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亮 李宏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 a.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系;b.恒星外国语学院体育组,哈尔滨 150025)
篮球是以主动控制球为争夺焦点,以主动掌握时间与速度为保证,在空间、地面交叉展开立体型攻守对抗的体育竞技运动和娱乐体育活动。换言之,是参加竞赛的两队,以篮筐为攻守目标,以争夺、控制球为前提,在特定的规则规定的场地上,运用个人或整体的各种战术配合和特长组成整体攻守阵式,展开以控制球、投进球、防守篮及在瞬间转换攻守,以求进球得分多而取胜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本文将对篮球运动中防守中锋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
对无球中锋防守的任务是防止和减少其在限制区附近或习惯攻击位置接球。为了有效地控制中锋接球,一般要采用以抢位为主和盯人为主两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在防守者与对方中锋身高、体重、力量等条件相当时采用。现代篮球运动对抗激烈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和空间的争夺,而中锋主要活动于篮下附近,威胁较大,所以防守者要快速灵活地及时抢占“球——我——他”兼顾的位置。抢位时要敢于对抗、积极争夺,用身体阻截中锋队员的移动路线并及时随球调整自己的防守位置,充分利用臂、肘、肩、腿顶住对手,同时扬起手臂以便阻拦对手的传球和中锋接球。
这种方法主要在对方中锋身材高于防守者时采用。首先要限制对方中锋移动,阻止其到有威胁的区域活动的路线。其次要求守方全队行动一致,协同防守,无论采用盯人还是混合防守要采用绕前背对防守、面对面防守。
1.2.1 绕前背对防守
绕前背对中锋防守时,防守者要人球兼顾,用身体或手随时感觉到对手的位置,并挤压对手,不给其在篮下有较大的空间。绝不能让对手抢到身前或身侧接球,同时身边的防守队员回撤,注意协防,如果对方吊球给中锋要快速抢断。
1.2.2 面对面防守
面对面防守时,防守者除用身体顶挤等方法限制中锋移动外,还要扬双臂来干扰中锋的视线。当中锋转身高吊球时,就近的其他防守者应迅速协防,先堵住中锋接球移动路线并进行抢断。
2.1.1 位置变化阻击突破
位置变化阻击是有意放一个方向,再突然防守这个方向。如防守底线突破,开始先放底线,站位于罚球区分位线的地方,给进攻者一个错觉,似乎底线可以通过,持球者从底线突破时,立即快速移动堵死底线,这样可以阻止持球者运球突破,甚至会造成进攻者带球撞人,达到争取控制球权的目的,但是这一动作只限防底线突破时采用效果最佳,其他区域的防突破,一定要与同伴配合进行关门防守,才能采用这一防守假动作。
2.1.2 欲擒故纵防传球
防传球时要根据其位置和视线判断其传球意图,并积极阻挠,逼使传球者不能准确、顺利地传球。如在封断球时,故意把手放在腰的位置上,给传球者可以通过头上传球的错觉,待持球者从头上传球时,再突然伸出双臂把球断下,或者是防守者故意严密防守一侧,放松另一侧的防守,待持球者从这侧传球时,突然窜出断球,从而达到夺球反攻的目的。在完成这一动作时,防守者要及时判断持球者的传球时机和方向,同时调整好自己防守的位置、距离和防守姿势。
2.1.3 诱人陷阱防运球
陷阱即是防守方在某处设立的夹击点,诱人即是诱导运球者进入夹击点。防运球时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堵中路迫使其向边、角运球;二是堵强手迫使其用弱手运球,放松进入夹击区的防守路线,诱对手进入夹击点,达到在夹击区形成以多防少,伺机抢断获取球权之目的。
2.1.4 加压防守防投篮
当攻方处于篮圈六米范围内接到球时,威胁很大,他可以直接投篮,也可以伺机突破和传球。因此,在防投篮时,要视其投篮的特点和习惯,熟悉对手投篮的习惯动作,积极抢占对手的投篮区,封锁其投篮点,在进球区加压防守破坏对手的投篮习惯动作,逼使对手离开他的投篮区和采用不习惯的动作投篮,以取得最佳防守效果。
在比赛中,防守队员绝大部分时间是防守无球队员。多数情况下无球队员的移动是组成进攻配合的关键。要提高防守的主动性、攻击性,有效地制止对手有配合的进攻,必须提高防守无球队员的技能。在循环防守无球队员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假动作,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运用变化距离抢断球,即防守队员有意放远对手一定距离,给传球者安全感,待持球人传球时,再突然越出断球;运用眼神变化断球;运用虚晃、速度和动作节奏变化堵切入等。总之,重点控制无球队员的进攻路线,抢占其投篮区,破坏对手的习惯配合和习惯动作,防守中真真假假,让对手不适应,迷惑对手以达到防守的真正目的。
进攻方的中锋在限制区附近接球后,防守者应根据所防中锋的位置、距离及技术特点采用相应的策略。一种是先顶后调再封盖,另一种是先调后顶再紧贴,其前提是使对手背对球篮接球。
2.4.1 先顶后调再封盖
当中锋离篮较近,接球后防守者首先用“臂扛”动作或用身体顶住对手,限制其迅速做下一个攻击动作。如果中锋采用运球移动,附近的防守者要进行抢打等,使其被迫停球,这时防守中锋者应迅速调整位置,后撤半步或一步,对中锋投篮应进行迅速调整位置,后撤半步或一步,对中锋投篮进行干扰封盖。这样既可影响中锋的投篮命中率,又可避免中锋利用挤压强行投篮时造成防守者的不必要犯规。
2.4.2 先调后挤再紧贴
当中锋距离球篮较远接球后,防守中锋者先调整自己的防守位置及距离。如果对手持球突破,防守者要快速移动抢占有利位置,堵截移动路线,把对手尽量逼到离球篮较远的位置或挤到底线篮板后面,同时双臂高举,用上体紧贴对手,使其没有较好的出手位置和角度。
2.5.1 防罚球区底部位置上的中锋
防守队员首先应设法阻止中锋得球,向前移动大半步,向前伸臂,位于球与中锋之间,另一臂就会容易接触中锋,防守队员背转向边线,两脚紧贴于中锋外侧,当球在左角时,防守队员左手前伸,右脚向前迈出;阻挡进攻队员从最便于的角上传球给中锋,如果不能从这个角度传给中锋,那就要设法从另一个角度传球给中锋,至少需要两次传球。在球转移时,防守者仍要保持在球和中锋之间的位置上。球从右角向左角转移时,防守队员则用靠近端线的那一只脚向前迈出一步,移动到中锋前面,保持自己的位置,这样会阻挠中锋自由切入三秒区。防守队员要经常监视中锋的动向,在中锋向左移动时,可用左手接触感觉位置,保持在中锋前,在移动时,右手伸向有球侧。
2.5.2 防罚球区上部位置上的中锋
防守队员应稍向后退,以便用牵制的方法,不暴露自己的防守位置,好让中锋转身,当他投篮时,把球打掉;如果中锋善于用勾手投篮的话,那么防守队员应向同伴们呼救,而邻近的同伴应立即给予援助;如果这时中锋做假动作的话,就会出现强行争球的有利局势。
2.5.3 防罚球区中部位置上的中锋
盯住该区中锋比较困难,因为在这个区域的中锋二次拍球切入篮下,投篮或传球后切入或迅速传给有利于投篮位置上的同伴都非常方便,能够得到后撤后卫的保护。因此,防守队员都要尽力封锁中锋传球,防守者应从球的一侧移动半个身子,将手伸出,阻挠中锋传球,靠近中锋右脚一侧宽分站位;如果中锋随着球的移动越过三秒区,防守队员就要移到他的背后,在球场的另一侧,重新向前探出半个身子,切不可移动到中锋前面。
如果中锋仍在罚球区中部位置上得球,防守者可将一腿放在中锋两腿之间,之后盯着对方的切入队员,并迫使中锋向外线或边线转移。如果防守者距中锋手近,中锋就会感觉到他,而采用相应的行动;如果防守队员力图封住中锋在该区投篮,防守队员应在中锋未离地之前站在原地不动;如果防守者跳得过早,或者失去平衡,就会使中锋容易投中。
2.6.1 对投篮比较准的中锋
如持球中锋习惯用右脚起跳投篮,防守队员可上左脚进行阻挠和破坏,迫使其更换其他动作,同时不要被对方的假动作所迷惑而盲目起跳,要准确地判断对方起跳投篮的时间及时向上跳起封盖对方的投篮,落地后要及时转身挡住对手,拼抢篮板球。
2.6.2 对突破能力较强的中锋
当中锋持球突破时,防守队员要与对方保持一臂距离,根据其位置与习惯(中枢脚、突破方向、假动作等)采取对策。如习惯以右脚为中枢脚,又经常从防守的右侧突破,则防守队员应采取堵左放右的策略,用平步防守或以左脚上迎的办法堵住左侧,迫使对手无法突破或只能向左侧运球,以削弱其攻击力。一般情况下,当中锋持球后,防守者两脚斜前开立,一只手上举,一只手向体侧伸去,要准确地判断对方突破的方向,当对方投篮时,防守队员要迅速上步向上跳起封盖对方的投篮,同时,防守时要注意持球中锋不同的突破方法。
2.6.3 对传球的中锋
防守队员要根据对方的位置和进攻配合,选择合理的防守位置,准确判断对方的传球方向,贴近对手,挥动手臂积极阻挠其传球,当对方传球出手时,要及时调整防守位置,堵截其向篮下空切接球和抢篮板球的移动路线,防止其切入篮下进攻或抢篮板球。
2.6.4 对运球的中锋
防守队员一般是堵中放边,使对手运向远离球篮的地区。在持球中锋运球前,要注意其动作变化;运球开始后,就要抢位挤边;当他运球停止时,则应立即迎前靠近,封堵其投篮与传球,或与同伴一起夹击。在对手运球的过程中,应伺机打球,同时可以采用放过对手而从他的后面把球打掉的策略。防中锋时要注意,他获得球后威胁较大,必须根据其接球位置、离篮的距离和他的习惯动作采取对策,积极阻挠。如对手有抢步挤投的习惯,当他在右侧篮系接球后,就要立即抢占右侧的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积极上举双臂,不让他挤向篮下,迫使其改变动作;如果对手不上步抢位而跳起投篮时,则应跳起进行干扰和封盖。
2.6.5 对补防的中锋
当补防中锋向篮下运球突破时,防守者要迅速移动,站在其突破路线上,迫使对方急停或造成对方撞人犯规。总之,在运用半场人盯人的战术时,防守队员要尽力去干扰和破坏持球中锋的行动,不能让他顺利地投篮,而且对进攻队员的运球、传球和突破也不能等闲视之,合理地运用抢、打、断球等手段以实现转守为攻。
[1]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篮球》编写组.篮球(体育院系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168.
[2]张宏达,何晋章.篮球理论与教学训练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245.
[3]刘玉林.现代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120.
[4][日]李宇载.篮球技战术[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1990:59.
[5]王梅珍.篮球基本技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