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江
(辽宁省法库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法库 110400)
牛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以母牛流产、不育和公牛睾丸炎为主要特征,给养牛业健康发展和人类安全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牛布病的病原为布鲁氏杆菌,是一种细小的球杆状或短杆状菌,无鞭毛,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该病菌抵抗力较强,但对光、热敏感,阳光直射0.5~4 h或70 ℃下10 min均可杀死。对常用消毒药敏感,1%来苏儿或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 min灭活。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患病妊娠母畜危险性最高,在其分娩和流产时,胎儿、胎水、胎衣、产后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均含有大量布鲁氏杆菌。病菌主要通过消化道、皮肤创伤,吸血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一般母牛较公牛易感,成牛较犊牛易感。
牛感染布病的潜伏期可为2周~6个月,多为隐性感染。母牛最典型的症状是妊娠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流产,但多发于妊娠期的第5~8个月。流产前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起卧不安,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潮红、水肿,并流出灰黄或灰红褐色黏液性分泌物。流产胎儿多为死胎,个别发育完全的弱胎可存活1~2 d。多数母牛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恶臭味的分泌物,持续2周左右,并伴发胎衣滞留或子宫内膜炎,公牛发病常见为睾丸炎和附睾炎。
子宫绒毛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毛膜绒毛有坏死灶,表面覆有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汁,胎膜因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表面覆以纤维素和脓汁。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出血性炎症,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肺常有支气管炎。流产病牛多继发子宫炎,若子宫炎持续数月以上,将出现子宫体增大,内膜增厚,呈污红色,其中可见弥漫性红色斑纹。肥厚的黏膜构成波纹状皱褶,有时可见局灶性坏死和溃疡。输卵管肿大,卵巢发炎,组织硬化,有时形成卵巢囊肿。乳腺病变常表现为间质性乳腺炎,严重的可续发乳腺萎缩和硬化。
公牛布病可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明显肿大,被膜与外层浆膜粘连,切面见坏死病灶与化脓灶。
临床可根据孕畜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损害及胎衣停滞等现象对牛布病做初步诊断,确诊则要通过细菌学与血清学反应诊断。
取胎衣、绒毛膜水肿部、胎儿胃内容物或病变的肝、脾组织做涂片,用沙黄美蓝鉴别染色法染色,油镜镜检。布鲁氏菌被染成红色,其他细菌为蓝色。
包括凝集反应,牛感染布病后1周左右血液中出现凝集素,凝集滴度增高,可持续1~2年或更久。对疑似病牛采血进行试管、平板或虎红平板血清凝集实验。若凝集价为1∶100或更高为阳性;1∶50为可疑性;1∶25或更低位阴性)
补体结合反应(新患病牛补体结合反应可能比凝集反应先出现,而一些慢性病牛,当血清凝集价降为阴性或可疑时,补体结合反应仍为阳性)
为了保护健康牛群,防止病原入侵,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培养健康畜群,创造洁净的饲养环境。需要引进或外购补群时,新进入的牛群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同时进行两次布病检疫,确定健康后才能合群。种公牛每年配种前必须经过检疫,确定健康后才能利用。
对牛群每年至少要进行1次布病监测。
疫区牛每年要定期预防注射冻干布鲁氏菌猪2号弱毒菌苗、冻干布鲁氏菌羊5号弱毒菌苗或布鲁氏菌19号弱毒菌苗,以提高牛体免疫力。
注射器和输精器械用后要严格消毒,不得连续使用,防止人为接种。病牛粪便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其污染物不得随意丢弃,要作无害化处理。病牛舍及其运动场、饲槽和饲养用具等。要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进行消毒。病牛皮应用3%~5%来苏儿浸泡24 h后才能利用。牛舍要随时消灭蚊、蝇、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