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伍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1150)
自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陷入衰退,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河南省外贸发展也面临严峻的形势,政府出台一系列稳外需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实现外贸增长。总体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河南省外贸的稳健发展,为推动河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河南省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占比较小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河南省的进出口与全国相比下降程度较重,恢复较慢。2009年全国进出口总额22075.3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额为12016.1亿美元,下降16.0%;河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进出口总额为138.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3.1%,其中出口额73.5亿美元,下降31.4%,占全国出口额的0.61%;进口额为60.9亿美元,下降9.9%,占全国进口额的0.61%。河南作为内陆省区,外向度较低,2005—2009年河南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分别为0.67%、0.69%、0.69%、0.75%和0.61%,最高为2008年的0.75%,其他年份都在0.7%以下。
表1 2005—2009年河南省与全国进出口额对比 单位:亿美元
2.河南省外贸在中部六省居于中位
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中部六省中,河南省外贸进出口额分别低于湖北省38.1亿美元和安徽省22.4亿美元,与2008年对比,河南省进出口下降幅度仅好于山西省。从近五年来的外贸发展状况看,河南省与湖北省差距逐步拉大,2005—2009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与湖北省相差分别为13.1亿美元、19.3亿美元、20.6亿美元、32.3亿美元和38.1亿美元。湖北省2008年取代安徽省跃居中部第一,而河南省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三位,江西省2008年进出口总额与河南省的差距为38.6亿美元,到2009年差距缩小为6.6亿美元,这对河南省外贸在中部六省的地位造成巨大压力。
表2 2005—2009年中部六省外贸规模 单位:亿美元
3.河南省外贸依存度较低
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在中部六省中处于最低水平,2005—2009年外贸依存度不超过7%。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安徽省的外贸依存度在中部六省中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安徽省的外贸依存度达到最高值16.5%,而湖南省和河南省五年来处于六省中最低的水平,其中湖南省的外贸依存度稍高于河南省。在2005—2009年间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位为65.2%,是同期河南省外贸依存度的10.3倍。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国外贸依存度下降到五年来的最低点44.2%,但依然是河南省同期外贸依存度的近10倍。中部六省的外贸依存度相对于全国而言较低,表明了中部六省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贡献率非常低,其外贸发展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要实现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必须提高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不仅要继续扩大外贸规模,同时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表3 2005—2009年中部六省及全国外贸依存度 单位:%
1.进出口商品结构
2009年河南省初级产品出口额为6.02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8.2%;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67.44亿美元,占出口额的91.7%。2009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出口20.07亿美元,下降17.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2亿美元,增长71.4%,主要是由于高端消费品需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更大,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涨跌互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中部省份,2009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27.3%,低于全国的59.3%和湖北省的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4%,也低于湖北省的21.4%和江西省的18.8%。2009年出口值1亿美元以上的共有13种商品,分别是蔬菜、医药品、未锻造的铝及铝材、陶瓷制品、汽车和汽车底盘、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毛皮制品、钢材、银及银制品、轮胎、未锻造的钢及钢材、服装及衣着附件和人发制品。13类商品占出口额的42.83%,可见,河南省的出口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
2.贸易方式结构
2009年河南省各类贸易方式进出口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03.74亿美元,下降27.8%,其中出口54.66亿美元,下降39.2%,降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一般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导致基数相对较高;加工贸易进出口22.70亿美元,下降11.9%,其中出口14.65亿美元,下降2.8%。由于加工贸易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受冲击较大,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出口回升,同比降幅小于一般贸易。河南省的加工贸易相对一般贸易而言占比较低,反映出对传统产业改造所需的先进技术及引进设备的利用效率低,这影响了河南省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3.贸易主体结构
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逆势增长,国有企业大幅下滑。河南省国有企业进出口47.46亿美元,下降39.4%,其中出口23.36亿美元,下降48.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7.57亿美元,增长17.3%,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同比增长6.8%;民营企业进出口49.35亿美元,下降21.7%,其中出口31.83亿美元,下降28%。由于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其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于国营企业较轻。2009年河南省国有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1.8%,外商投资企业占比24.8%,民营企业占比43.4%,可见河南省的民营企业是主要的出口主体,然后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4.贸易地区结构
2009年河南省的出口市场有188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市场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河南省传统市场进出口全面下降,新兴市场进出口有升有降。欧盟仍为河南省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 20.34亿美元,下降38.2%,其中出口11.56亿美元,下降48.9%;对香港、日本、韩国、东盟和美国出口分别下降 6.7%、28.4%、64.8%、33.7%和22.1%。新兴市场中,从墨西哥、加拿大和智利进口大幅增长,分别增长95.9%、94.3%和255.5%。河南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9年对欧盟出口占总出口的15.7%,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的15.6%,对韩国出口占总出口的8.9%,对香港出口占总出口的8%,将近50%的商品出口到欧盟、美国、韩国和香港,对这些市场的依赖程度高,国际金融危机会直接影响到河南省的外贸发展。
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状态,由于动力不足,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外贸发展仍面临着不稳定因素。各经济体自我保护会进一步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出口面临压力增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出口产品将面临更大的降价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等。河南省外贸发展也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一是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二是河南省的要素、成本、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增多;三是“走出去”战略推动了河南省企业的跨国化经营,有利于国际合作领域的加深。在后危机背景下,河南省外贸发展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外贸稳定健康发展。
河南省要不断改变现阶段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居于主导地位的出口形式,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提高其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利用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重点扶持汽车零部件、电子材料、微电子等企业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推动企业从OEM不断向ODM和OBM发展;改善要素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发展,发挥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集聚和合作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增加河南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经费及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改善产业配套以及加大政府的财税优惠政策,完善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引资主体上选择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鼓励外商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等第三产业投资,结合河南省科技发展人才战略,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对于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要增加外资的流入;对于工业领域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耗能;协调外资在河南省的产业分布,以提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将开放领域扩大到服务型领域,逐步开放金融、保险、旅游等领域,提高外资和外贸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强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航空港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抓好产业配套、市场支撑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实现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完善联审联批制度和外来投资投诉处理机制,营造良好开放环境。探索建立与央企对接合作长效机制,开展新一轮对接洽谈活动,通过签订重大合作项目,推动央企扩大投资规模,在河南省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河南省与中部其他五省的经贸合作,深化河南省与沿海开放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经济交流。积极推进河南省与欧盟、美国和韩国友好经贸合作,开拓新兴市场,使开放带动战略促进河南省外贸的跨越式发展。
[1]翟玲玲,查贵勇.河南省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9).
[2]何正霞.经济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3]李朝民.中部六省贸易依存度比较研究—河南贸易依存度现状分析[J].经济经纬,2009(5).
[4]马小利.河南省外贸对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
[5]刘立平,幸新荣.安徽省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