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华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分析
张淑华
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及积极补液、补钾,适当纠正酸中毒,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来说,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尽快给予胰岛素、扩容、维持有效循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8~70岁,以感染为诱因发病19例,胰岛素停药9例,7例以昏迷首发。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32例。患者血糖均为16.8~33.5 mmol/L,血pH 值7.0~7.1者17例,7.2~7.3者19例,尿酮体为(++)~(+++)。根据WHO标准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糖尿病症状加重,有明显地多尿、多饮、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其中2例伴有腹痛。2例有发热症状,3例出现意识不清,酸中毒式深而快的呼吸。
1.2 诊断 糖尿病急性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原则,对原因不明的酸中毒、脱水,休克、神志淡漠,甚至昏迷等临床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原因不明的意识障碍,有氨味,尿多且休克的患者,应考虑到患者的酮症酸中毒。如查出酮体阳性,血糖增高,无论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均可诊断为糖尿病急性酮症酸中毒。
1.3 治疗 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普通(即常规)胰岛素0.1单位/(kg·h)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使胰岛素血浓度在静脉滴注30 min达到100~200微单位/ml。此种浓度可以抑制脂肪和蛋白分解,肝糖原释放和酮体减少。
3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30例血糖在2~20 h内控制,6例在24~54 h内控制,血糖浓度8~14.9 mmol/L。7例昏迷患者中4例经抢救后清醒,病情好转出院;1例死亡都是因为严重感染并发休克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均痊愈出院。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有轻重不同的表现。如果只出现尿中酮体阳性,无酸中毒者称为糖尿病酮症;若酮体阳性并有酸中毒表现,则称之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并发严重的神经症状-昏迷时,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从糖尿病酮症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病情是逐渐加重。开始时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或三多一少症状加重,食欲减退,患者感觉疲乏无力,以及出现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少数还伴有腹痛则称为糖尿病急腹症。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有许多优点,血糖控制平稳下降,减少或避免低血糖;温和缓慢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避免或降低低血钾的发生率;可使循环血浓度达717.5~1 435.0 pmol/L(100~200 U/ml),该胰岛素浓度能饱和胰岛素受体,从而能够抑制肝糖原分解、糖原异生,促进肌肉和脂肪组织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和酮体的生成。另外,大剂量胰岛素治疗,若在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应用,明显降低血糖,降低血浆渗透压,可能诱发循环衰竭,应注意。
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应即开始静脉滴注等渗生理盐水,普通胰岛素加入其中;按每小时5~6U滴注,血糖下降速度应为每小时3.9~5.5 mmol/L(70~100 mg/dL)。2 h后查血糖,如血糖下降幅度小于滴注前30%,应考虑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较低,可加倍滴注量;若下降幅度>30%,则按原剂量继续滴注,此后每1~2小时监测血糖、血钾、血氯、血钠、尿酮、尿糖。当患者血糖下降≤13.9 mmol/L(≤250 mg/dl)时,应将生理盐水改为5%葡萄糖盐水,胰岛素则按葡萄糖:胰岛素为2~4:1继续静脉滴注,使血糖维持在11.1 mmol/L(200 mg/dl)左右。一般在10 h内控制酮症酸中毒为宜。当患者血糖稳定,尿糖(+)、酮体消失时,应过渡到常规治疗。在停用胰岛素前1 h,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8~12U。对于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静滴胰岛素酮症消失后,停止静脉滴注,改为皮下注射,每6小时注射1次,待病情稳定,再根据4段和4次尿糖测定,改为三餐前常规治疗。
在酮症酸中毒缓解后,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持续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已经提示胰腺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不能满足应激状况下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以保护胰岛功能。待病情稳定后,请医生判断是否可以转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不能自己随便停用胰岛素或更换其他降精药,以免再次发生酮症酸中毒。
[1]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0-821.
[2]戴自英.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44-651.
161400 黑龙江省嫩江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