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雨
自“报纸消亡论”问世以来,反对者多,赞成者也不少,一般的争论已经不新鲜。那么,为什么又要再提一个老话题呢?——因为有了新数据与新理论。最新的权威数据来自2010年10月。
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4次发布的全球所有出版报纸国家的分析报告显示:全球报纸2009年仍然保持着一派繁荣,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报业处于增长之中,61%的国家过去一年报纸发行量保持稳定乃至增长的趋势,而68%的国家过去五年中报纸发行量保持了稳定乃至增长的趋势。①——为什么报纸没有被新媒体击溃?笔者尝试运用“炒作周期”理论来分析。
“炒作周期”理论由权威IT咨询分析机构Gartner公司提出,该理论将一项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直至被市场广泛接受的过程概括为5个阶段,分别是:触发期、过热期、幻灭期、复苏期和成熟期。②如果新媒体的本质是新技术,那就适用该理论。以下运用该理论的5个阶段来分析新媒体及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走向。
新媒体出世带给人们的巨大震撼,莫过于其多媒体特征:集音频、视频、文字、图像、数据库于一体。人们开始谈论新媒体是“超媒体”,是“独霸天下的未来媒介”。③
以新媒体对照运行了两个多世纪的报纸,后者真是满身毛病:报纸每天耗费大量纸浆,启动巨大的轮转机印刷,再加上捆包,长距离运输,最后再由发行员分到各家各户。以新媒体之长比报纸之短,报纸消亡论已经呼之欲出。
接下来的过热期,新媒体被炒作到巅峰,报纸消亡论明确提出。大家争先恐后预言报纸消亡的时间表,结果大家都错了。只引东西方两段话看:西方是1998年,美国合众国际社CEO杰姆·亚当斯断言互联网将在5年之内吞没传统媒体。这位权威的话在业界引起不小震动,国内有关部门迅速将其讲话译成中文作参考。④后来,从1998年算起的“5年之内”已经过去,日本网络专家再把日子往后推,预言到2010年,电子报纸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半数以上。⑤可惜 2010年已经过去,半数以上的电子报纸市场在哪里?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在过热期,媒体与业界的大肆炒作,造成“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即炒作出来的“拟态事件”——报纸消亡论,最初并不具有普遍性,但经过反复炒作,成为社会的流行观念,人们无法分清现实和拟态的关系,结果就坚信报纸消亡是肯定的。这尤其体现在对一段话的典型“误读”—“到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这句话之所以著名,是因美国新闻学家菲利普·迈耶的引用,但他在“引用”之后明确说:“有些研究人员在报纸衰落的图表上画出一条线,并用直尺比着将这条线延长到未来,从而预见到报纸的消亡。实际情况很可能与此完全不同。”⑥这才是他的表态,但大家不认真读书就“炒”,一时间,记者学者纷纷以此为由大谈报纸消亡的必然。哗然之后,迈耶教授只好出来澄清:“自己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了”,那句话是“描述”读者数量在减少,不是他的观点也不是理论。⑦教授的本意只是借此提醒报界要做出改变,却被人断章取义地拿去吸引眼球。
目前,已可读到对新媒体的多种声讨。比如《中国互联网遭遇创新隐忧》:“10年之后,人们所传诵的,依然是10年前的奇迹。”“中国互联网始终跟在美国互联网同行的后面前行,从门户到搜索,从社交网站到微博,从团购到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美国做什么,我们就跟进什么。另一方面,国内同行之间,一个流行产品、一个热门应用出来,就会迅速出现诸多的相似网站一哄而上,展开同质化的竞争。”
如果专看新闻领域,那问题更严重。奥巴马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桑斯坦2009年出版新书《谣言》。第一句话就是:“谣言滋生的土壤——互联网”。他说:“互联网时代,散布有关任何人虚假的、具有误导性的谣言都变得十分容易。”⑧新媒体的最大问题还不是传播暴力与色情,那比较容易分辨,而是传播半真半假的谣言,孰真孰假极难分辨。如果明确谣言是新闻的反面,这个滋生谣言又飞快传播,让谣言滚雪球又“长寿”的新媒体,何以代替以“新闻纸”为核心,以事实查证、失实追惩、报道真相、记录历史见长,在公众中树立了牢固公信力的报纸。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要做“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努力做新闻的新浪没能“做大”,是否说明新闻并非网络媒体所长?做大了的腾讯QQ、百度搜索、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是否才是新媒体的优势?新浪也在变,2008年合并分众传媒旗下的户外数字广告业务后,提出要做“最有竞争力的广告平台”,近几年又力推博客和微博,总之没有集中于新闻了,是否又说明新媒体“企业”也逐渐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局限?
按炒作周期理论,“复苏期”又称为“清醒期”。企业逐渐清醒,是因为企业面对的市场在清醒,市场的顾客在清醒。美国走在新媒体的前沿,也最早显出清醒期的迹象。美国皮尤人与新闻研究中心2010年6月的最新调查发现:较之10年前,今天的美国人用更多时间浏览新闻。美国人平均每天有57分钟用于从报纸、广播和电视中获取新闻,该时长与2000年相当;但今天他们还额外花13分钟浏览在线新闻。如何使用新媒体呢?83%的美国人用一种或多种方式获取新闻,39%仅靠传统的新闻来源,9%仅靠新媒体。调查结论是:“美国人正逐渐将新技术融入他们获取新闻的习惯中,而不是由新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新闻获取平台。”⑨受众逐渐清醒并意识到新老媒体各有优势和局限,在把新老媒体综合使用。而消费需求构成了真正的市场,市场清醒必然促使企业清醒,促使新老媒体清醒地认识彼此的优势和局限,从而推动新技术走向成熟。
严格说,“成熟期”还未到来,因为好多新媒体连赢利模式都没找到。更严格地说,前面的“幻灭期”与“复苏期”也未明显到来,因为对新媒体大规模的“声讨”和明确认识新媒体的“优势和局限”都还未成气候。因此报纸尤其要警惕“自我应验的预言”,该理论指本是错误的预言,但因为这个预言影响了后来的进程,结果错误预言得到证实。现在,有些报社对报纸减少投入,甚至打算停止出版纸质报,编辑记者不认真钻研采编业务倒忙于“织围脖”……长期这样,报纸就真的消亡了,错误的预言创造出真实的结果。
但是,消亡的只是“你”的报纸,别人的报纸还活得好好的。本文开头引用了权威数据,2009年全球报纸仍然繁荣。而此文还有一个令人心惊的事实:中国多年的世界报业第一大国的地位第一次被印度取代。别人都跑到前面去了,还争论什么是否消亡?与其杞人忧天,不如先解决紧迫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报纸首先要自立自强,踏踏实实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己强大了,没人打得败你。反之,大家都放弃努力,“自我应验的预言”应验的不是个别的“你”的报纸,而是整个“中国”的报纸,那才真是悲剧。
【注释】
① 陈中原:《全球报业处于变革十字路口——写在2010年世界付费日报发行量排行榜发布之际》,《新闻记者》2010年10期
② 转引自:《Gartner报告称Twitter等已过最火爆时期》,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9-08-12/14463345625.shtml
③ 参阅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19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④ 转引自唐小兵、陈新华:《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34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⑤ 中马清福:《报业的活路》,8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 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14、37页,新华出版社,2007年
⑦ 王军超:《如何解读和应对“报纸消亡论”》,《新闻与写作》2009年1期
⑧ 卡斯·R·桑斯坦:《谣言》,3、4、120页,中信出版社,2010年
⑨ 戈毅娟:《美国人为新闻花费更多的时间》,《中国报业》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