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宁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
文/朱宁
城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它的建设是城市整体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就在于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形成能够凝聚社区成员的合力,而这种目标管理又是在政府、社区成员、社会各界的多方合作与协同下实现的。
有研究成果表明,城市受访居民将“邻里关系冷淡”、“缺乏活动场所和设施”、“社区服务少”列为社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鉴于城市社区流动性大、异质性强的特点,流动人口管理、社区认同感也成为影响社区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笔者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共建和谐社区的视角,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素不相识的人由于购买商品房而成为邻居。职业、兴趣、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共同话题很少、缺乏联系。构建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石。社区居委会首先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类活动,为居民们从互识、互信到互敬、互助创造条件。对居民来说,邻里之间应讲团结、讲风格,做到利益面前多让步、困难面前多援助、关系不和多改善,用自己的言行创造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文明社区。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目前,作为社区提供服务的重要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以及社区服务的直接供应者和实施者——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上仍有待拓展和提升。在服务设施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包括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培训机构、各类学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解决场所设施问题。在服务对象上,要把福利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合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无偿、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关系。对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以及优抚对象,要提供社会救助和福利性的无偿或低偿服务;对驻区机关等推行代劳性服务,可试行市场化运作,实施有偿服务。在服务方向上,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向服务产业化、实体化方向发展:如位于城市商业中心的社区,可利用本社区内的商业资源发展商贸服务;文化资源丰富的社区,可兴办具有文化或旅游等特色服务。在服务水平上,要努力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观念、整体素质及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增强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认同感是居民对社区的一种特殊情感,属于人文、行为心理范畴上的概念。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一要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切实加强日常服务工作,使他们从社区服务中获得实惠,从心理上接纳和认同所在社区。二要重视社区民主制度建设,体现居民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让居民表达自己对社区建设的要求和建议。三要重视培养和选用社区领袖,通过他们来引导和带动更多社区内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如新加坡政府就很重视对基层社区领袖的培养,政府除了授予他们勋章奖励外,还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包括允许社区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领袖的孩子优先报名好学校等。
保障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的重点应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在街道、社区内建立“流动人口温馨之所”,向他们提供便民维权、就业信息、政策咨询、生殖保健指导等服务,保证他们享受到与常住居民同等的待遇。最终目的是要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安居乐业。
总之,构建和谐社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共建意识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路径和基本立足点。希望社区建设早日呈现出《共同体》中描述的美好情景:在那里,我们是安全的,不会有任何危险。在共同体中,我们彼此信任、相互依赖。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立起来……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