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书馆协会研究综述*

2011-07-17 06:26:52王阿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图书馆建设 2011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中华协会

王阿陶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姚乐野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中华图书馆协会(以下简称华协)存在于1925—1949年,是在北平图书馆协会、上海图书馆协会和南京图书馆协会合并的基础上,由当时的图书馆界、教育界人士共同组织发起的,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组织。华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图书馆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组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

华协的存在是中国图书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段历程,因为其产生于民智渐开的五四运动之后,发展于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解散于激荡变化的新旧社会交替之间,其成立的难能可贵与艰辛、发展的动荡和坚韧以及解散后的走向和余音,无疑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走向、学术研究的领域和方法等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以目前国内对于华协的研究论著为基础,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笔者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来源,以1979—2010年作为检索时间,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①,共查找到符合条件的学术论文919篇。

1 论文统计分析

1.1 论文数量趋势

1979—2010年,共有919篇涉及华协的论文发表,年均28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笔者以“图书馆学会”为关键词,同样以1979—2010年为检索时间进行检索,共查找到18 911篇论文,年均509篇。这不仅说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华协的研究和关注较少,该领域的研究尚存在空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协会历史研究的缺失。笔者认为,如果要对今天的图书馆学会进行研究,就必然要对民国时期的地方图书馆协会和华协进行研究,否则不仅会缺少对研究对象历史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纵向脉络的宏观把握,同时也会缺乏对其同一时期不同活动背景及成因的横向微观了解。那样的研究无异于隔空架屋,其理论的整体构架和研究基础很值得商榷。

笔者对涉及华协的论文进行了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分析(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1979—1988年有关华协的论文总量为118篇,其中论文发表数量最少的为1979年,仅有2篇,最多的为1982年和1985年,均为20篇,这一阶段是有关华协研究的起步阶段;1989—1998年有关华协的论文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共计236篇,比上个10年增长了50%之多,这一阶段是有关华协研究的稳定发展阶段;1999—2010年则进入了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共有563篇论文发表,比前两个阶段论文的总和还多37%。这一发展趋势不仅说明有关华协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而且说明关于华协的研究正形成一个新的领域,逐渐开始在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2 论文发表期刊分布

笔者对收集到的论文按期刊类型分类,共分为图书馆学类、学报类、历史文献学类、档案学类、编辑出版类和其他类。其中其他类的期刊主要包括科技类、教育类、综合类的学术期刊(见图2)。

图 2 论文发表期刊类型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有关华协的论文中,有666篇发表在图书馆学类期刊上,约占论文总量的72%。原因在于华协本身就是图书馆的学术组织,在对我国的图书馆史尤其是近现代的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图书馆期刊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时,都会涉及到当时建树颇多的华协。同时,这也说明图书馆学期刊认识到了华协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并对其予以关注。

此外,高校的学报、历史文献学类期刊、档案学类期刊、编辑出版类期刊及其他一些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期刊也载有与华协相关的论文。值得注意的是,载文数量居第4位的历史文献学类期刊,虽然其刊载的有关华协的论文数量仅占论文总量的6%,但这也反映出史学界对于华协及其相关问题的关注。华协的存在是我国图书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不仅需要对原有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进行拓展,更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图书馆学领域的对象进行研究。

1.3 论文作者单位类型分布

有部分收集到的论文未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因此笔者在排除掉这些论文后进行统计获悉,有第一作者单位信息的论文共721篇。

图3 论文作者单位类型分布图

从图3可以看出,共计275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是高校图书馆,占总数的38%,而图情专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则占22%。从作者单位类型划分来看,高校作者在整个作者群中占74%,是研究华协的主力。以“弘敷文化、普及教育”为己任的华协,其创办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以下简称《会报》)和《图书馆学季刊》(以下简称《季刊》)的主要发行对象为学者和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图书馆对这两种刊物收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在获得华协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方面较其他单位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论文作者多集中于高校图书馆的原因之一。另外,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力量也不容小觑,有16%的论文作者来自公共图书馆。其中“高校其他”是指高校中除了图书馆、档案馆、图情专业之外的其他院系,目前论文作者多来自于历史文化学院、人文学院和古籍研究所等。但“高校未知”指文中仅注明作者单位为高校,未具体指出部门、院系。

2 论文主题分析

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为检索词,以“全文”为检索途径进行检索,共检出论文919篇,其中真正以华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仅占总数的4.8%(44篇),其余论文主要涉及图书馆史、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术研究(包括图书馆学术思想)、图书馆人、图书馆学出版物(包括期刊、著作等)这五大领域,文中均以一两句话的介绍将华协一笔带过。这说明在目前的研究中,与华协有关的诸多问题已逐渐引起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但对于华协本身的研究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尚属薄弱地带。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华协创办的《会报》和《季刊》虽存于世,但大多已残缺不全,其调查报告和提案多为铅印本,印发数量少,几经战火跌宕,存世更少,因此研究的材料来源受到极大限制,故未成为研究热点。

2.1 总论型论文分析

在检索到的论文中,仅有李彭元先生所著的《八年抗战中的中华图书馆协会》[1]是总论型文章。该文对于华协在抗战期间仍遵循协会成立之宗旨以及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对外交流与图书募集、调查战时图书馆事业损失情况、准备战后图书馆事业恢复重建、筹备召开3次学术年会和协助发展西南文化事业等工作进行了介绍,认为华协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文主要参考了《会报》,因此文章内容多为介绍,以资料汇集为主,少有研究性论题和结论。此外,由于参考文献来源较为单一,互为佐证之资料缺乏,因此其研究结论具有非此即彼的特点。另外,由于篇幅所限,该文对于华协在战时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所论甚少,仅就分类法的编制和立法方面的成果做了简要介绍。

2.2 分论型论文分析

2.2.1 华协成立的社会背景

沈占云先生指出,民国时期,由于学术与出版界的蓬勃发展,图书馆在文化、教育、文艺等方面所发挥的功能逐渐受到了重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建立各省市的图书馆协会及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成为了当时图书馆界及社会大众的普遍需要[2]。陈庆梅女士则认为,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学习图书馆专业的留学人员陆续归国,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图书馆界逐渐认识到要谋求共同发展,必须加强图书馆界的馆际协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协应运而生[3]。

以上两位学者都认为,华协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民智与学术发展较为成熟之际,而且当时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只不过前者强调学术与出版界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推动作用,而后者则认为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用更为明显。笔者认为,民智开化、学术发展、出版繁荣及人员成熟这4个条件缺一不可,都是促使图书馆事业发展、华协成立的必要条件,而且这4个条件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当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正是图书馆作用的明显增强和其社会认可度的提高,才进一步促使地方性乃至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成立。

2.2.2 华协成立的历史意义

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华协成立的意义均持肯定的态度,如沈占云先生认为,华协的成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近代中国图书馆学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2]。翟桂荣女士更是将华协成立的意义提升到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度[4]。此外,廖铭德先生也认为,华协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由自发步入自觉时代,表明近代中国图书馆人在多年的图书馆普及推广中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道路[5]。

华协的成立,无论是对于当时的图书馆事业还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图书馆学会的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要深刻认识华协成立的意义,就要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图书事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研究。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对于前人,它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千年藏书发展史的成果;对于后人,它又是开启图书馆事业新发展阶段的大门,也是影响未来图书馆事业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此外,笔者认为,对于华协历史地位的研究尚缺乏横向比较,即没有与世界上同时段其他国家图书馆协会的成立情况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横向比较,才能更为凸显华协在当时战火纷飞、政局动荡的情况下成立的难能可贵。

2.2.3 华协成立与新图书馆运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关系

关于华协的成立与新图书馆运动的关系,程焕文先生认为华协的成立标志着新图书馆运动达到了高潮,从此中国开始由宣传欧美图书馆事业为主的新图书馆运动转入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6]。与其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廖铭德先生,他认为,华协的成立推动了“新图书馆运动”的发展[5]。而刘晖先生则认为华协的成立掀起了新图书馆运动[7]。

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华协和新图书馆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即有部分学者认为华协与新图书馆运动具有承接关系,而部分学者认为华协成立是新图书馆运动中的一个环节,是该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鉴于持两种观点的文章都不是以华协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笔者未就各自的观点作深入解释和剖析。对此笔者认为,华协和新图书馆运动都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环节,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今天的图书馆人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有更为系统的认识,进而对当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实用的理论建议。因此,有必要对当时新图书馆运动的发起、发展和结束与华协的筹备、建立和各项活动做系统的梳理和详细的考证,理清两者发展脉络和相互联系,进而提炼出两者之间的实质关系。

对于华协的成立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间的关系,沈占云先生认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下设的图书馆教育组对于组织各地图书馆协会的成立起到了领导和指导作用,为全国性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刘桂芳、张文琴两位学者也承认,各地图书馆协会的成立是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倡导和促成下进行的[8]。还有学者认为,华协建立的源头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4次年会[9]。李彭元先生则直接指出,在华协成立以前,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②实际上发挥了组织全国图书馆协会的作用[10]。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中华教育改进社下设的图书馆教育组对于组织各地图书馆协会的成立起到了领导和指导作用,而地方性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和发展又凸显了建立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的必要性,因此中华教育改进社间接促成了华协的成立。但目前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章都仅止于此,华协成立后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及图书馆教育组之间的关系尚未有学者论及。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者关系再做深入研究,以便从中挖掘出有益于当今图书馆学会与教育管理机构共同协作、共同发展之经验。

2.2.4 知名学者对于华协成立及发展的作用

华协的成立较其他组织而言,具有与诸多各界知名学者联系密切的特点。目前相关文章中多有提及,但对于华协成立的主要推动者,学者们则各持己见。如徐文等人认为,华协是由梁启超、蔡元培等56人共同发起组织的[11-12]。陈庆梅女士引用袁同礼先生 “默察图书馆事业,非群策迈进,不能有大功”之言指出,袁先生是华协成立的积极奔走者[3]。李晓泽先生也认为,正是袁同礼先生最终促成了华协的成立[13]。还有学者认为,沈祖荣先生对于华协的成立功不可没,如廖铭德先生认为沈祖荣先生是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也可以说是发起者)[5],因其认为各自为政、孤立无助是中国图书馆不能发达的原因,“一盘散沙,毫无系统……长此以往,欲谋发展,不可得也”[14]。还有学者举证,1929年沈祖荣先生以华协重要创办人的身份,作为华协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第一次年会,因此沈先生才是华协的创始人[15]。

虽然目前对于华协成立的相关问题说法不一,但笔者认为,华协的成立不是一两个人孤军奋战就能实现的,而是当时的图书馆界、教育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所有有识之士的群策群力之为。而且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与华协有关的知名学者的主要图书馆学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查考其主要学术观点和成果对后来华协各项活动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国近代主要图书馆学思想史进行研究的所必需的文献梳理过程。

2.2.5 《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宣言》及《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的评价

翟桂荣女士指出,《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宣言》(以下简称《华协宣言》)高度阐明了近代图书馆的功用,突出了近代图书馆的公平、无限制的教育职能,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富有现实意义[4]。而且2008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在某些层面上是对《华协宣言》的承继。杜志刚等人认为,梁启超的《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以下简称《演说辞》)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立场,在中国近代和当代图书馆学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16]。

目前,关于《华协宣言》及《演说辞》的研究文章甚少,只有上述两篇。笔者认为,《华协宣言》及《演说辞》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对于中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对于成立后的华协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期许,直到今天,《华协宣言》及《演说辞》所折射出来的图书馆立足现实、服务大众、肩负教育的观念仍有其思想光辉,而且今天的图书馆人有必要对这两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即从图书馆精神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从而深刻挖掘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理论根基和华协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决定性影响。

2.2.6 华协两种刊物的研究

邓咏秋女士撰文指出,《会报》的价值在于:增强图书馆界的凝聚力,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增强协会的领导力;推动学科建设,提高图书馆学在学科之林的地位;保存了很多重要的图书馆史资料;提供会员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国际图书馆界的相互了解和交流[17]。刘宇、宋歌两位学者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季刊》的载文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认为该刊的覆盖范围广及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学术性最强、最具影响力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我国历史上第一种图书馆学权威期刊当之无愧”[18]。

由于两刊在刊载内容上有所区别,《会报》对当时各图书馆的经费、章程、藏书、读者人数等方面的报道众多,通过这些报道可以从全局和宏观上把握当时图书馆界的情况,因此通过对这些报道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近代图书馆史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数据。《季刊》主要刊载图书馆学专业的长篇论文,较《会报》而言,更集中于学术研究,而且文献学研究论文占《季刊》载文总量的24.7%,目录学研究论文占《季刊》载文总量的12.78%[19]。而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学与文献学、目录学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图书馆学期刊中刊载文献学、目录学文章数量较少,与《季刊》形成了鲜明对照,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2.7 6次华协年会的成果

曾凡菊女士以年会召开情况为出发点,介绍了华协在初创时期、抗战以前、1937年以后3个阶段中与图书馆界的交流情况,并对各次年会的主要议题、参会人员的主要观点和最终取得的成果作了介绍[20]。翟桂荣女士认为,华协第1次年会是一次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谋图书馆事业大发展的成功盛会[4]。该次年会完善了各种专门委员会,有力推进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图书馆学研究向纵深化发展,开启了图书馆事业的新纪元。农伟雄与关建文撰文指出,1925—1949年,在协会召开的6次年会上,专门委员会在自己的主管领域内提出了大量议案,对当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9]。该文进而对6次年会的开会地点、主要的议案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论述。还有学者认为,各次年会通过了许多颇有学术价值的提案,使得图书馆对学术文化之促进作用更得以展现[12]。现有的对6次年会的研究论著多为介绍性论著,而未对其中对后来的图书馆学、图书馆工作实践起到积极作用或影响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笔者认为这是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而更为重要的是,6次年会的召开基本奠定了我国现代图书馆精神之基础,因此更应该进行深入研究,以探寻我国图书馆精神之源头。

2.2.8 其他研究

20世纪80年代,还有学者对华协的性质做过研究,但由于当时的时代局限性,这些学者将华协界定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图书馆学术团体,认为其在政治上是为当时的反动政治服务的,在学术上宣扬了大量的封建文化糟粕和帝国主义腐朽的“文明”[11,21]。对此,有学者郑重指出,华协是一个学术团体,不是国民党的御用工具[22]。

3 结 论

3.1 研究成果

3.1.1 正确评价华协作用及价值

除了极少数学者对华协性质的定义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外,目前收集到的论文基本上都能正确评价华协的价值及其对于当时图书馆事业和学术研究的积极作用。

3.1.2 拓展了图书馆学研究领域

目前有关华协的论文虽内容上不够深入、具体,但基本上对于华协的主要贡献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这些论文基本开启了对华协进行研究的大门,为目前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增加了新的研究对象。

3.2 研究不足

3.2.1 对华协的研究有待学界的充分重视

学界对有关华协研究的不重视表现为,以华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非常少,而现有论文即使内容涉及到了华协,也未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多为对某一方面的简要介绍和简评,以致关于华协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缺。上述涉及华协的论文,其研究主题多为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史中的某一阶段等,这说明华协的作用和贡献表现于多个方面,在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有必要重视对华协的研究。

3.2.2 研究角度和层次单一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研究角度和层次单一,纵然这与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无关系,但就点论点的研究视角,无法将华协的历史地位、全面贡献和深远影响全盘勾画出来,这也必然会形成我国近代图书馆史研究中的空白。

3.2.3 研究材料的来源范围狭窄

现有有关华协的研究成果的参考文献多为发表于《会报》和《季刊》的论文和各类报道,这样狭窄的资料来源势必会导致研究角度具有局限性和观点态度具有倾向性,进而影响其研究结论的客观性。

3.2.4 综合研究方法缺失

华协最直接的学术贡献是在《会报》和《季刊》中刊载了大量学术论文、各类调研报告和提案等,但目前有关华协的论文中少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系统广泛的研究,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综合以上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华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其成立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驱动因素,其发展有着动荡不安与贡献卓著并存的特点,其作用有着集合图书馆界之力量而成为联合阵地,引领图书馆学术与事业共同发展的效果,而其影响力则深刻且长久,非一般社会组织所能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多角度(如华协的整个发展进程、主要学术活动、对地方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学教育等的贡献、社会影响等视角)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对华协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除了《会报》和《季刊》两种刊物之外,还应充分研究华协的各类调研报告、提案和年会报告等,对当时协会的各项活动进行研究,做出评价,进而对其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华协在我国近代图书馆史中的地位。

注 释:

①为了尽可能广泛地囊括所有相关研究成果,故以“全文”作为检索项。

②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是图书馆教育组的常设机构。

[1]李彭元.八年抗战中的中华图书馆协会[J].图书馆论坛,2010(5):42-45.

[2]沈占云.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的背景因素、历史意义之考察[J].图书馆,2006(1):24-26.

[3]陈庆梅.浅述袁同礼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中国科技信息,2005(8):201.

[4]翟桂荣.新图书馆运动的新纪元: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及其《宣言》的历史意义[J].图书情报工作,2010(4):136-139.

[5]廖铭德.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28-131.

[6]程焕文.百年沧桑 世纪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建设,2004(6):1-8.

[7]刘 晖“.20世纪中国国书馆100件大事”评选揭晓[J].图书馆,2003(1):1-4.

[8]刘桂芳,张文琴.记天津图书馆协会成立前后:对《天津图书馆志》的再补遗[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77-78.

[9]农伟雄,关建文.中国图书馆界的第一个全国性团体:中华图书馆协会[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3(3):35-37.

[10]李彭元.袁同礼与中华图书馆协会及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图书馆,2011(2):35-38,40.

[11]徐 文.试评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性质及其作用[J].图书馆学研究,1987(4):61-65.

[12]左玉河.图书馆学的兴起及其对民国学术研究之促进[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2-127.

[13]李晓泽.袁同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J].河北科技图苑,2008(5):52-55.

[14]沈祖荣.民国十年之图书馆[G]//丁道凡.中国图书馆界先驱沈祖荣先生文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14-25.

[15]孙海生.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述略:上[J].兰台世界,2010(6):42-43.

[16]杜志刚,孙 峰,李 军《.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之再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5):58-59.

[17]邓咏秋.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119-121.

[18]刘 宇,宋 歌《.图书馆学季刊》载文计量研究[J].图书馆,2008(1):48-51.

[19]刘 宇,罗 方,王 赞.论《图书馆学季刊》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贡献[J].图书馆建设,2009(5):92-95.

[20]曾凡菊.中华图书馆协会与民国时期图书馆界的交流:以协会年会为中心的考察[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115-117.

[21]马 启.如何评价中华图书馆协会[J].新实际图书馆,1982(1):37-41.

[22]罗友松,董秀芬,肖林来.试评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历史作用[J].江苏图书馆工作,1981(2):40-46.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中华协会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协会 通联站
中华奇石(2015年11期)2015-07-09 18:34:16
协会 通联站
中华奇石(2015年5期)2015-07-09 18:31:07
协会 通联站
中华奇石(2015年1期)2015-07-09 18:30:31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图书馆论坛(2014年9期)2014-03-11 18: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