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能忠 葛承文 张太保
2000年前后,和县开始在大棚蔬菜生产上推广膜下软管微喷灌实用技术。膜下软管微喷灌,俗称农用输液、微滴灌,它是利用农户常用的潜水泵及输水管提水至棚头,接入主管(直径8 cm),再通过可控开关三通或四通注入预先铺设在畦面上地膜下的双上孔微喷软管(带)(直径4.5 cm)内,再由管(带)上等距离(9~10 cm)分布的微细小孔向两侧斜向45°均匀喷出,经由地膜折入畦土中(图1),从而达到灌溉目的。2005年前后,我县在这一基础上又进一步推广了软管(带)上均匀分布迷宫式防堵滴头的滴灌技术。目前,前一种技术在我县的大棚和小拱棚瓜果蔬菜生产上已基本普及,后一项技术目前也有一定面积的推广,但适于生产期一致且大规模、集中种植的蔬菜生产。两种设施除软管的出水方式不同外 (喷或滴),其他部件及安装铺设都基本一样,一般据水泵功率的大小、田块长短不同,有两种常见的铺设方式(图2),即单向一头上水(棚长50 m内)和双向两头上水(棚长50 m以上),田特别长的则采用分段逐次上水。
此前,我县瓜果蔬菜施肥(主要指追肥)方式共经历了2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城郊蔬菜专业队时期,采用接雨点施、穴施或结合沟灌、漫灌点施、穴施和人工挑水随水浇施的方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广大农村大棚蔬菜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和小型潜水泵的普及,施肥操作逐渐由人挑转为机施,人工主要用于田内行间水管的移动和蔬菜作物的逐棵浇灌。微(滴)灌推广普及后,则通过地膜下种植行间铺设的软管,直接“输液”到植株根际,省去了人工的田间拖管浇灌操作,彻底解放了人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施肥效率。
先在池塘边用缸或桶将肥料(一般是复合肥)用水溶化,再用一根细塑料管将肥液虹吸至塘中小潜水泵吸水漩涡口处,使肥液随水吸入泵中,通过泵后输水管提至田头,再通过田间铺设的微(滴)灌系统,将水肥送达植株根际 (如图3),达到灌溉追肥的目的。
①尽量选用易溶化和溶解度高的肥料,保证足够的水溶剂,并预先完成溶解操作。
②用一砖块和细绳,在溶肥桶(缸)底将虹吸管的吸口定位于距底高10~15 cm处,并在吸肥后期注意检查吸肥剩余量,既要保证肥料溶液的充分利用,又要防止未溶解而淀底的肥料颗粒被吸入微管造成堵眼。淀底肥料可在后期加适量水进行二次溶解,最终不能溶解的肥渣可取出集中他用。
③用30目(孔径0.495 mm)的尼龙纱网制成纱筐固定于塘口水中,将水泵机头放入筐内汲水,以防水中杂质吸入堵眼,且每次使用前后及时清洗纱网,但不宜将纱网直接包在机头上,以免削弱水泵的输水压力。
图1 膜下软管微喷灌
图2 迷宫式防堵滴头滴灌
图3 新型施肥方式示意
微(滴)灌技术在和县推广已有10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 000 hm2,而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施肥方式,不仅非常实用,而且造价低,微(滴)灌设施每667 m2造价约200元,泵管配套每667 m2平均160元左右,一般可用5年以上,即该设施每667 m2每年的使用成本不足100元。且实际使用结果表明,新型施肥方式还具有显著的节水、节电和省工省本等多种优点。
①节水 比传统的大水漫灌、穴施、点施技术节水45%~60%,比拖管浇灌冲施节水25%。
②节电 比传统的大水漫灌、穴施、点施节电约30%,比拖管浇灌冲施节电约7%。
③省工 比传统的大水漫灌、穴施、点施的用工每667 m2节省0.8人,比拖管浇灌冲施的每667 m2省工约0.3人。
因此,新型施肥方式比传统施肥方式每667 m2节约成本60~80元,同时还具有改良墒情、改善棚内小气候环境、提高瓜菜品质和商品性、减轻病害、减少机械损伤等综合效应,最终可实现增产5%~15%和增收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