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宁
(盐城市盐都区精神病防治院,江苏 盐城 224011)
精神病患者常否认有病,或认为药物是“毒品”等多种原因出现假服药行为。为确保药物治疗效果与使用安全,本文就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429例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存在假服药行为的患者71例,分析其假服药的原因及心态,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年龄16~72岁,平均(42.5±11.56)岁;女47例,年龄18~69岁,平均(34.05±10.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7例,初中33例,高中及以上11例。精神分裂症33例(46.48%);偏执性精神病2例(2.82%);心境障碍18例(25.35%)(其中:躁狂发作12例,抑郁发作4例,双相障碍2例);癔症性精神病15例(21.13%);神经症3例(4.23%)。有关系、被害妄想13例(18.31%);有幻听、感知综合障碍9例(12.68%);有自罪妄想、自杀观念4例(5.63%)。见表1。
表1 71例假服药患者临床相关资料
2.1 假服药原因 无自知力30例(42.25%),药物不良反应18例(25.35%),妄想13例(18.31%),担心药物引起肥胖或刺激6例(8.45%),企图自杀4例(5.63%)。
2.2 假服药方式与发生时间 直接拒绝服药18例(25.35%);巧用手段53例(74.65%),包括藏于舌下、口腔颊部21例(29.58%),放于衣袋里、手指间、滑入袖口内17例(23.94%),借喝水之机吐在水杯内11例(15.49%),少数患者服药后即到无人处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引起呕吐,将药物呕出4例(5.63%)。入院一周19例(26.76%),2~5周 29例(40.84%),6~10周 15例(21.13%),10周以上8例(11.27%)。
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对自己疾病缺乏认识能力,因而对治疗产生对抗,依从性下降。本研究发现:年龄50岁以上、文化程度较高、病程长的患者出现假服药行为居多,以第1~2次住院时发生率最高(31例,占43.66%),其中又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最多(33例,占46.48%)。患者的假服药行为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通过对71例有假服药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资料及其心态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护理对策:
3.1 病态恐惧心理者 有些患者受感知障碍影响或妄想支配,觉得医务人员象特务、魔鬼等,或怀疑医务人员与外部势力相勾结,要迫害自己,产生病态恐惧心理,因而不肯服药,最终出现假服药行为。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受传统错误观念影响,害怕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会变傻或大脑被损伤成废人。这些患者情绪紧张,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劝说患者服药,向患者讲些简单精神病治疗和药理的知识,也可让恢复期的患者现身说法,当着患者的面服药,使患者相信药物无毒后服下,切不可操之过急,强行服药。
3.2 自杀心理者 患者受妄想、消极观念等支配出现自杀倾向。此类患者假服药是为了积攒药物,作为自杀的工具。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交流,全面掌握患者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决根本原因。在协助患者服药时应认真、细致检查,防止他们藏药而自杀。
3.3 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者 部分精神病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以及各系统不良反应,可有乏力、流涎、静坐不能、痉挛性斜颈、体位性低血压、肥胖、糖尿病等表现,男性患者出现性欲低下和阳痿,女性患者还会出现闭经、溢乳等表现。此时患者非常痛苦,甚至出现自杀企图。也有患者因为所服药物苦涩难咽而拒绝服药。护理人员应以博爱和同情心对待患者,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者,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药物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也可以建议医生改用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和药物剂型更合理的药物,如使用新一代的药物或使用药物口崩片、缓释片和长效针剂等,可减轻服药痛苦,减少假服药机会。同时向患者讲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会出现的正常药物不良反应,耐心劝导患者,打消患者顾虑,提高依从性。
3.4 愧疚心理者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好转后,假出院适应社会和家庭是精神科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患者与家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离后重新团聚,但由于连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性功能障碍,给夫妻性生活带来不和谐,患者自觉内心愧疚,促使患者出现假服药行为。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假出院以前就对患者进行宣教;为了治好病可能会暂时影响夫妻性生活,但是应树立信心,一旦减量或停药后性功能是可以恢复的,也应向其家属宣教,为了配合对患者的治疗,要理解、关心体贴患者,支持患者坚持用药,使患者消除疑虑,安心治疗,为早日康复作出共同努力。
3.5 自知力缺失者 一种情况是患者为首次发作,特别是病前有明显诱因者,此类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一般将自己的异常言行归因于导致疾病发作的诱发因素,拒绝服药治疗,医护人员稍有疏忽,患者就可能出现假服药行为。这类患者大都态度凶狠,言行易于激动,需强制治疗。护理人员可配合医生使用静脉和肌肉注射药物,待控制患者病情后积极开展心理治疗,争取患者自行服药治疗。如果急性期需使用口服药物,可使用护理操作相对方便而又难以隐藏的口服液制剂;另一种情况是,患者病情经正规治疗后已基本控制,而患者自知力却没有完全恢复,导致服药依从性差。此时应加强对患者自知力恢复教育和心理护理,研究证明开展自知力教育对患者自知力恢复和服药依从性具有明显效果[1]。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单纯依靠患者自身依从性不能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对所有精神病患者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用敏锐的观察力监督患者服药,发药时要有良好的秩序,三班专人组织管理,排队发药,做到一人发药一人监督,重点患者重点对待,尤其是在发药过程中发现患者服药时神色紧张、偷看护理人员、行为怪异、服药后有吐痰、上厕所等行为,医务人员要高度怀疑其有假服药的可能,并及时查看[2]。最大限度地减少假服药行为的发生,配合自知力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
[1]鲍文卿,林 平,庞霄君,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5(1):24.
[2]黄妹清.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藏匿药物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6,2(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