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早弘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农业面源污染实际上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农户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将导致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再生能力,最终损害农户自身利益[1]。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的最基本的单元,是集投资决策、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于一体的经济主体[2],具有生产、消费、积累和社会的职能[3]。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4],一切关于农业的政策、制度、法规最终都要通过农户来实施[5]。农业面源污染可能是某种特定的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的产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或是相关政策实施和各种利益权衡的产物。因此,研究农户经营行为并对其进行优化,可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研究表明,影响农户经营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农户经营规模[6]、经营目的[7-9]、兼业经营[10]、劳动力素质[11]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等。为了解农户经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效应,本研究拟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为例,研究了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这对鄱阳湖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探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成本和回收的便利性,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调查地点为环鄱阳湖区的主要村庄,调查的时间为调查日的 9∶00~17∶00。为保证样本的公正性,本研究在样本选择上采取随机抽样法,在访员经过的村庄中,按1∶5的比例从愿意接受访问的农户中抽取受访户,并要求受访者是受访农户家庭中具有经济能力、年龄18周岁以上的家庭成员。
除笔者外,其余参加本次调查的调查员全部为江西财经大学的本、专科大二以上的学生,调查前全部人员经过了统一培训,并在南昌市近郊的枫林村进行了2 d的预调查。本次问卷的正式调查工作主要由参加过预调查的农村籍学生承担,调查时间为他们的寒假。此时,在外打工的农民大多返乡,有利于调查的进行。为了防止调查对象因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而影响调查问卷的质量,调查时由调查员当面访谈调查,当场收回。在本调查中,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问卷全部回收。经过检查,剔除无效问卷1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为99.5%。
199份有效问卷中,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如下。户主年龄:样本农户的平均年龄为45.5岁,标准差9.43岁,样本的分布区间为18~88岁。户主性别:户主为男性的有185户,占92.96%,户主为女性的有14户,占7.04%,基本反映了农村的实际,表明这次调查的时机较为合适。户主文化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14人,占7.0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1人,占20.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82人,占41.2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2人,占31.15%。这表明调查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不多。耕地面积:受访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为:4 954 m2,标准差3 282 m2,样本的分布区间为:667~37 618m2。
考虑到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等农资的过量投入引起的,在考察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时,将单位面积的化肥投入量作为衡量农业面源污染的指标,参考已有的研究方法[12],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来分析农户化肥施用效应。其模型如下。
式中,hc表示化肥施用强度,X表示农户经营行为变量,ε表示随机扰动项。
如表1所示,所调查的199户农户2008年粮食作物生产中,所考察的变量如下。化肥施用强度(hc)以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用量(kg/hm2)来表示;农户经营行为变量(X)主要有:农户土地面积、农产品平均产量、农产品的自用比率、农户家庭人数、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户主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农业生产有机肥施用情况和户主参与农业技术培训情况等因素。
表1 影响化肥施用的变量说明
对所采集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使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模型在总体上拟合的程度较好。其中,本文所关心的主要影响因素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各因素对施肥强度影响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具体回归结果如下。(1)农户家庭土地面积对化肥施用的影响不显著,但其系数是正的,说明土地面积的增加可能会使得化肥的施用量加大。在本次调查中,样本户均土地面积只有0.495 hm2,且各农户家庭的耕地非常零散。这种超细化的土地规模使农业耕作的机械化发展和耕作技术的变革受到限制,在小规模的土地上,农户不是按照土地量值和不同土壤质量的状况有针对性地使用化肥,而是根据农户自身的经验来估算化肥的投入量,从而使得化肥的投入超量和土壤养分的比例失调。在降雨或农田排水情况下,这些物质便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2)农产品产量对化肥施用的影响也不显著,但其系数是负的,说明农户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很可能会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农地质量将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加大而下降,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3)农产品的自用比率与化肥的施用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进一步考查高比率自用农户的土地面积时发现,这些农户的土地面积都较少,说明农户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自给性生产,并非商品性生产,农户为了从农业生产中节省时间,加大了化肥的施用。(4)农户家庭人数对化肥施用的影响不显著,其系数为正,说明随着家庭人口数量的增加,化肥施用量也在增加。这可能与农业产业结构偏重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特性有关,施用化肥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主要劳动,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禀赋,如果农户家庭中主要劳动力在外从事非农产业,那么部分农业活动就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承担。在农村,像施肥这类简单农事活动由农户家中尚在读书的子女承担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这些人对化肥施用技术的掌握较差,化肥的有效利用程度较低,导致农户家庭人数越多,化肥施用量越大。(5)户主年龄与化肥的施用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其系数为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化肥的施用趋于谨慎。本次调查中,样本农户平均年龄不大,为30~50岁,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青壮年农户已认识到化肥对农田的危害性,能理性地施用化肥。(6)户主文化程度与化肥的施用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其系数为负,说明化肥施用量随着户主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也说明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户科学施用化肥,从而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减轻。(7)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与化肥施用量在1%的水平上极显著相关,且其系数为负,说明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的家庭,其化肥施用量将减少。这是因为化肥的施用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多在作物的生长季节进行,使得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无暇顾及农业生产,不会为施用化肥而返乡。(8)农户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与化肥的施用量在1%的水平上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关注环境的生产者,环境认知程度较高,化肥施用量将减少。由此可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有助于农户减少化肥的施用,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9)农户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的施用量在1%水平上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化肥的施用量将随有机肥料使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农户使用有机肥的进程已缓慢启动,特别是在鄱阳湖区内。由于江西省在数年前以政府补贴形式,大力推广沼气,为维护沼气的正常使用,农户每年要对沼气池进行清理,所清理出的沼气液和沼气渣多被作为农田基肥使用。这一方面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另一方面,因为有机肥的肥效时间长,部分满足作物在生长期内的需要,使得农户可以省出施用化肥的时间,在外从事非农工作,取得更高的比较效益。此外,农户反映,有机肥的使用占用时间太多,而且劳动强度大,如果不是因为沼气池的使用受影响,专门为了农业生产而施用有机肥是花不来的。可见,有机肥的使用成本是影响农户施用有机肥的一个重要原因。(10)参与技术培训与化肥的施用量在1%的水平上极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反,也说明我们没有观察到农户参与技术培训与化肥的施用量之间的关系。
表2 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通过化肥施用强度,采用计量经济的方法,分析了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效应。结果表明,农户的农产品的自用比率、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农户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情况和农户参与技术培训等因素均对农户施用化肥水平产生一些影响。其中,除农产品的自用比率和农户参与技术培训对化肥的施用量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外,其它因素均对农户施用化肥产生显著的负的影响,并且与预期方向一致。
[1] 陈利顶,马 岩.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7,16(2):691-687.
[2] 陈立双.浅析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3):189-191.
[3] 鲁礼新,马吕河,鲁 奇.水城县沙坡村农户经济行为调查研究[J].地理研究,2004,23(2):218-226.
[4] 欧阳进良,宇振荣,张凤荣.基于生态经济分区的土壤质量及其变化与农户行为分析[J].生态学报,2003,23(6):1147-1155.
[5] 连 纲,郭旭东,傅伯杰,等.基于参与性调查的农户对退耕政策及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响应[J].生态学报,2005,25(7):1741-1747.
[6] 程保平.论中国农户行为的演化及校正思路 [J].经济评述,2000,(3):52-57.
[7] 池泽新.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特点与制度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5):368-372.
[8] 郭范顺.辽宁省农户经济行为演变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53-6155.
[9] 冯艳芬,王 芳,杨木壮.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利用影响评价方案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9):4729-4730,4780.
[10]时明国,裴荆城.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0,(5):38-42.
[11]马小勇,白永秀.经济转型中农户非正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的变迁[J].财经科学,2007,(9):53-60.
[12]何浩然,张林秀,李 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10.
[13]钟甫宁,朱 晶,曹宝明.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
[14]张 从.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1,(4):10-13.
[15]朱兆良,David Norse[英],孙 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2.
[16]罗珍珍,傅 春.鄱阳湖区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625-10627.
[17]姚桂蓉,陈年来,张政民.甘肃省农村面源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8):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