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
如果借题发挥,在没有澄清事实真相之前,发表评论转移公众的视线,那么,这是一种更大的冷漠。
复旦大学的学生到黄山去进行“爬山训练”,不幸被困在山中。学生向警察求助,没想到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一位警察壮烈牺牲。事情到此本来是一个悲剧。可是,记者在查阅有关信息时赫然发现,复旦大学的学生不是在怀念这位失去生命的警察,而是忙于“夺权”,于是,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复旦大学校长在反思这一事件的时候,认为“我们应当遇事冷静,但是不应当遇事冷漠,冷漠就是无论事情跟你个人关系大不大,你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直至突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情感不是情绪,情感是在公共道德条件下应该拥有的类似于亲情、友情等的真情实感。如果你丧失了情感,你就会用一些貌似理性的态度掩盖你真正的判断力,你就会变成一个冷漠的人”。复旦大学校长的这段话,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新闻媒体的报道,那就是黄山事件发生之后,复旦大学校内的确出现了“冷漠”的言论。这些言论被新闻媒体曝光之后,复旦大学校长谆谆告诫学生,“人是有情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带着情感,而所有的情感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上”。
在笔者看来,复旦大学校长的这段讲话,实际上是對我国当代教育的一次沉重反思。复旦大学的学生登山遭遇危险,并且得到警察帮助之后,非但没有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千方百计地占领舆论阵地,进行所谓新闻公关活动,更有甚者,在复旦大学内部的公告板上,居然讨论“当官”的问题。值得反思的是,南方一家新闻媒体居然发表社论,对未经证实的所谓救助过程说三道四。如果说复旦大学学生的冷漠是缺乏温情的表现,那么,这家新闻媒体在评论这一事件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
复旦大学的学生遇到危险之后,上百个警察冒着生命危险在陡峭的山崖上寻找迷失方向的学生。这本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可是,在一些评论者的眼中,变成了一个警察“不专业”的行动。评论者在字里行间提到那个莫须有的所谓“幕后指挥者”,似乎警察是接到特殊人物的电话,才冒险上山实施救助活动。人们不禁要问,评论者究竟是在向人们暗示些什么?
冷漠分为两种,一种是涉世不深单纯模仿阶段的冷漠,一种是故作高深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朝他们既定的思路引导的冷漠。前一种冷漠可以原谅,因为年轻人不了解复杂的社会,他们把象牙塔中看到的一切,等同于社会的全部。他们甚至把一个登山队长的“官职”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因此,发生悲剧事件之后,他们不是反思自己的行动,而是在互联网络上讨论接班的问题。面对新闻媒体的报道,他们不是诚恳地道歉,而是讨论如何进行所谓的新闻策划公关。假如媒体发表的评论是他们精心策划的结果,那么,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不幸,同时也是新闻行业的不幸。如果转移公众的视线,在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去揣测警察实施救助行动的幕后动机,那么,这样做不但是无情的,而且是无耻的。
新闻媒体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新闻媒体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如果借题发挥,在没有澄清事实真相之前,发表评论转移公众的视线,那么,这是一种更大的冷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在一些评论者的眼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已经简化为官民之间的关系。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他们不是去谴责那些缺乏起码道德情感的人,而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官民冲突的切入点,透过门缝去窥视那些值得炒作或者评论的细节。某个媒体捕风捉影的报道,让他们找到了评论的切入点,于是,他们脱离公众的价值判断,开始编制他们另类的观点。在他们的眼中,警察的死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警察在“不专业”的情况下紧急出动,这背后有没有“长官意志”,有没有“不可告人”的交易或者行动?
这种被学者称之为“一根筋”的评论,实际上是一种不思进取的专业冷漠。在这些评论者的眼中,新闻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宣泄自己的观点。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脱离正常人的思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所谓“幕后”故事,并且以此为由头,按照他们早已习惯的套路深文周纳,发泄他们的不满。这样的新闻评论究竟是在宣扬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
青年记者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