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畜牧水产局(410006)湘 渔
2011年,湖南省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春夏连旱,造成全省约40万公顷养殖水面受灾,严重受灾水面达23万公顷,128个苗种场因灾无法生产,损失鱼苗达120亿尾,死亡损失成鱼约3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全省各级渔业部门努力拼搏,迅速落实中央财政渔业救灾专项资金1亿元,采取四大措施全力恢复灾后生产。
1.及时补放鱼苗鱼种 按照“自需平衡、区域调剂、市场弥补”的原则,积极组织全省各级渔业部门和养殖户在做好省内苗种调剂、调运的基础上到广东、福建等地调运苗种。积极开展送苗种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苗种繁育单位,抢抓季节,利用现有亲本种群和数量,加大苗种繁育力度。同时多方收集名特优亲本、强化亲本培育,做好秋繁准备工作,较好地满足了灾后恢复生产的苗种需要。截止到2011年7月底,全省补投补养苗种约30亿尾。
2.修复受损渔业基础设施全省以“池塘改大、池底改深、池水改活”为重点,引导渔民加固堤坝,改善排灌水设施,实施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增强池塘蓄水抗旱能力。至目前,全省共完成池塘改造1.76万公顷,山塘清淤2.1万公顷,加固池塘堤坝21.7万处,修复排灌水设施19.8万处,修复渔民渔船45艘,恢复网箱养鱼10.18万平方米。
3.积极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 为修复旱灾给洞庭湖以及湘、资、沅、澧等水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破坏,湖南加大了渔业资源修复、养护力度,先后举行40多次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各类经济鱼种和胭脂鱼等珍贵鱼苗/鱼种近4亿尾。其中7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联合以“增殖渔业资源,修复长江生态”为主题举办的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修复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岳阳、益阳、常德、长沙设立12个放流点,投放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鲴类、胭脂鱼、湘华鲮等2.5亿尾,种植水草3330公顷,底播贝类400万粒同时,全省有针对性地采取延长禁渔时间、扩大禁渔区域、设置人工鱼巢、放流水生生物等措施增强了渔业资源修复能力。
4.稳定水产品市场供给 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向养殖生产和营销商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组织水产专业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组织水产批发市场、超市等上门采购,促进水产品均衡上市,保障了市场供给2011年8月下旬,湖南主要水产品草鱼、鲢鱼、鳙鱼、鲫鱼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3元、8元、1元、14元,市场价格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