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国,严小虎
(浙江工商大学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开设的理论性研究*
沈建国,严小虎
(浙江工商大学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
阐述了素质拓展的起源、内涵以及课程分类、特点,同时也对学校体育的新目标,学校传统体育课与素质拓展课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素质拓展课融入高校体育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浙江省高校开设素质拓展课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求使素质拓展课更快、更好地成为浙江省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传统体育课的有益补充。
大学生;素质拓展;户外项目
素质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在香港和台湾等地译为“外展”,最初是由德国教育家库尔特·哈恩(Kurt Hahn)所提出。1941年哈恩(Kurt Hahn)等人从中得到启发于是创办了“啊伯德威海上学校”,它是以在大海上的生存训练模式来帮助当时正在二战身处险境的船员和士兵,培养他们坚毅的性格和建立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和信心。20世纪60年代拓展训练传入香港,1970年香港外展训练学校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加入拓展国际的专业培训机构。1995年,拓展被引进中国大陆并翻译成“拓展训练”,并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拓展训练学校——“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培训学校”,以“拓展”作为其注册商标。2002年在东北冒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等地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教育一种典型方式,其在学术研究上对内涵的界定多为描述性定义,致使出现很多替代性的表述。如:“素质拓展训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采用专门设计好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自己教育自己”;“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是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各种挑战性的课程,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环境和各种不同的行动方式 ,让团队和个人经历“吃一堑、长一智”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考验,在遭遇挫折与失败后,不动摇、不妥协,克服重重障碍,磨练团队和个人的毅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增强集体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凝聚力等。这些对拓展内涵的描述虽然在提法上各有不同,但对于拓展的情景化、体验性、挑战性、综合性以及团队能力等5个核心特点都有不同程度地认识。
近些年,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转变,由“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为“健康第一”,这种转变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是我国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时代发展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精神、理念和时代使命,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结合一的健康观。这里的健康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素质拓展训练是集身体锻炼、心理挑战、意志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于一体的新型体育课程,它有别于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双向学习方式。“努力—放弃”(积极—消极)的心理力学模型,“体验、了解、控制、超越”的心理适应规律都是素质拓展课程开设的有力理论支撑。详细解释为:通过户外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种种情绪,特别是消极的负面情绪,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或团队在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进而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这种理念是对现代社会健康理念的最好诠释,符合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要求,并能很好体现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首先,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体验式体育课强调“先行后知”,传统体育课则强调“先知之行”,但它们之间没有矛盾,他们有着相同的教学目地,素质拓展训练课运用的原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有很多相同点等。所以我们可以把素质拓展课看做是对传统体育课在教育目地和教学手段方法上的有益补充和扩展。其次,素质拓展课程丰富和完善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拓展,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新尝试,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学生发展的要求。素质拓展课程与当今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是贯彻新《课程纲要》的重要途径。
所谓的“破冰”是一种隐喻,在教学和课程活动中主要用于化解参与者彼此间开始时的陌生和紧张,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课程创造一个融洽、积极地学习气氛。同时,通过参加“破冰”活动,能够提升身体温度,从而能使身体更加适合参与运动,并对相对困难的项目做好生理上的准备。心理学也将“破冰”称为“沟通”,即:人与人在相互联系的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因此“破冰”活动也称心理上的热身运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能量迅速提升,对项目的热情高涨,心理势能逐渐增强,从而能不断地投入到其后的学习活动当中。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不曾认识的学生驱除彼此间的冷漠,从而使他们迅速认识与了解,增加对课程的投入气氛,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些项目主要是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灵活性、协调性和集体协同工作能力、及时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等。这些活动通常在较低的高度进行,因此不需要绳索和安全带等专业保护技术装备。活动涉及的项目要素、控制条件不高。一些项目需要用简单的、轻便的道具,一些活动需要用建造好、固定的道具与设施。这类项目风险比破冰热身项目大,但是仍处于风险较好控制的阶段。其活动内容如:翻树叶、荆棘取水、盲人方阵、孤岛求生、穿越电网等。
此类活动一般要求有专门的保护器械和设施,专业的高空工作知识。运用特定的高于2m以上的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进行教学训练,在这些户外项目中有些高要素的项目在形式上与低要素相似,只是完成项目的高度被提升至10m左右,这样对于学生心理的压力增强很多,更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参与此类项目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对力量、协调和灵敏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心理承受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低要素的项目相比要求更高,倾向于直面困难、情绪管理、自信心、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培养。活动不仅要求个人、双人或多人的攀爬,还要求团队其他的参与者保护挑战者的安全,对挑战者给予沟通和支持。因此,这类项目可以发展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协调配合能力。其活动内容如:高空单杠、断桥、攀岩、高台跳水、沿绳速降等。随着活动要素的不断增多,如距离、山野、黑夜、恶劣天气、水域、时间等,高风险也就相应而来。
素质拓展项目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首先,拓展场地、器械最好有专职的人员进行管理;其次,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第三,教学项目设计是要考虑到其危险因素,如对野外项目,应该预先进行勘测,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地点;第四,每个拓展内容进行前要讲清操作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训练中还要对每位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
专业化师资能力是素质拓展课程能否真正达到教学目地的保证,拓展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具备心理学、现代管理学、运动医学、体能训练学以及野外生存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素质拓展教师不但能因地制宜地、及时地设置情景体验,还应该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深厚的拓展教学基础知识,完善的拓展教学所应具体的知识结构和从业经历,对素质拓展了解很少,因此,对师资进行专门的培训成为开设拓展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素质握拓展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素质拓展课程的开设目的和内涵,然后到专门的素质拓展培训机构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的项目内容、教学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素质拓展后,针对性地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实施手段,对拓展课程进行科学设计。
素质拓展课的主要结果不是体能,而是精神。体能活动为开设素质拓展课程的导引,从而形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模式。所以在课程评价中不能像其他传统体育课程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它强调学生通过训练发生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评定优劣。因而,素质拓展课对学生的评定方式可以采用分组进行、整体打分的方式来进行,不做单人成绩评价。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良杰,冯文汇.珠海市大学园区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信息科技,2005(18):12-13.
[3]张凡涛,宋金美.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专业体育课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94-97.
[4]吴远军,田卫征.拓展运动课程化研究现状与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389-390.
[5]李忠俊.我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2-104.
[6]唐建倦,贺仕刚,周琥.心理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学价值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121-123.
[7]张金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100-103.
Outw ard training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SHEN Jian-guo,YAN Xiao-hu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outward training and course categorization and features. The paper also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chool sport goals,traditional sport course and outward training cours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outward training course in school sport course system and the problems.
university student;outward training;outdoor sport
’s addressSport Dept.,Zhejia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Univ.,Hangzhou 310018,China
G807.01
A
1672-268X(2010)06-0077-02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2009年度规划课题目录(SC62)。
(2010-09-17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