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翔,郝玉娜,白 璐
(天津市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工程系,天津 300384)
长期以来,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已有研究来看,人们对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内在机制的认识尚不统一,从而影响了调控的绩效。为此,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各调控目标,构建了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
遵循一般经济理论,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一般目标主要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停滞或下降。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避免物价大幅度波动。物价稳定并不排斥个别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并非是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只要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即可视为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指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享有就业机会。在政府制定的目标中,维持充分就业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改革、稳定与发展的政治问题。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保持国际收入与国际支出的相对平衡,尤其是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幅度、持续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
要实现宏观调控的一般目标,土地政策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其中间目标[1]。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1.2.1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源,影响着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2]。因此,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考虑目前土地利用中的低效、浪费等现象,采取有效措施,约束相关经济主体(如,土地使用者、土地市场交易者、集体土地所有者、地方政府等)的行为,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由于土地是社会生产活动的载体,故土地的有效利用还必须包括其承载的其他要素的有效利用,如促进要素所组成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土地政策与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传统措施之间的重要区别。
1.2.2 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公平性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故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要注意土地利用的社会公平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点,即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人与自然间的公平。其中,前者主要是指人们在居住方面的生活公平性,要尊重每个人都享有居住的基本权利,这在土地政策中有所体现,如针对中低收入者建立的廉租房体系中对土地的利用;后者主要表现为土地政策必须约束人们利用土地过程中的行为,以保护环境,避免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人们给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3 保持土地市场价格稳定 保持土地市场价格的稳定是土地政策实现保持社会物价稳定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是因为土地价格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整体物价水平与土地价格的相互影响见图1。
图1 1998~2005年土地出让单价与通货膨胀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土地政策宏观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土地政策可通过土地供应工具(总量和结构供应、土地规划)、土地与财政金融的交叉工具(如土地税收、土地价格、土地出让金)等,并利用相关的中介指标来达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这3个终极的目标。
土地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整体系统模型见图2。在图2中,将土地供应量(土地供应量主要是指住宅用地的供给量,其他用地可类似分析)视为变量,描述了影响该变量的所有因素及其作用过程。其中,影响土地供应量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均住宅的购买力的提升。
经济增长主要包括GDP、固定资产投资,土地政策主要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其途径如下:(1)土地是基本的经济要素,对GDP的贡献率不容置疑,其中房地产业的贡献尤为突出,而房地产业受土地政策的影响很大;(2)土地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基本的要素,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不断地扩大。此外,近几年来,土地出让金、土地税收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地提高,财政收入影响政府购买,而政府购买是GDP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见图3。
物价稳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避免物价大幅度波动。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幅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尽量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对物价稳定的影响主要是地价和房价两个因素,近几年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逐渐扩大,对我国居民生活整体向小康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见图4。
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它上下相关的产业有50多个。就三农问题而言,房地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的问题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因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政策主要通过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来发挥其对充分就业这个终极目标的带动作用,见图5。
图5 影响充分就业的所有变量树形结构图
土地供应的子系统主要包括土地开发面积、土地空置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其中,包括1个正反馈,1个负反馈,见图6。
正反馈回路表示:良好的土地供应政策会加大各个产业对总GDP的贡献率(这里所指的土地供应包括土地供应结构、土地供应量),也直接促进了GDP的增长,同时也增加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刺激了他们对土地的需求,从而要求政府对土地供应政策作进一步的调整。这是一个良好的政策循环。
负反馈回路表示:土地供应量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土地开发面积的增加,使得土地空置面积进一步增加,从而促使政府减少土地的供应量,以维持良好的土地市场秩序。
土地政策影响的经济增长子系统涉及土地供给、财政收入、GDP、投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其中,包含两个正反馈,见图7。
左边的正反馈回路表示:经济的增长会带动城市化发展,刺激土地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这是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因素。
右边的正反馈回路表示:经济的增长会刺激投资的需求,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受土地政策影响的物价子系统涉及土地供给量、土地出让金、土地税收、房价、居民消费、总消费等因素。其中,包含正反馈、负反馈各1个,见图8。土地政策对物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价和房价两方面。
正反馈回路表示:土地供给量增加后,在土地金融政策的影响下,会提高开发的成本,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而房价的上涨将会促使政府增加土地的供应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减缓房价上涨的速度。
负反馈回路表示:房价的提升将促使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增加,若该比重持续增加的话,将会造成物价的不稳定,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房价。
本文尝试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机制进行研究,并从整体系统和子系统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土地政策是围绕着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3个调控目标的实现过程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未来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去完善。
[1] 张婉丽,杨重光.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探索[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07.
[2] 黄凌翔.土地政策宏观调控机制及工具创新研究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翠华,冉瑞平.区域土地循环利用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09,(12):62-65.
[4] 周寅康,濮励杰,黄贤金.城市土地市场:发展与预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