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革非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隐喻研究是现代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新闻语言的研究是目前文体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电视、广播、报刊及网络中的新闻报道的语言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语言的最新发展。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各种新闻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性语言,一些新的隐喻概念也是通过新闻报道得以传播,并确立下来,逐渐失去其新鲜性,成为死喻。本文摘录了近年来出现在新浪网、雅虎网、新华网、《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中国日报》(ChinaDaily)、《经济学家》(TheEconomist)、《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商业周刊》(BusinessWeek)等媒体中的隐喻,通过对这些常用的隐喻概念进行对比,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认知策略上的异同。
莱可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纪元,隐喻不再被看成是一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的修辞现象,而是深层的认知机制。该理论揭示了隐喻性语言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体现在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它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化,从而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1]。存在于人脑中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隐喻性认知以人类的经验为基础,源于人类对相似的经验的体验。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是将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的域。如图1所示[2]121:
图1 隐喻映射的经验基础
这里X代表一个语言表达,我们用X的隐喻义来谈论目标域时,就是将始源域中相关的特殊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始源域的结构直接产生于经验基础,这一结构通过隐喻映射到目标域上,一旦这一映射关系建立起来,它就会反过来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实际生活,从而被实现。经验基础与隐喻实现之间的虚线表示二者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这种映射(mapping)的产生植根于人类共同的生理特点和相似的身体经验。人们用自身身体的经验去描述、体验并验证和把握另一个领域的经验,人的感觉、知觉或体验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对等、等值、同质、相似、类同,即创造出一种关系和意义。而任何精神的创建和努力,都力图使自身成为“可见的”、“可感觉的”、“可体验的”。精神寻求肉身化、超感性世界与感觉世界合而为一[3]286。映射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即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同时映射也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即始源域的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这就是Lakoff 提出的不变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也有人译为恒定原则,即隐喻映射在与目标域内在结构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保留始源域的认知布局(typology),也就是意象图式结构[4]。根据Lakoff 和Turner 的总结,隐喻映射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 始源域图式结构中的各项占位(slots)映射到目标域;
② 始源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映射到目标域;
③ 始源域中各个部分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
④ 始源域的知识映射到目标域[5]。
莱可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空间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6]。在英语和汉语的新闻语言中,这些都是常见的概念隐喻,以下通过具体实例的对比和分析来探讨英语和汉语在认知策略上的异同。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里,也就是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几乎我们所做的每个动作都与空间有关,空间的概念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体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包括上下、前后、里外、远近等。空间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以空间为始源域,将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的目的域,形成隐喻[7]。在新闻语言中,空间隐喻的例子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隐喻概念是“More is up; less is down”(多即是上;少即是下)。这一隐喻概念在有关经济、商业的新闻中很常见。例如:
The price isrising/goesup/isjumping.
The oil price isrisingashighas…
Iraq's October. oil exportsdropdue to attacks.
Many investors have amassed big gains in theclimbsince March…
Stocksfallfor 3rd day as dollar strengthens.
在汉语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成本上升、油价上涨、股市下跌、利润率下降、不良贷款利率降低等等。
另外一个与“上下”空间相关的隐喻概念是“Good is up;bad is down” (好的即是上;差的即是下)。例如:
The market'sslumpafter itspeakTuesday wasn't unexpected…
U.S. stock futures weredown…
Instead, investors got the type ofdowncastnews from Dell that suggests a recovery could be uneven.
在汉语中也有同样的概念,例如:生活水平下降,股市低迷,大力宣传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天然气业务保持高速增长,等等。
自然界的空间为人类所共享,人类通过自身的身体由近及远感知空间,形成空间概念,再通过空间概念认识世界,形成空间隐喻。空间隐喻源于人类的知觉经验,人类首先以他的基本的知觉经验的言词去谈论其他相关的经验、体会、概念等,这是身体经验的意向结构的直接结果。耿占春曾这样解释空间隐喻:“从身体的存在来说,人们必须服从于大地的引力,因此,‘上’、‘升’、‘高’就成为比‘下’、‘落’、‘低’更难以趋近的方向了。那么,上、升、高的意象就通过一种自然而然的隐喻转换,而具有了道德上的善、尊、成就或权力等象征性的含义,并同天空、光明相关连。同样,下、落、低也就具有了 ‘卑下’、‘沉沦’、‘堕落’、‘衰亡’、‘失落’等隐喻性内涵,而与地狱、深渊、黑暗联系在一起。”[3]287这样我们就更容易理解“Good is up;bad is down”这样的隐喻概念。在这一点上,汉语和英语表现出相同的认知策略,这是因为人类对于空间的体验是基本相同的。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即人们用描述实际的物体或物质的语言来描述人的一些抽象的概念、经验、感觉、思想和意识等。正如人类对空间的体验促成了空间隐喻的产生,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体验也产生了众多的实体隐喻,它可以让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界限划分,分组归类并对其规模大小等进行谈论。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具有共同之处,比如,“Inflation is an entity”(通货膨胀是实体)是在英语和汉语的经济新闻中都很常见的隐喻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通货膨胀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通货膨胀,在有关经济的新闻报道中也经常见到类似如下的一些报道,如:
Inflationisloweringour standard of living(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
We need tocombatinflation(我们要反通货膨胀)。
Inflationishackingus into a corner(通货膨胀正把我们逼入死角)。
在以上例子中,“通货膨胀”被看成是一个实际物体,甚至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我们可以指认它,它可以发出动作,它可以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与之对抗。
其实汉语中也不乏实体隐喻的例子,例如“发展是一个移动物体”就是一个基本的隐喻概念,例如:“跟上时代的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加快发展速度”等;此外还有“责任是物体”的隐喻概念,例如:“肩负起责任”、“责任重大”、“推卸责任”、“分担责任”等。类似的实体隐喻的概念还有许多,如“压力是物体”,如:“承受巨大的压力”、“减轻压力”、“顶住压力”等;还有“思想是植物”也是一个基本的隐喻概念,如“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根深蒂固的想法”、“该理论尚不成熟”、“缺乏理论根据”等等。这些说法在新闻语言,乃至日常生活中已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很多人都不会把这些语言当成是隐喻。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把通货膨胀、责任、发展等抽象概念实物化或者拟人化,以便我们对这些概念进行具体化描述或阐释,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存在共性。
根据莱可夫的理论,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都可以进一步扩展为更具系统性的隐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结构隐喻不仅让我们对非空间概念进行空间定位、将具体的实体概念赋予抽象概念,而且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者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2]123。结构隐喻在新闻语言中应用广泛,对新闻词汇的词义扩展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结构隐喻进行英汉对比。
1.战争隐喻(war metaphor)
与战争相关的隐喻在各种汉语和英语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包括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各种体育赛事的报道,以及一些娱乐新闻等。在中国和英国的发展历史中都经历了多次战争,包括国内的革命,也包括世界大战。从古自今,人们对战争的经历已经深入人们的思维体系,形成了明确的概念系统,并沉淀在了语言的词汇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战争的概念体系就被映射到了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利益竞争就是战争,利益竞争的双方就是战争中对立的双方,对市场的争夺就是战争中对阵地的争夺,竞争中所采取的手段就是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市场竞争中的输赢就是战争中的输赢。“Business (trade) is war fire”(生意即战争)这一隐喻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类似“attack”(攻击)、“strategy ”(战略)、“invade”(侵占)、“battle”(战役)、“war”(战争/战火/硝烟)、“fight back”(反击)等典型的战争词汇在经济领域应用广泛,例如:price war (价格战)、trade war(贸易战)、advertising campaign(广告战)、anti-dumping(反倾销)、local banks are fighting back(反击)等等。另一方面,各种体育赛事增多,有关报道频繁见诸于各种媒体,与战争相关的隐喻俯拾即是,这其中也有一个典型的隐喻概念:“Game (match) is war”(体育比赛即战争)。例如:shot(射门/投篮)、victory (比赛胜利)、threat (威胁)、defender(卫冕者)、attack(进攻)等等。以下例子摘自一些英文报刊和网络上的新闻报道:
This is regarded as aclarioncall for popular capitalism.
The private economy will be themainforceof Chinese economy growth.
Th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is considered as theammunitionresist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Larry Bird made ashotfrom behind the backboard…
…颜行书在CBA赛场有过不错的征战记录。
最令人不安的是热钱流动方向的突然逆转,通常会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阿根廷对中国产抽油井传送设备采取反倾销措施。
费德勒在重返赛场之后顺利杀入巴塞尔决赛,不过巴黎大师赛却首战爆冷出局。
2.人体隐喻(human body metaphor)
人类认识世界首先从认识自身开始,同时,人的身体也是人所从事的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认识其他事物、关系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换句话说,人对空间(包括时间)的判断,比如“这里”、“那里”、“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现在”、“过去”等等都是以“我”为出发点。人在感觉和体验世界的同时,把世界同化于肉体,在语言中才有了隐喻。人体的器官、人体的官能、人的情感、人际的关系、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都被作为始源域映射到其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目的域,形成隐喻[8]。由于人类在生理上及生命的过程都有极大的相似性,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是大致相同的。英语和汉语里很多表示人体器官的词汇的基本含义和其引申含义或比喻义在两种语言中多数是对应的[9]。例如在汉语里: 政府首脑,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新闻机构是政府的喉舌,年轻人是骨干力量,又是一项面子工程,我们的领导班子须要注入新鲜血液,各兄弟院校,幼稚的假日经济何时“长大成人”?内地香港经济合作进入蜜月期,中外财经人士将把脉宏观经济。在英文中与人体相关的隐喻也是屡见不鲜,例如:headof the state, invisiblehand(无形的手----指自由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mothercompany(母公司),daughtercompany(子公司),healthyand sustainablegrowthof the market, the market risk had been largelydigestedafter consolidation, Market economy isbornof commodity economy, themarriageof Bristol-Myers and Squibb等等。
这里英语和汉语共同的基本隐喻概念有:“An institution is a human body”(机构即是人体),“Problem is disease”(问题即是疾病),“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s 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机构之间的关系即是人际关系)等等。
3.自然现象隐喻(natural phenomena metaphor)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体验着各种各样的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风、云、雷、电,季节更替、温度变化、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等等。人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认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概念系统,它们作为始源域映射到其他领域,很多词汇在它的字面意思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其他的引申含义,形成隐喻。多数英语国家与中国一样处在北半球,在对多数自然现象的感受、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在以自然现象为始源域的隐喻语言的使用方面也存在很多共性。例如,在汉语中常出现的:金融风暴、房地产市场升温、股市回暖;世界经济复苏迷雾重重;金融危机还未过,又来了甲流,真是雪上加霜;春节后的行情与这个时候的气候一样,虽将冬去春来,却还春寒料峭;气候变化议题引起热议;家庭冷暴力、人口爆炸、信息爆炸、人才流动等。这些隐喻在频繁的使用中逐渐失去了其新鲜感,很多人在使用这些隐喻时,已经不再意识到其隐喻特征。同样,在英文中,与自然现象相关的隐喻也比比皆是: acoldreception, a spiritualwinter, criticism began togustin from all sides, business suffered a longdryspell, she was unsure if her proposal couldweatherthestormof scrutiny, Chinese textiles willfloodmarkets,等等。
这里英语和汉语共同的基本隐喻概念有:“Active is hot; inactive is cold”(积极的、活跃的即是热的,温度高的,相反则是冷的);还有“A serious situation is harsh weather”(严峻的形势即相当于恶劣的天气)等等。
4.动物隐喻(animal metaphor)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面镜子,自然界中所有与人类相关的事物都会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它的印迹。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种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或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或是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或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给人以启迪,促进了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在与动物相关的隐喻中有充分体现。英汉两种语言中以动物为始源域的隐喻既体现出认知的共性,也体现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新闻语言以其具体、生动、简洁、通俗、口语化等特点更进一步体现出隐喻性语言发展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性。例如,汉族自古以来对龙有特殊的偏好,自称为“龙的传人”,古代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在现代的新闻语言中与龙相关的隐喻也很常见,如亚洲四小龙、龙头企业、卧虎藏龙、龙马精神、龙凤呈祥、车水马龙等。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长着翅膀的怪兽,还有凶暴的人、悍妇等含义,如“The new teacher is a real dragon”,这里的dragon有点类似汉语的“母老虎”的意思;英文的“chase the dragon”是俚语“服用毒品海洛因”的意思。再比如:“Inflation was adragonthat was eating at our innards”,“dragon”被用来比喻通货膨胀。
汉族居住的地区平原多,几千年来马都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另外马在古代的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汉语中与马相关的隐喻很常见,这里也包含一系列相关的隐喻概念,发展快如快马疾驰,失去控制如马脱缰,在控制之中即驾驭马等等,例如:要把脱缰的中国经济重新拉回到正常轨道上;大盘快马加鞭狂奔3300;联想悬崖勒马;IPO审批提速,增发配股马不停蹄;中高档车跳水一马当先等等。
在英国的发展历史中,马也是在运输和战争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动物,著名的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至今仍保留了骑兵卫队。因此与马相关的隐喻在英文中也有很多,例如:
China's economy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gallopahead in the third quarter.
Obuchi adopted an aggressive fiscal policy tobridlethe country's recession-bound economy.
The emergence of a surprise, last-minute candidate is possible, with the French prime minister, FranÇois Fillon, seen by some as adarkhorse.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与其他动物相关的隐喻在中西的文化交流中逐渐传播,相互借鉴,彼此接受,例如:跳蚤市场(fleamarket)、牛市(bullmarket)、熊市(bearmarket)、千年虫(millenniumbug)、鸵鸟政策(ostrichism)、鸽派(指政治中的温和派dove)、鹰派(指政治中的强硬派eagle)、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等等。这些隐喻得以传播并在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背景下落地生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种语言背景的人对这些动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共性。
目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是认知隐喻研究向前发展的关键。Johnson曾指出:我们的身体和大脑的构造已然如此,同时我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兴趣和目的而从事各种物质和文化的交往,因此有理由认为存在普遍性的意象图式、概念隐喻或认知结构。至于它们是否真的存在就是一个实证问题了[10]。Lakoff曾经提到,隐喻映射在普遍性上有差异:有的可能是普遍的,有的是分布广泛的,还有的可能是某个文化特有的[11]。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隐喻进行对比,探究语言背后的认知策略的异同。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紧密相连,人体生理构造的相似性决定了人体对客观世界的最初的感知和体验具有相似性,因此许多与身体部位相关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出相同的认知策略。另一方面,人类与所处的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空间关系,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在不同的语言中也体现出一致性的特点。除此以外,在一些结构隐喻中,例如战争隐喻和自然现象的隐喻,两种语言也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而在一些文化色彩浓郁的隐喻中,两种语言的认知差异则很明显。探究隐喻背后的认知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更进一步了解语言与思维和人类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1-72.
[2]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耿占春. 隐喻[M].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4]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4(2):98-106.
[5]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7]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8]梁改萍. 论隐喻在英语经济类报刊文章中的应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4):53-59.
[9]董革非. 英汉多义词义项“巧合”现象的认知动因分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75-79.
[10]Johnson M.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emantic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2(3):345-366.
[11]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