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
(孝感学院 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学科馆员制度最先源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该校图书馆于1981年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当时将其称之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我国最早开始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是清华大学,此后,这一制度在我国其他高校图书馆蔓延开来,其中包括一些教学型本科高校(以下简称教学型高校),如福建武夷学院、浙江嘉兴学院。通过网页浏览、网络搜索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统计,到2007年止,估计我国大约100所高校已经或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1]72-74,占全国本科高校的12%-14%[2]148-156,但有人认为其数量远远超过这一比例,达到83.3%。[3]62-66虽然对于施行学科馆员的高校数量存在不同看法,但对于其实施效果和发展前景的看法却大体相似,一方面认为学科馆员服务效果一般或不理想,某种程度讲是“有名无实”,以至于有人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应该缓行[4]91-94,另一方面又认为学科馆员制度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来说是大势所趋。在这一情况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图书馆如何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图书馆在教学型高校中的价值,对此可以借用经济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来进行分析。
1.社会交换与效用价值理论概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一种由霍曼斯创立,以布劳、埃默森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交换,在社会交换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交换又始于社会吸引,社会吸引即个体希望通过交换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或者说个体对于交换所期待的社会报酬。一般来说,社会交换应当是对等交换[5]395-400。但是,社会交换理论并没有对交换的对等性进行量化研究,即没有一个衡量彼此交换的报酬价值高低的标准。在这一问题上就要借助于价值理论,价值理论主要有马克思创立的市场价值理论(Marxist theory of market value)和源于17世纪西欧的效用价值理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市场价值理论下彼此交换的报酬标准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而效用价值理论认为彼此交换的基础是效用价值,即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对于以公共部门为对象的交换来说,由于公共部门以提供公共产品,致力于公共利益为己任,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其交换一般不以市场价值为标准,而是以效用价值为标准。
2.教学型高校图书馆价值分析。教学型高校图书馆属于高校的一个工作部门,本身并不参与社会交换,其存在的价值是为维持、增进教学型高校在社会交换中的价值,因而,要弄清教学型高校图书馆的价值首先必须弄清楚教学型高校在社会交换中的价值。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说,高校与学生、高校与社会之间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学生、社会通过政府提供的以及学生自己缴纳的费用作为社会报酬交换给学校,高校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活动,将学生经由这些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作为社会报酬交换给学生,通过理论创新、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等方式将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合格公民等作为社会报酬交换给社会。因此,衡量高校与学生、社会的交换是否有效、对等的标准是学生、政府所付出的费用与高校所提供的社会报酬的效用价值的比较。当然,在社会交换体系中,不同类型的高校满足学生、社会需要的能力各不相同,同时学生、社会对高校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衡量标准的具体表现也各不相同。教学型高校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这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存在巨大差异。如在美国,教学型大学的教授64.8%的时间是从事教学,学术研究的时间仅为9.6%,而研究型大学教授从事教学的时间仅为45.2%,学术研究时间为31.0%。[6]152我国教学型高校共有341所,占全国本科高校的57.7%,但科研成果仅占全国普通本科大学的5.5%,这足以说明这点。[7]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学型高校主要是传播知识,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为主,效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毕业时具备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于社会来说,教学型高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公民。效用价值的具体体现主要是学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其次才是少量的、层次较低的科研成果。
作为高校内部价值链的一环,教学型高校图书馆价值在于维持、增进教学型高校的效用价值,其价值能力取决于其维持、增进高校效用价值的能力,其实现价值的方式既有直接方式也有间接方式,直接方式是指图书馆直接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实现教学型高校的效用价值,间接方式是通过为教师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维持、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型高校的效用价值。就服务方式而言,由于教学型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科研任务较少,同时,高校教师一般为硕士或博士,自身即拥有一定数量的相应专业文献资料和文献资源检索、处理能力,因而间接方式不是教学型高校图书馆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教师一般不是其主要服务对象,学生才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服务内容而言,如前所述,作为教学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学生并不需要深入钻研某专业的理论知识,不需要知识的创新,而是需要系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了解专业最新发展趋势,为其成为实用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打下基础。因此,作为教学型高校图书馆来说,其价值的具体体现主要是通过信息资源服务帮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专业最新发展趋势。
图1 CNKI网“图书馆危机”的学术趋势分析
传统上,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垄断者,是被动地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实现价值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文献资源的储存量和更新速度。但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不再是信息资源的垄断者,学生可以通过更方便、更快捷的途径获取信息资源。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降低,图书馆面临危机,价值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点可以从图1看出图书馆价值遇到巨大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信息泛滥,学生在这史无前例的信息海洋面前有些茫然失措,迫切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这又给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机会。在这一情况下,教学型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服务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纯信息传递变为信息整合,维持、提高自己在信息资源供给方面的能力,学科馆员制度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人员素质、工资待遇、经费和文献资源储存量。如在美国,人员素质方面,图书馆馆员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通常需要有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可的大学所授予的图书馆学硕士或相应学位,要求他们除具有丰富的图书情报知识,熟练掌握文献资源检索和整合技能外,还要求他们通晓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待遇方面,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美国一流大学图书馆专业馆员的平均年薪约为4-6万美元,约为支持馆员年薪的2倍,大体与教学人员持平。[8]13-16经费与纸质文献资源方面,根据美国2000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对大学图书馆的调查,每个学生所占经费在本科院校为302.64-725.40美元,中值为443.55美元;纸质藏书量中值为53.2册,本科院校为52.7-164.3册,中值为93.6册,年度新增藏书2.6%,新增期刊7.2%。[9]78-90
虽然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有利的一面是,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修订,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这些方面与以前相比有所改善。人员素质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合理的结构比例,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应逐步达到60%以上。所以,我国高校图书馆职工素质有所提高,学历层次基本在大专以上,本科学历成为主体。专业方面,虽然缺乏复合型人才,但职工的学科背景整体构成较为合理,文、理、工背景的均有。经费方面,虽然高校图书馆经费依然紧张,但许多高校为保证图书馆在评估中达标,加大了图书馆经费的投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献采购经费保持在500万元以上。在藏书方面,按评估C级标准要求,综合、师范、民族、财经、政法类院校要求生均图书100册,其他学校生均图书70-80册,年进新书量 4册。[10]
这些事实表明一方面我国高校施行学科馆员制度存在困难[11]31-35,对于教学型高校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图书馆内部条件的改善,在高校包括教学型高校推行学科馆员制度也不是不可能的。
从需求环境来看,教学型高校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势在必行,而从内部供给看,还存在不少障碍。如何化解这一矛盾,从国内已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和国外的经验来看,关键是学科馆员这一制度,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按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去推行,而要根据教学型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所在和现实情况进行设计。
1.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从国外关于学科馆员工作内容的设置来看,一般涵盖四个方面:馆藏建设、参考咨询、教学培训、院系联络。具体来说大致包括这么一些内容:编写参考资料及资源的使用指南,建立学科导航,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用户培训,与学院定期交流,课题的文献检索,资源评价,专业课程的咨询,大型课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并给出科研意见,课题的长期文献跟踪等内容。从国内实践来看,一般仅包括前面五项内容。[8]13-16
那么对于教学型高校而言,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如何安排呢?根据前面对于教学型高校图书馆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出:(1)教学型高校学科馆员不宜以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即便为教师提供服务,也应以重点学科和重点课题为目标;(2)学生应是其主要服务对象,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对文献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对文献资源整合的需求应是学科馆员的主要工作。再者,由于学科馆员是新设岗位而不是取代原来的某一岗位,因此还要处理好和原有的、与其工作近似的咨询参考馆员的合理分工。此外,如前所述,教学型高校图书馆在人员素质、工资待遇、经费和文献资源储存量对学科馆员的工作也构成了严重制约。
结合上述因素,教学型高校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主要以以下几方面为宜:
一是院系联系。学科馆员不仅应与院系教师联系而且应与院系学生联系。首先,学科馆员应当参与院系的迎新活动,向院系相应专业新生介绍本馆的学术资源,进行文献资源检索培训。其次学科馆员应定期与院系各专业教师、学生分别举行座谈会,介绍本馆专业学术资源的变化情况和相应专业学术研究的发展动态,并与教师就学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交流,同时听取他们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意见,这样的座谈会以一年1-2次为宜。
二是馆藏建设。学科馆员应熟悉本馆相应专业的文献资源,对外交流时能够为学生、教师进行相应专业的文献资源咨询服务,此外,学科馆员还应根据所集的院系意见和自己对专业文献资源的研究了解情况,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三是学术研究综述。学科馆员应当以本馆文献资源为基础,并与相关出版社、期刊社建立联系,跟踪了解相应专业的最新研究情况。一般来说,在这方面学科馆员应当了解本馆订阅的8-10种相应专业权威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了解本馆新购的由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相应专业的学术著作,然后学科馆员应当就自己所负责的专业撰写年度学术综述,在与对口服务院系教师进行交流后,将其提交给院系学生和教师,供其所用。学科馆员的学术研究综述主要是供学生了解专业研究动态,供教师做教学参考所用,因而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反映相关专业研究的大致情况即可,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各主要研究方向的论文发表情况、著作出版情况、热点研究方向等。
四是课题文献服务。在这方面学科馆员主要就学校的重点课题提供个性服务。一是课题前期论证阶段,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文献资源和学术研究动态,为课题方向、立项提供参考意见,并参与到课题文献综述撰写中;二是在课题的研究阶段,要对该课题做文献跟踪服务,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最新的文献资料,并就其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上述工作内容中院系联系、学术研究综述是学科馆员满足学生对文献资源整合需要的必由之路,是学科馆员的价值体现[2]148-150,因而应是教学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的核心内容,至于其他内容,可以因校制宜加以选择。
2.学科馆员的归属部门和编制。学科馆员应是一种工作岗位,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这一点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其属于哪个部门管理,是否需要增加编制,是否可为兼职存在较大争议。就其归属部门而言,学科馆员并不一定要归属到某一共同的工作部门。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同一工作岗位归属到共同的部门,是职能部门化这一传统组织结构模式的特征,而像现代的一些组织结构模式如矩阵制、动态网络制不再这样要求。而且,从目前来看,图书馆内能够胜任学科馆员的职工微乎其微,教学型高校本身对学科馆员的需求数量又较低,将他们归属到一个部门也不太现实。事实上,在美国,学科馆员一般没有统一的部门,而是分散在各个传统部门中。[12]57-61是兼职还是专职,考虑教学型高校前述特点,学科馆员可为兼职,在工作时间分配上,可以考虑约1/3-1/2的工作时间作为学科馆员工作时间,其他时间仍从事原来的工作。至于编制问题,可以在现有编制内解决,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图书馆流通部门、期刊阅览部门等可以减少工时投入,而这些减少的工时投入可以用于学科馆员,因而不必增加编制。
3.工作模式。学科馆员应当采取主动式工作模式,一是通过定期座谈与院系学生、教师、课题研究人员建立定期联系的长效机制,二是通过工作邮箱、QQ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联系,三是通过图书馆网页建设学科导航栏目提供在线服务。
4.工作范围。考虑到教学型高校的需求和图书馆职工的整体素质等实际情况,以及个人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学科内容的复杂性,学科馆员一般以二级学科为划分依据,不同的二级学科应设置不同的学科馆员,每个学科馆员负责该学科下1-3个专业(文科的可以负责2-3个专业,理工科的可以负责1-2个专业)和1个重点课题为宜。
5.任职条件、岗前培训与工作待遇。根据教学型高校图书馆职工学历、职称结构现状,学科馆员的任职条件可以为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有相应专业学科背景为佳,同时因大部分职工专业背景单一,缺乏复合型知识,因此对即将担任学科馆员的职工要进行岗前培训,对于有相应专业背景而缺乏图书情报检索、处理能力的进行图书情报方面的培训,这一培训可在图书馆本馆进行,对于有相应的图书情报背景但缺乏相应专业背景的可以通过对口院系进行。工作待遇方面可以除原有待遇外,根据其业绩给予相当于其原待遇20%-30%的补贴,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总之,由于教学型高校外部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要维持、增进自己在高校中的价值,就必须对其服务内容、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学科馆员便是其改革内容之一,教学型高校图书馆职工学历层次、学科背景的改善又为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在因校制宜基础上通过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合理设计,学科馆员制度一定能够在教学型高校取得成功。
[1] 吴漂生.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
[2] 陈建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与前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
[3] 张玉玲,邹彩娟.高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的探讨——对湖北省部分高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4).
[4] 李莉.我国学科馆员建设应该缓行[J].图书馆建设,2007(1).
[5] 侯钓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 Thomas M.Smith.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1996[M].U.S.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
[7] 武书连.2003年度中国大学排名[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8] 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9] 顾健.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数据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
[10] 王波.2008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上[EB/OL].(2009-12-17)[2010-03-16].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d9f710100h26h.html.
[11] 张华宝,周明.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10).
[12] 冯东.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设置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