坡面应进行护坡处理,平台应进行封闭处理,削坡至滑坡后缘时应采用锚杆(索)格构梁挡墙支护,锚杆(索)锚固段应穿过石英砂岩与泥岩分界面并不宜少于5.0 m。
靠近滑坡前缘位置设置抗滑桩,桩基底埋置深度应进入砂泥岩地层,抗滑桩排列应正对滑坡主滑方向。
建议在滑坡体中设置丁字型盲沟,同时增加横向截排水沟,排出坡体内的地下水。在滑坡周围修建截水明沟,用黏土充填滑坡地表的裂缝,防止地表水向滑坡体渗透,且应消除坡体积水洼地。
该滑坡为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降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引起的一类蠕滑拉裂式滑坡,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着滑坡的发展模式;目前整治施工已经完成,坡体恢复稳定状态,表明针对该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准确合理。
[1]徐邦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2]王恭先.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张天宝.土坡稳定分析和土工建筑物的边坡设计[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