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1-07-17 06:27:02鄂丽君许子媛燕山大学图书馆河北秦皇岛066004
图书馆建设 2011年12期
关键词:馆际互借检索成员

鄂丽君 许子媛 (燕山大学图书馆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鉴于图书馆联盟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图书情报学界越来越重视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些由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系统的图书馆组成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笔者在调查由768所本科高校[1]图书馆所建立的跨系统馆际互借联盟的基础上,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以“高校图书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图书馆联合体、文献共享平台、图书馆联盟、网络图书馆”等为检索词进行组合检索,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调查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

1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

1.1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组织机构

通过调查,笔者共获得36个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情况。其中,有6个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在调查时未见组织机构的相关信息,包括镇江地区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太原市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北京市的3个馆际互借联盟、烟台市的1个馆际互借联盟;另外30个联盟的组织机构涉及政府部门、省科技厅、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市科技局、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协作组、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等。具体情况如下:(1)由政府部门组织建设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有5个,如广东省政府组织建设的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嘉兴市政府组织建设的嘉兴数字图书馆;(2)由省科技厅、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市科技局组织建设的联盟有15个,如江苏省科技厅组织建设的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建设的黑龙江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3)由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文化厅等多个部门组织建设的联盟有4个,如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市财政局、市教育委员会共同组织建设的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广东省文化厅、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共同组织建设的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4)由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共同组织建设的联盟有3个,如湖南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组织建设的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5)由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协作组、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建设的联盟有3个,如山东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与山东省图书馆共同组织建设的济南馆际互借联盟、大连高校图书馆协作组组织建设的大连馆际互借联盟。

1.2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因成员馆来自不同的系统而得名,本文选取全国不同地区的9个具有代表性的联盟,分析其成员馆的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绝大多数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吸纳了较多数量的本区域内的图书情报机构;山东、浙江、重庆、河南4个省份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多为科技系统的图书馆,而吉林、北京、陕西、江苏4个地区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多为高校图书馆;“深圳文献港”的成员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隶属深圳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受市科技信息局、市文化局的业务指导,既具有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又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因此深圳市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中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均等;从整体上看,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中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比较少。

1.3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平台建设

跨系统的馆际互借联盟有7个,该类联盟采用的是读者到所在馆馆际互借处领取成员馆的馆际互借证,持证到成员馆自行借阅的方式,但未设馆际互借服务平台。另外,有29个联盟均建有服务网站,主要有两种形式: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和综合服务平台。建有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的联盟有4个(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嘉兴数字图书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和深圳文献港),它们均以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的形式提供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视频等类型文献的检索。检索提供字段、书名、作者3种检索项,可以进行中英文文献检索,还可以进行高级检索,并免费提供原文传递服务。建有综合服务平台的联盟有25个,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集资源、服务项目等为一体的服务界面,一般提供数字资源统一检索、服务项目介绍、成员单位信息、服务指南等。从综合服务平台的名称来看,网站的命名有3类:共享服务平台或系统、共建共享协作网、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联合体。其中以共享服务平台或系统命名的网站最多,有20个,如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以共建共享协作网命名的网站有3个,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以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联合体命名的网站只有2个,如吉林省图书馆联盟、镇江地区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

表1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成员馆情况

1.4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区域分布

在36个跨系统图书馆联盟中,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个省份,另外35个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分别分布在22个省级行政区(见表2)。山东、北京、广东、浙江等4个地区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比较多,山东、北京地区的跨系统联盟以馆际互借联盟居多,而广东、浙江地区的跨系统联盟以数字图书馆、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为主。

1.5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模式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模式分为中心馆管理式和多层馆管理式。中心馆管理式即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将实力较强的成员馆设立为联盟的管理中心,管理中心作为常设的管理机构,接受联盟领导小组的领导,负责联盟日常的管理、协调工作。中心馆主要有3类:各地的科技信息研究院所、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由各省或市科技厅等组织建设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均以各地的科技信息研究院所为中心馆,如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由政府部门组织建设的或公共图书馆参与组织建设的联盟多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馆,如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少数图书馆联盟以高校图书馆为中心馆,如镇江地区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多层馆管理式是在一个中心馆的基础上,又由一个或几个分馆分担中心馆的责任,担负制定政策规划和调控合作关系等职责[2],如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表2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区域分布

表3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服务内容

1.6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共享形式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共享形式包括:实体馆藏共享、虚拟馆藏共享。实体馆藏共享是指跨系统的馆际互借联盟的成员馆间通过发放馆际互借证的形式,为成员馆的读者提供实体馆藏资源的阅览、外借服务,或通过文献传递的形式提供实体馆藏资源的部分复印、传递服务。虚拟馆藏共享以统一检索平台、联合目录、成员馆资源导航3种形式实现。统一检索平台是指将成员馆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建成可供一站式检索的平台,供成员馆读者免费查阅多馆的资源,并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文献信息。联合目录是将成员馆的馆藏资源情况统一加工成可供检索的馆藏目录信息,读者通过查阅联合目录可以获知文献的详细馆藏情况。成员馆资源导航是将成员馆的特色资源列于联盟的服务网站,提供资源的介绍、资源来源、查阅资源的方式等,可以提供在线检索。

1.7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服务内容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服务内容涉及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集团采购、统一检索、参考咨询、定题服务、代查代检、科技查新、个性化服务、科技评估、知识导航、网上借书证等。7个馆际互借联盟仅提供馆际互借服务,笔者从余下的29个联盟中选取了10个联盟进行分析(见表3)。

2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图书馆跨系统合作意识不强

高校图书馆跨系统合作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联盟的组织机构来看,仅有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济南馆际互借联盟、大连馆际互借联盟的组织机构有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或高校图书馆协作组的参与,但未见由高校图书馆组织建设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2)从联盟的成员馆来看,联盟的成员馆中高校图书馆的数量相对较少。据笔者调查显示,跨系统图书馆联盟所在城市均为高校数量较多的直辖市或省会城市,而参加跨系统联盟建设的高校图书馆的数量整体上偏少。

2.2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分布地域较窄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多分布在市域范围,36个联盟中,省域范围的联盟仅有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跨省份的联盟仅有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其成员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个省份的24个单位,且4个省份的成员馆分别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个城市。省域范围内建立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还未遍布全省或延伸至联盟所在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因此跨系统图书馆联盟涉及地域较窄。

2.3 城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尚未加入联盟

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基层图书馆建设日益受到关注[3],各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诸如中心馆向基层延伸、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等服务方式。我国城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存在资源不足、服务技术落后、无法满足民众需求的问题。城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加入跨系统图书馆联盟,能够使基层图书馆共享成员馆的资源,满足民众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我国目前建成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尚未吸纳城市基层公共图书馆。

2.4 共享合作停留在表面

虽然一些图书馆联盟在联盟介绍时提及整合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的资源等内容,在联盟的网站上也有成员馆信息,但是,除了馆际互借联盟明确指出成员馆的读者可以凭互发的馆际互借证到其他成员馆借阅文献即体现出联盟成员馆间的资源共享的功能外,其他一些联盟仅是形式上的联盟,共享合作仅停留在表面,这一点从联盟的资源及开展的服务可见。这类联盟的网站仅有中心馆的资源,在介绍开展的服务时,仅对中心馆的资源优势及服务进行介绍,联系人也仅仅是中心馆的相关部门,从这两方面来看,成员馆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与合作。

2.5 馆际互借联盟服务程序繁琐

从对联盟平台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均建立了服务网站,而馆际互借联盟还未建立服务网站。如果其成员馆的读者借阅其他成员馆的图书,通常需要比较繁琐的流程。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规定,读者携带本人的有效学籍证件或工作证件到本馆馆际互借处换取馆际借书证,并由读者本人亲自到相应图书馆借阅;利用馆际借书证借书时,应该同时出示自己的学籍证件或工作证件 ;读者利用馆际借书证借阅图书,需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处登记所借图书的相关信息;图书到期后,由读者本人到出借馆还书,并确认图书确实归还到馆且借书证上显示已归还的信息[4]。

2.6 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区域分布看,我国有9个省份(直辖市)尚未建立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分别是:天津、河北、福建、贵州、海南、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云南,这些省份(直辖市)多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从建有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省份(直辖市)看,山东、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直辖市)建有联盟的数量较多,而且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联盟的技术平台较为成熟、资源共享效果较好;而西部和北方的大多数省份建有联盟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

2.7 缺乏深层次服务

从联盟开展的服务来看,我国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开展了类型多样的服务,既有面向联盟成员馆读者的服务,也有面向联盟成员馆馆外读者的服务,并且统一检索、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基本服务得到了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重视。少数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开展了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知识导航、个性化服务等深层次的服务,但未见有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开展情报分析服务。从整体看,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尚缺乏深层次服务。

3 完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措施

3.1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服务特色

高校图书馆具有资源丰富、服务手段先进、馆员素质高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加入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将使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惠及校内外读者,使高校图书馆馆藏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组织机构应重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实现联盟成员馆间资源的高度共享,使成员馆联合开展服务;同时,应将更多具有加入联盟意向的高校图书馆吸纳进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互补。

3.2 扩展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网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宜在实现同城图书情报机构联合的基础上,逐步扩展联盟网。首先,将现已建设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作为本省的中心联盟,在其他城市建立跨系统图书馆分联盟,采用多层管理模式,在其他城市建立管理分中心,建立二级服务网站,形成多个城市的跨系统分联盟各自独立共享资源、服务。多城市的分联盟间横向联合不仅可以实现同城跨系统的资源共享,还能实现全省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其次,逐步将城市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吸纳进跨系统图书馆联盟,使城市基层公共图书馆能共享联盟成员馆的资源,惠及广大民众。

3.3 建立跨系统图书馆联盟馆际互借服务系统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馆际互借服务多采用读者自助式的馆际互借方式,流程较繁琐。设计开发馆际互借平台,尤其是设计可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交互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系统,可以简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程序和手续,尽可能地缩短服务时间,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例如,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内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可登录本校图书馆主页,通过书目检索系统的“馆际借阅”链接,查询和申请借阅联合体内其他馆的图书[5]。

3.4 提高对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重视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核心是资源共享,利益互惠。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拥有不同的读者群,用户资源利用的交叉性决定了联盟应注意在资源共建方面普及性和专业性的结合。随着学生素质教育和公民终身学习的兴起,读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广泛。高校读者需要学校专业以外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社会读者也需要专业文献来完成自己的科研和工作[6]。例如,上海协作网以政府行为为先导,由市政府亲自规划蓝图,又亲自参与共建共享计划的建设实施,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有力地推动了跨系统图书馆联盟业务的顺利开展[7]。因此,尚未建立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省市的政府部门,应提高对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重视,在资金方面给予保障,组织建立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实现跨系统的图书馆间的资源互补,从而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3.5 扩展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服务项目

针对目前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开展服务的情况,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应在做好文献传递、统一检索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扩展服务项目,开展科技查新服务、情报分析等深层次的服务;针对特定用户推出个性化服务,由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对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整合,建立个性化服务平台,根据用户的专业特征、研究兴趣和信息需求向其提供和推荐教学、科研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以不同的服务方式、不同的信息类型和信息传送途经提供信息服务[8]。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跨系统图书馆联盟还应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以联盟的形象组织读书活动、展览、讲座和技能培训等,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1]全国普通高校名单[EB/OL].[2010-11-10].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0906/14480.html.

[2]朱俊波.我国中小城市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1):85-88.

[3]张广钦,张 丽.关于面向公众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33-37.

[4]馆际互借服务内容[EB/OL].[2011-06-20]. 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interloan/servicecotent.html.

[5]城东高校通借通还服务单[EB/OL]. [2011-06-30].http://lib.njust.edu.cn/content.aspx?id=BF2CEC480C0044689D6A5F3C0658C004.

[6]李力文,贾 睿,李广生.对天津市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些建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47-49.

[7]赵 晖.鉴于“上海协作网模式”的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的优化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69-73.

[8]刘 丽.我国区域性高校网络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59-62.

猜你喜欢
馆际互借检索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专利代理(2016年1期)2016-05-17 06:14:36
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及其启示
图书馆论坛(2015年7期)2015-02-12 18:57:13
影响我国馆际互借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
图书馆(2012年4期)2012-08-06 01:33:22
馆际互借在ALEPH中的应用实践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