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龙 齐桂美 郭红艳 窦喜涛
(河南省辉县市畜牧局,辉县 453600)
在下乡入场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养猪场技术人员时发现中小型规模养猪场饲养管理条件、设备、设施水平不一,总体较差;技术人员或场主(场内无技术人员)技术、技能水平较差;动物防疫、防病意识跟不上现代疫病流行变化,导致各种疫病、疫情发生,造成猪只发病死亡,影响了养殖效益。尤其是一些新建的中小型养猪场猪常有疾病发生,搞得牧场主手足无措,被疫病如何控制问题困扰。他们经常遇到的除急性恶性传染病(如猪高热症、口蹄疫)外,仔猪的腹泻,尤其是仔猪黄痢、仔猪白痢时,所采取的防制方案、方法不准确有效,引起部分仔猪死亡,不死亡的患病仔猪也出现生长停滞或进行性消瘦,成为僵猪。
共诊治78个中小规模猪场此类病例,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辉县市高庄乡北新庄村姬某新建的占地1000余平方的养猪场,于2010年3月初仔猪发病,有2头仔猪出生当天无任何症状很快死亡,同产床上的其他仔猪相继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状,肛门部不时冒出黄色稀粪,混有气泡,带有腥味,被毛粗乱,体态消瘦呈脱水状态,1 d后又死亡1头仔猪。2010年10月7日沙窑乡腊江口村司某养猪场,仔猪3日龄发生黄痢,腹泻,带黄色稀粪,接诊时未发见仔猪死亡。2010年5月16日张村乡裴寨村张某,年出栏生猪达600头猪,常年仔猪在15日龄到25日龄,排灰白色粪便,病的初期粪便成形,渐渐排出灰白色稀粪,经现场观察、询问仔猪断奶后也有发生。畜主述说,此类患猪一般不会死亡,经治疗后个别小猪光吃饲料不见增加重量成为僵猪。其他养猪场仔猪腹泻跟上述所述相似,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黄痢病病尸皮肤干燥,皱缩,口腔粘膜苍白、干燥、严重脱水,肠道病变显著,十二指肠明显,肠粘膜发红、肿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肝脏、肾脏有小点坏死灶。白痢病死猪外表苍白、消瘦,后躯附有污秽灰白色、腥臭气味的粪便,结肠内容物为灰白色糊状物,肠粘腊发红充血出血。
根据发病仔猪流行病学、病状和剖检的病变特点,容易作出初步诊断。治疗前的药敏试验也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1)不从疫区引种,包括种公猪种母猪和仔猪。如有可能只从就近的一个种猪场购买猪只,引种后按规定隔离饲养一段,健康再混群、混圈进本场饲养。
(2)消毒:①致病性大肠杆菌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但仔猪产床、仔猪圈地面、墙壁存在一层脂肪,这些脂肪来自于母猪奶和下痢仔猪粪便,其中藏匿着病母猪、仔猪排出的大肠杆菌,这些油腻物质用高压冷热水都无法清洗干净,一般消毒剂只能起到表面消毒作用,不能彻底祛除病因。应先使用洗涤剂、烧碱浸泡,用毛刷刷洗然后用高压水冲净,以免烧碱残留损害仔猪幼嫩的皮肤。冲洗过后撒布石灰粉使环境干燥。②加强清洁卫生工作,保持产房温暖、清洁、干燥。接产箱、保育箱都要清洗消毒,仔猪哺乳前应将每个乳头挤掉少许乳汁,后用1‰高锰酸钾擦试乳头乳房。
(3)如无特殊需要尽快尽早让仔猪吃上初乳,以增强抗病能力。
(4)免疫:初产母猪分别于产前1个半月、半月注射多价大肠杆菌苗,经产母猪产前20 d注射1次即可使母乳中含抗致病性大肠杆菌抗体,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有资料显示可在母猪妊娠期最后6周间隔4 d左右将别的下痢仔猪粪便喂给母猪,以刺激母猪产生免疫力,这一做法相当于本饲养场自家疫苗免疫,虽然我们将这一方法告知一些场户,但由于种种原因无人应用。
(5)母猪无乳时,仔猪食入初乳不足,免疫能力下降;饥饿乱啃、乱食脏饲料、粪便易发病。及时发现缺乳、无乳症进行治疗,仔猪可采用分批次寄养。
(6)加强保温、防止贼风,保持干燥。环境温度:仔猪出生时应保持在35 ℃,渐次降至18~22 ℃。
(7)加强发病仔猪的隔离工作,母猪、仔猪固定圈舍,防止病菌扩散。
(8)母猪生产前1 d或当天注射用0.5%普鲁卡因稀释的800~1200万 U青霉素,100万 U链霉素,仔猪吃初乳前口服庆大霉素2万 U、鱼腥草2 ml,达到预防大肠杆菌和其致病菌感染的目的。
(9)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高效抗菌素、抗菌药物,如乙酰甲唑、氯霉素、土霉素、黄连素、呋喃唑酮,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在实践中应用土霉素、磺胺胍、磺胺增效刘、次碳酸铋、食母生联合组方口服效果很好。脱水严重者可腹腔注射补液剂(生理盐水500 ml、5%NaHCO320 ml、氯化钾10 ml、50%葡萄糖20 ml,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各5ml)10~20 ml,1次/d。
中药可选用十滴水后海穴或颈部肌肉注射3~5 ml;白头翁散口服。
采用以上综合防制措施后,中小规模猪场取得比较满意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