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志群
构筑人才高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文/余志群
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是一家有70年历史的石油钻采专用装备制造企业,产品覆盖固井压裂设备、钻机、修井机、海洋石油设备和高压管汇元件五大类16个系列,先后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业内,是产品型谱最为齐全的厂家,也是出口石油钻、修井机数量最多的企业。工厂现有用工2635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660多人。
近年来,该厂着眼于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实力现代企业,坚持把“人才强企”作为工厂的“主打战略”,确立以“有本事、靠得住”为核心内容的选人导向、以“请进来,走出去”为基本手段的育人方式、以“放心压担子,细心引路子”为基本原则的用人模式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充分开发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全力构筑加快发展的人才高地,拓展人尽其才的新空间,促进了企业技术、管理创新能力的稳步提高,带来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人才兴,则企业兴。成功的企业首先生产的是人,其次才是产品。这些年,工厂坚持在产能建设压力大、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不惜投入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开辟绿色通道。
一是“内请外送”,加强理论培训。对外采取脱产、在职等形式,把各类技术骨干送出去“回炉打造”。从2003年起,陆续与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办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和MBA三个在职研究生班,先后选送80多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选派30多人参加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和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对暂时没机会外出学习的员工,通过“内请外聘”组织一支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自行组织培训。延请1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厂,就低温钻机、五缸柱塞泵、三维设计等技术,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本土专家”讲课,利用“双休”时间,面向全厂6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管理、设计和工艺知识讲座,平均每年达200多课时。
二是立足“基层一线”,强化实践锻炼。一方面,通过岗位交流等形式,让各类人才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常识,体验一线的艰难困苦,调适情感与心态,增长处理问题的才干;另一方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300多名员工到德国奔驰、日本三菱、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优秀企业实地考察学习,组织260多人次到各油田施工现场了解产品运行状况,倾听一线操作人员对产品的改进意见,为企业发展积累创新智慧。
三是依托项目平台,培养拔尖人才。瞄准专业制高点,超常规地造就一批在行业中叫得响的技术专家。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在制订新产品开发战略时,企业首先考虑与国际对接,主动向国外用户征求设计意见,与国际知名设计公司合作,联合研制快移快装钻机、大功率压裂机组等国际领先的产品,充分发挥项目平台的作用,在合理使用中加快培养,确保完成一个设计项目培养一批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引导他们放眼国际去找参照系、找榜样、找标尺,牢固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锐气。工程技术人员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加深了对产品设计人性化要求的理解,提高了计算分析能力,逐步走进了概念设计、快移快装技术、产品集成配套等国际先进的设计领域。
对企业管理团队,他们在推进管理变革时,始终瞄准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标杆企业美国哈里伯顿、国民油井公司,在推进管理创新中,引导大家拓宽管理知识,抬高工作标准。这几年,工厂强力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全面推广项目管理,在业界率先实施ERP系统,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制造周期平均缩短10~45天,生产成本下降了5%~8%,产品一次性交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一批优秀人才在管理变革中脱颖而出。近5年,工厂先后有11名员工被中石油、中石化及江汉油田选中上调,有5名被上级党委提拔重用。
高规格、多渠道的人才再教育、深加工,促进了人才高度的跃升,工厂形成了“才”源滚滚之势,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十一五”期间,工厂先后有3人在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上获得金奖,有两人被命名为“全国技术能手”,有6人获得省部级劳模、“中国石化突出贡献青年专家”称号,1人被评为“湖北省自学成才标兵”,1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吴汉川、徐军、潘浩、王成章等一批在国内石油机械设计领域“扛鼎”的人才迅速成长进来,成为引领石油装备设计风骚的源头活水,由他们设计的快移快装钻机、模块钻机、自动混浆水泥车、大功率压裂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替代进口,并成为市场的新宠。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
构筑人才高地,最大限度地把人才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必须创建“人尽其才”的工作机制。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坚持让人才流动到企业最适合、最需要的岗位上,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用人所长,充分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和使用价值。
一方面,立足于内,盘活人才存量。在选人上坚持“英雄不问出处”,“注重实绩,竞争择优”,打破学历、资历和身份界限,全面辩证地看人,扬长避短地用人,把“能做事”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在厂首席工程师、责任工程师评聘过程中,工人出身的吴汉川被聘为压裂设备设计首席工程师,成为厂首届3名首席工程师之一,还有10多名电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被聘为责任工程师。
人才配置坚持适才适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工作,既防止大材小用,搞人才高消费,又防止小材大用,搞“小马拉大车”。根据能力强弱、年龄结构和性格特征,合适地选配人才,有意识地创建高、中、低梯队结构和容易团结与配合的工作环境。近三年,根据产品结构变化和企业工作流程再造的需要,厂里先后10多次调整机构设置,建立了“以‘60年代’为砥柱、‘70 年代’为骨干、‘80 年代’为接替”的人才梯队结构。在人才使用上,放手而不撒手,信任但不放任,鼓励大胆创新,允许适当失误,让各类人才在困难与逆境磨练中接受考验、提高能力。
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建立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把收入分配办法从以固定工资为主逐步调整到以浮动工资为主,实行按岗取酬,按业绩取酬,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引导人才把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企业合理鼓励人才、人才积极为企业作贡献的良性循怀。
在激励机制上,推行实绩导向、贡献导向的激励政策,工厂先后制订了《激励技术创新实施办法》等6个管理规定,从干部选拔、考核等10多个方面,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管理体系;设立专利奖、优秀论文奖、新产品开发奖等奖项,鼓励各类人才用高期望牵引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重奖合理化建议,让合理化建议奖成为职工收入的重要来源,点燃职工的创新激情。为了进一步激发优秀人才的工作热情,厂里专门设立首席工程师和责任工程师岗位,在职工工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每月给予他们数额可观的岗位津贴。
另一方面,引智借脑,楚才晋用。引进人才是优化结构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外、厂外的优秀人才,企业一直强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两年,工厂大力实施“企企、企校、企研”联合工程,先后聘请LM公司总裁、被全球最大的“NABORS”钻井公司总裁誉为“天才设计师”的麦克先生等6名专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在他们的指导下,“Big&Easy”交流变频钻机、直升机吊装钻机等一批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设备相继问世,其中,“Big&Easy”钻机无须吊车就可安装起升到位,引领了当今国际钻井作业快移快装的潮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钻机之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LS30DBT全套拖挂钻机,实现了钻机的成套化和全套拖运,使搬家和移运效率提高了60%,填补了我国轻型成套拖挂钻机的空白;针对欧美劳动力成本高、作业效率要求高,为满足恶劣工况下钻井作业需要而开发的直升飞机吊装钻机,全部采用模块化设计,国际独创,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卓越的工作成效,厂外聘专家彼得·赛兹、罗杰·麦克、比尔·耐得等3位先生,先后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友谊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彼得·塞兹还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永久居留资格证书》。
良好的用人机制快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工厂不仅始终保持了产品研究制造水平与国际同步,而且顺利实现了市场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际的两个跨越。在休斯敦国际石油机械OTC展会上,“SJPETRO”品牌绚丽夺目,吸引了国际众多石油同行的眼球。性能优良,质量稳定可靠的“SJPETRO”产品,受到国外用户的充分信任和广泛欢迎,批量进入北美、中东、俄罗斯等主流市场。
这些年,工厂一直坚持倡导“快乐创新,开心设计”,不仅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培训体系,完备的激励机制,而且还倡导为员工服务的管理文化。
一是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强化人性化管理,给技术人员创建周末文体活动场所,添置文体活动用品;替经济不富裕的大学生垫资购买商品房;为各路人才解决子女就学和配偶就业等问题;给予新分配来厂的大学生生活补贴,并配齐各种生活用品,逢年过节,专门组织聚餐,为他们排遣思乡之情,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宿感;组织大家参加每年的年会、趣味体育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活动,生病、结婚、生子时,厂里及时组织慰问,从这些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细微之处关心人才,从尊重个人发展空间、保护个人合法权益,培育人际亲和关系的关键之处关爱人才,脚踏实地把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人才服务上来,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较好地满足了各类人才的身心健康需求和交流、学习、娱乐等社会需求。
四机厂生产车间
二是搭建和谐的干事创业舞台。对有潜力的青年才俊,大胆压担子、给位子,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该厂在研究所增设室主任岗位、在基层生产单位增设技术副厂长岗位,定期从各方面进步较快的大学生中选拔骨干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拓展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中基层领导干部中,“70后”占到47%,“80后”也达到5%。工作中,工厂大力倡导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营造宽松、友好、生动活泼的工作氛围;引导大家始终保持奋发有为、自强争先的精神状态,形成鼓励探索、敢于突破、潜心钻研、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这几年,通过加强与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研发合作,与油田共建“互为培训与新产品试验基地”,建立“产学研用”开发模式,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强化研发过程中的专业化分工、专业协作和程序化管理,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和团队的力量,开发了30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各路人才在挑战中成长,在比拼中超越,在新品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中获得了满足感、找到了成就感,实现了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三是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主要是做到“三个到位”:政策导向到位。工资、奖金大幅度向人才倾斜,福利待遇给予特殊照顾,疗休养优先,每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提高各路人才评先选优的比例,重奖创新创效活动,促使一切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促使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制度落实到位。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积极构建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系统,为各路人才参与企业决策提供保障,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舆论宣传到位。以企业愿景鼓舞人,利用厂报等媒体,大力宣传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事业的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各类人才服务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
人才工作的深入,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带来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我厂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专项20项,其中包括1项国家863项目和1项国家重大专项3000型成套压裂装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取得6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25项达到国领先水平,获国家授权专利112项。“十一五”以来,工厂营业收入以年均2%的速度递增,年收入突破20亿元,年上交利税6000多万元,为油田勘探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工厂先后荣膺“全国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单位”、“湖北五一劳动奖状”、“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企业”、“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优秀示范企业”等多项殊荣,被认定为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厂党委被湖北省国资委党委、中国石化党组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厂工会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工厂连年蝉联中国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专业“十强企业”,排名第二。
(作者:政工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MBA,现任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