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沈君华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病死率均较高,且后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监测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功能,对肺心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均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法两种方法同时对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肺心病住院患者进行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功能测定,以完成对肺心病治疗及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心病住院患者3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58~78岁,平均67岁;病程8~25年,平均17年;吸烟史10~35年,平均24年。患者均经病史、体检、胸部X线、心电图、心超、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符合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香港千帆医疗公司的CSM-3000对选取的30例肺心病患者进行监测,同步记录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等资料,经电脑计算出反映肺小动脉阻抗、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压等各参数,取其中代表性的参数如下:心搏量(SV)、心指数(CI)、心输出量(CO)、心搏出指数(SI)、肺动脉楔压(PAWP)、左室做功指数(LCWI),同时对该30例患者使用肺动脉漂浮导管法测得相同的各组数据;两组数据取平均数。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配对设计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0例肺心病住院患者用两种方法检测的代表性参数SV、CI、CO、SI、PAWP、LCWI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相关性,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血流动力学检测所得参数的比较(±s)
表1 两种方法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血流动力学检测所得参数的比较(±s)
注:1 mmHg=0.133 kPa。
项目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法 肺动脉漂浮导管法SV(ml)SI(ml/m2)CI(L/min·m2)CO(L/min)PAWP(mmHg)LCWI(kg·m/m2)30.2±0.45 24.2±0.33 3.1±0.20 4.33±0.30 14.5±0.8 2.45±0.10 31.1±0.5 23.1±0.3 3.27±0.16 4.42±0.24 15±1.2 2.4±0.11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是建立在胸电生理阻抗基础上,基本原理是生物体容积变化时引起的电阻抗变化[1],它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16种血液动力学参数来评估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况及心功能。利用颈部和胸部的胸腔生物阻抗电极,测定胸腔阻抗的变化,计算出血液动力学参数,来评价心脏功能。
本组研究中,CO、CI是反映心脏功能的早期指标,数值的降低提示心脏排血量的下降、心脏功能的减退;SI变化是血流量和心肌收缩发生变化的早期信号。指标的监测能更好的反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治疗和疗效判断。我们的体会是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使用简单,重复性好,患者易于接受,可连续同步显示生理指标,有利于急诊心脏功能不全患者的早期病情判断和连续动态的心脏功能观察,尤其在急诊室和缺乏有创检测条件的科室中更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组资料显示,我们在实践中通过长期、连续的观测来弥补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不适合应用于小儿、特殊体型等人群以及重度高血压或心率>250次/min的患者致使电阻抗信号不稳定、结果不可靠等不足。所测得计算出的SV、CI、CO、SI、PAWP、LCWI等数据参数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法(PAC)有良好的相关性。
PAC系有创的心脏功能检测方法。1970年,Swan及其同事将PAC开始应用于临床,开创了血液动力学有创监测的临床应用,极大的推动了临床血液动力学的发展。PAC监测比临床评估更能准确的测量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况,对于极危重患者,PAC法是诊断仪器快速转变为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但PAC法有创伤、感染、出血、费用贵昂、多数基层医院开展困难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
综上所述,虽本组研究样本量较小,所测得的数据有偏差的可能,须待大样本的临床进一步观察,但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所具有的无创性、测量简单、精确度高等优点[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有创”的PAC检测手段评价血流动力学状况,指导临床用药。
[1]Weil MH.Electrical bioimpedance for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cardiac output[J].Crit Care Med,1997,25:1455.
[2]刘 琼,黄纪坚.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3,2(6):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