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影华
(天津市中医研究院附属长征医院,300120)
辨证用药与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
张影华
(天津市中医研究院附属长征医院,300120)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中医将本病列入“丹门”(如火丹、蛇丹)。但本人认为本病还与“时气”、“时疫”、“天行”等相关。如大头瘟,瘟毒发颐等都与颜面带状疱疹的症状与发病季节极相吻合。究其病因,不外正气先虚而感受时毒外邪,或时气引动伏邪,或七情内伤,外邪侵袭,致经络壅滞,毒热稽留而发病。
带状疱疹的辨证及用药
带状疱疹的临床辨证方法主要以八纲辨证、经络辨证及皮损的辨证相结合,才能较准确地指导临床用药。
1.头面部带状疱疹。“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交汇与大椎穴而达头面部;手足三阴经亦都通过其各自的循行而上达头面五官。故脏腑邪热病毒或外邪客热均可沿经络上壅头面而发病,且发病急重,疼痛剧烈。涵盖了三叉神经、面神经等损害。
(1)眼部损害(三叉神经眼支损害):单侧额、眼周、侧头部发生红斑上簇状水疱。热毒重则色焮红,湿重则水疱较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对侧眼部、额及颜面亦可发生肿胀,呈“大头瘟”样的表现,并可伴发热。
辨证:风温时毒外侵,心肺客热上攻头面,热毒蕴结发病。
治则:清热解毒,疏散瘟邪。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若伴较严重的眼部损害,重用羚羊角粉)。
(2)颜面耳部损害(三叉神经鼻支、面神经损害、亨特综合征):单侧颜面耳周发生皮损,颜面耳周红斑肿胀,簇状水疱,甚则口眼歪斜、耳鸣耳聋。
辨证:肝胆脏腑实热或外邪客热,循经上炎头面而发病。
治则:清泻肝胆实火,疏散瘟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肩背部带状疱疹(臂丛神经损害):颈、肩、胸背上部及上肢伸、屈侧至掌指均可发生红斑及簇状水疱。
辨证:手三阳经、手三阴经为实毒客热壅滞,蕴结发病。
治则:热重:泻火解毒,凉血化斑;湿重:清热疏经,祛湿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3.胸胁腰背腹部带状疱疹(脊节、腰丛神经损害),单侧胸背胁、腰腹带状红斑、簇状水疱损害。
辨证:肝胆脾胃湿热实火或外邪客热蕴结,循经发病。
治则: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三焦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4.腰骶下肢带状疱疹(腰丛、骶丛及坐骨神经损害):单侧腰骶及下肢红斑簇状水疱,沿经络循行分布,重则行动受限。
辨证:足三阳、三阴经脉为湿热邪毒壅滞,循经发病,以肝胆脾胃四经尤著。
治则:清泻肝胆脾胃湿热,解毒通络。
方药:除湿胃苓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5.播散性带状疱疹:上述各型疱疹伴周身散在水痘样损害,同时伴有较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辨证:十二经脉时毒客邪湿热瘀积壅滞,或正气不足,邪气充斥于周身。
治则:清泻十二经之火,凉血化斑;或清热解毒,宣泄湿邪,扶助正气。
方药:清瘟败毒饮或当归拈痛汤加味治疗。
辨证选穴及针刺放血
1.辨证选穴。
(1)头面部带状疱疹:清泄透邪,通络止痛。选取大椎、太阳、阳白、四白、颊车、完骨穴等及红斑水疱皮损之上。
(2)肩背及上肢带状疱疹:清泄透邪,通络止痛。选取大椎穴及与皮损相应之神经根部的背俞穴或夹脊穴等及红斑水疱皮损之上。
(3)胸胁腰腹部带状疱疹:清泄透邪,通络止痛。选取与皮损相应的神经根部的背俞穴或夹脊穴等及红斑水疱皮损之上。
(4)下肢带状疱疹:清泄透邪,通络止痛。选取腰骶神经根部相应之穴位及委中穴等及红斑水疱皮损之上。
(5)播散性带状疱疹:清泄透邪,通络止痛,祛邪扶正。首选大椎及双侧委中穴。
2.针刺放血。方法:常规消毒选定之穴位及皮损局部,用一次性刺血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继以闪火法将玻璃火罐吸附于穴位或皮损之上或皮损周围(毛发处、阴囊、大阴唇等除外)。上述各选取穴位及红斑皮损上针刺后留罐5~10min,每罐出血量1~3ml,每日1次,连用3~5日。
若红斑皮损面积较大、疼痛较重,可连续2次针刺放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带状疱疹皮损痊愈后大都遗留轻重程度不同的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尤重,迁延很久不愈。此时辨证为正气虚损,气滞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扶正解毒为主。方用疏肝活血汤合扶正消毒饮,重用当归、黄芪。针刺放血以痛点为主,数日1次。
体会
带状疱疹治疗针药并用,迅速止痛,缩短病程,一般1周之内即可治愈,且后遗神经疼痛程度较轻、时间亦较为短暂。
刺血关键在于因火罐强大吸附作用而使皮损水疱内呈血性内容,次日即可结痂。
羚羊粉入心、肝、肺经,根据本人经验,头面部、眼部带状疱疹损害或播散性损害,或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早用、大量,每日2g左右,效果更为明显。本法简便易行,在不用或少用西药的情况下,亦可收获良好的临床效果。
附:方剂
1.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
2.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木通、泽泻、柴胡、车前子、生地黄、甘草、当归、黄芩、栀子。
3.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生地黄、犀角、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牡丹皮、黄连(治疗中以羚羊角粉代替犀角)。
4.除湿胃苓汤:厚朴、甘草、陈皮、苍术、白术、泽泻、猪苓、防风、滑石、栀子、木通、肉桂、赤苓。
5.当归拈痛汤: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白术、苦参、猪苓、黄芩、知母、当归、茵陈、泽泻。
6.疏肝活血汤: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当归尾、赤芍、红花、莪术、陈皮、甘草。
7.扶正消毒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野菊花、黄芪、当归。
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