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
扬子晚报创刊于1986年元旦。创刊二十多年来,版面由最初的4开4版增至4开64版,南京地区最多时超过200版。扬子晚报以新闻报道为主,以宝贝周刊、环球博览、扬子楼市以及家居、数码等周刊、专刊、特刊等为辅,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扬子晚报的特色
综观扬子晚报二十多年的历程,笔者总结出扬子晚报的特色:
1.以提升公信力为重点
面对同样的信息资源,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扬子晚报始终恪守尊重事实的原则,以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持之以恒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长此以往,扬子晚报的公平、公正在读者心目中沉淀下来,获得了读者的信任,并在读者群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媒体公信力。
2.全面体现导向性
扬子晚报作为江苏地区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很好地体现了新闻信息的导向性。导向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2009年1月10日,南京尧化门火车站信号灯发生故障,造成沪宁铁路一度中断。扬子晚报当天报道肩题:“沪宁线尧华门段信号灯坏了”,主标题:“列车集体晚点,南京应急疏导”。对于这个标题,主题后半句突出体现了南京铁路等部门对于突发事件的得力处理,很巧妙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了对于南京应对突发事件的迅捷上去。再就是加大评论的力度。扬子晚报改版之后,每期几乎都有一版“扬子时评”。2010年6月11日A8版,《请把摸底“隐形富豪”的劲头用到反腐上》一文,以国家税务总局一纸通知为发端,笔触大胆指向官员反腐,论调辛辣,文笔老到,发人深省。诸如此类的时评几乎天天见报,充分体现了新闻人“一笔写天下”的特点,很好地将读者导人到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3.着力打造品牌
2009年6月16日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上,扬子晚报品牌价值高达53.28亿元人民币。2009年《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扬子晚报为“中国标杆品牌”,是江苏地区晚报都市报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扬子晚报着力打造品牌,“扬子时评”、“扬子家居”、“扬子休闲”、“扬子旅游”等,“扬子”二字贯穿其中,依托扬子晚报在庞大的读者群中得以推广,品牌深入人心。
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应对之策
扬子晚报通过自身努力,在继承其作为优秀传统纸媒积淀下来的品质的同时,正确面对新媒体,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1.新瓶装新酒,实现纸媒上网
早在互联网大潮还未完全侵袭我国之前,扬子晚报即敏锐地预见到了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并迅速筹建开通了扬子晚报网。扬子晚报在重点把握传统纸媒的基础上,把新媒体的长处融合进纸媒,于1998年6月8日正式实现了纸媒上网。2001年,扬子晚报网成为首家被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江苏新闻网站。
在扬子晚报网,不光可以看电子版的扬子晚报,而且可以了解其他更多的信息。仅在其主页下,子版就有28个之多。扬子晚报网还提供了视频点播、全国天气查询、机动车违章查询等服务,以方便广大网民。
2,敢为人先,用手机读扬子
2001年7月30日,扬子晚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通了短信版“扬子随身看”,后又及时推出了基于彩信、WAP技术的“扬子随身看”。2005年7月,扬子晚报与江苏通信商合作,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语音(IVR)听新闻业务一“扬子随身听”。2006年4月,扬子晚报与江苏移动合作,推出了江苏系列手机彩信报刊,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浓缩扬子晚报的精华,并按手机用户的喜好、消费特点进行分类。自2007年3月27日起,扬子晚报手机报率先升级到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全网平台,全国开通GPRS业务的移动用户均可订阅。
3.多管齐下,论坛博客互动
扬子论坛(http://bbs.yzwb.net/)人气旺盛。自开通之日起,扬子晚报的忠实拥趸就开始在线上进行联谊。值得一提的是,线上的扬子论坛和地面发行的扬子晚报真正实现了报网互动。扬子晚报每天的“读报闯关”栏目都可以在扬子论坛上找到答案。这样,线下纸媒出题目,引导大家到线上社区找答案,一来一往,实现了报网互动的良性循环,更进一步地吸引了读者和网民的眼光。
2006年8月29日,揚子晚报在当日B1版宣布,扬子晚报网开通了“扬子博客”频道。该频道设有文学、情感、教育、财经、IT等10多个专业板块。同时,每天的扬子晚报从网友们所发的博文中精选出美文,刊登于“网罗天下”的“每日一博”专栏。
扬子晚报网目前已经开通了扬子微博的测试版,用不了多久,扬子微博也将闪亮登场,进一步提升扬子晚报网的实力。
青年记者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