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1-01-23 05:47:02王晶莹
卫生软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教养惩罚子女

王晶莹,焦 锋

(1.昆明医学院健康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1;2.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已成为继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问题[1],因此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引起重视。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学习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2~5]。犯罪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父母教养方式必有其特殊性。本研究对一组犯罪青少年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养育方式进行调查,以期探讨和揭示其特点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未成年人管教所16岁~25岁的犯罪青少年中随机抽取276名作为研究对象。

1.2 工具

1.2.1 自行编制的基本情况问卷

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抚养人等。

1.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该量表由瑞典C. Perris 等人编制, 我国岳冬梅等人修订改编而成[6]。EMBU量表包括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量表,共66个条目。父亲教养方式由58个条目组成, 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FF1)、惩罚与严厉(FF2)、过度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与否认(FF5)、过度保护(FF6)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由57个条目组成,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MF1)、过度干涉与保护(MF2)、拒绝与否认(MF3)、惩罚与严厉(MF4)、偏爱被试(MF5)5个因子。

1.3 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自编基本情况问卷以不记名方式集体施测,答题前用统一指导语,在未管所工作人员组织下进行,要求被试者独立完成。犯罪组调查 276人,剔除不完整答卷,获有效答卷275份,有效率为99.64%。以中国常模作对照组。中国常模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390名研究对象进行集体施测,所得出的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7],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8]。运用 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将犯罪青少年的调查结果与中国常模做单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18.89±1.80岁,文化程度主要为中学/中专。一半以上的来自农村,6.2%来自不健全家庭,见表1。

表1 犯罪青少年基本情况

2.2 犯罪组与常模父母教育方式比较

犯罪组与常模父母教育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统计得分采用各因子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因常模提供的是平均数。由表2可见,犯罪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因子得分均低于常模,父母拒绝否认、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分干涉与保护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偏爱被试的得分犯罪组与常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与常模相比,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而更多采用惩罚、拒绝否认及过度干涉与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西方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正面的影响,而惩罚、否认拒绝则有负面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不协调极易产生不良行为,且形成内心渴求关心与外表逆反的矛盾心理,需要父母的情感关爱[9]。有研究表明:良好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10]、自尊[11]和心理健康[12]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8]呈负相关。如果父母只注重对子女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与子女情感沟通和交流,加上青少年心理上的封闭性,易造成子女和父母间产生代沟。当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积重难返,容易做出过激行为。

犯罪青少年父母过多的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使子女遭受情感挫折与自尊伤害,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的心理状态之中,因而形成与父母的对抗心理,渴望独立生活,却又缺乏独立生活所必备的经济条件、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故一旦脱离家庭步入社会,极易误入歧途;而且过于严厉的惩罚容易使子女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把采用暴力手段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由此培养出攻击型的青少年。

表2 犯罪组与常模父母教养方式比较(±S)

表2 犯罪组与常模父母教养方式比较(±S)

注:*P<0.05,**P<0.01

父母教养方式因子 犯罪组(N=275) 常模 (N=390)情感温暖、理解 45.73±10.07 51.54±8.89 -9.56 0.000**t p父 亲 母亲惩罚、严厉 21.70±6.43 15.84±3.98 15.13 0.000**过度干涉 22.81±4.47 20.92±3.66 7.02 0.000**偏爱被试 9.87±3.36 9.82±3.83 0.24 0.809拒绝、否认 11.15±3.16 8.27±2.40 15.11 0.000**过度保护 11.61±2.56 12.43±3.12 -5.31 0.000**情感温暖、理解 49.35±10.78 55.71±9.31 -9.79 0.000**过度干涉与保护 37.43±6.68 36.42±6.02 2.50 0.013*拒绝、否认 14.36±4.42 11.47±3.26 10.88 0.000**惩罚、严厉 15.35±5.17 11.13±2.84 13.52 0.000**偏爱被试 9.87±3.36 9.99±3.81 -0.60 0.552

父母的过度干涉和保护使子女因自我空间受到侵犯而感到烦恼、易怒,产生较强的任性和依赖性,情绪稳定性较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畸形心态发展,增加从犯罪心理到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总之,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和实施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犯罪青少年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时,应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发挥家庭积极的教育功能。针对不良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父母应更新教养观念,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改善教养方式,以帮助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才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1]闫 格,单广芹.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分析[J].时代经贸,2007,5(87):220-221.

[2]刘建榕,刘金花.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3(6):659.

[3]张秀阁.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168.

[4]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483.

[5]赵静波,梁军林,刘珍妮,等.初中生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34.

[6]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22-129.

[7]百度文库.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DB/OL].[2011-05-06].http://wenku.baidu.com/view/54fd5aefaeaad1f346933f2a.html.

[8]百度百科.常模[DB/OL]. [2011-05-06].http://baike.baidu.com/view/1773832.htm.

[9]于志涛,冯 维.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1):14-17.

[10]Clark R D, Shields G.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J].Adolescence,1997,32(125):81-92.

[11]方晓义,郑 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J].心理学报,2001,33(3):244-250.

[12]Brage D, MeredithW. A causal model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4,128:455-468.

猜你喜欢
教养惩罚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神的惩罚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Jokes笑话
教养方程式
妈妈宝宝(2018年9期)2018-12-05 02:19:48
惩罚
趣味(语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8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31
真正的惩罚等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 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