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业竞争力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2010-09-24 06:11:40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工业部门产业部门竞争力

陈 宏

(中原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河南省工业竞争力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陈 宏

(中原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通过构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各工业部门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效率低下和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是制约河南省部分工业部门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针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实行工业化(张培刚,2002)[1]。同样,一国内部要实现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也必须实现区域的工业化。在区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的竞争力成为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区域工业竞争力就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工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促进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武义青(2001),马银戌、刘永利(2003)等构建市场优势系数(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由产品销售率因子、增加值率因子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因子组成),对全国各省区市工业和河北省各工业部门进行评价[2];辛立国、李旭光(2004)构建由产业实力、产业效益、技术水平和市场绩效4大类13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辽宁省各工业部门竞争力进行评价[3];李刘艳(2007)对全国各省区市工业市场绝对占有率、市场相对占有率、工业增长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非公有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等6个指标比较,指出河南省工业竞争力的不足[4]。

笔者认为,武义青等人用单指标来测度和比较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大小,抓住了工业竞争力评价的关键,却容易忽视对区域工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辛立国、李旭光构建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区域工业竞争力,既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对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又较好地处理了对不同变量赋值的问题,但主成分分析方法适合对评价对象做综合评价,却无法观察数据结构,以致无法对影响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多方面具体因素进行分析。而因子分析方法能较好解决上述难题,它在全面衡量对区域工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各因素的基础上,对区域工业竞争力现状做出综合评价。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区域工业竞争力较为客观,且其评价结果之数据结构容易观察,易于利用其对区域工业各分项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部门的蓬勃发展,河南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本文在构建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各工业各部门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提高河南省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工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各工业部门做出评价,较清晰地发现了制约河南各工业部门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为此,须建立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工业竞争力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原理[5]

因子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多变量间相互关系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间变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不同组间变量相关性较弱。每组代表一个基本结构,称其为公共因子,通过最少量不可测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描述原观测的各变量。其数学模型见式(1):

矩阵A=(aij)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其实质是公因子Fi和变量Xj的相关系数,ξ为特殊因子,代表公因子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实际分析时可忽略不计。

(二)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与选择

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系统性等指标选取原则,构建由3大类15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各工业部门竞争力进行评价。

1.经济实力指标

工业增加值(X1)反映区域工业部门对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加工增值能力,是区域工业部门加工、转化资源,并创造价值的体现。主营业务收入(X2)是区域工业部门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是其产品、服务、品牌等接受市场检验、在市场上实现的货币回报。工业利润总额(X3)是企业经营所得扣除各项经营成本后的中间利润,反映了区域工业部门的盈利能力,既是区域工业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也可视为区域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赢得的最终回报。

固定资产原值(X4)是区域工业部门资本历史投入的衡量指标。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X5)反映区域工业经济基础实力的大小,也可作为判断其规模经济的指标。流动资产年均余额(X6)反映区域工业部门流动资金的利用能力,是衡量区域工业企业资金利用能力的财务指标。

2.经济效益指标

总资产贡献率(X7)=(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X8)=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资金利税率(X9)=工业部门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流动资产年均余额),反映了区域资金产出效益;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率(X10)=工业部门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原值,是区域工业部门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X11)是区域工业部门利用社会资金能力的体现,在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区间内,资产负债率越高,反映区域该工业产业部门对社会资金的利用程度越高。产品销售率(X12)反映区域工业部门产品或服务顺利实现其价值的能力。

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是工业部门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它们一起反映了区域工业部门的竞争优势,反映了区域工业部门加工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能力。

3.科技创新指标

技术创新能力既是区域高级生产要素的体现,也是区域工业部门持续发展的基石;它既是区域工业部门竞争实力的立足之本,也是区域工业竞争潜力发挥的保证。我们用行业科技人员数(X13)、行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X14)、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X15)三个指标代表区域技术创新实力。

三、河南省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依据确立的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河南统计年鉴2008》[6]的相关数据及处理后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各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进行评价①,具体评价结果见表1。

续表1

表1显示,第一公因子在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行业科技人员数三项指标上载荷较大,可称其为工业科技竞争力因子;第二公因子在资金利税率、总资产贡献率、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四项指标上载荷较大,可称其为工业效率竞争力因子;第三公因子在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上载荷较大,可称其为工业基础竞争力因子。

依据各工业部门综合竞争力得分,我们以1、0和-0.5为界,将河南工业产业部门分为四个大类(见表2)。

表2 河南省工业产业部门竞争力分类

(一)强竞争力集团

在强竞争力集团工业部门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各分项竞争力得分较高,发展较为均衡,表明其产业基础雄厚,现有企业效率很高,且此类产业部门科技投入充裕,是河南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专用设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省各工业部门中最为强大,但其产业基础不强,产业内现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不高。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科技竞争力得分较高,在河南省各工业部门中处于领先地位,且现有企业经营效率很高,但产业基础不够壮大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较强竞争力集团

处于较强竞争力集团的各产业部门中,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是河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但现有各产业部门化资源比较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存在不足:食品制造业产业基础不够雄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大,有待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基础实力和产业内现有企业经营效率均处于全省工业相应分项竞争力的平均水平之下;饮料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于全省工业的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科技投入充分,但面临产业基础不强、现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的问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突出难题是现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医药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在于产业基础不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业基础弱小,且产业内现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

(三)较弱竞争力集团

处于较弱竞争力集团的河南各工业产业部门中,科技投入不足所引致的科技竞争力滞后是各产业部门面临的共同问题。

此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均存在现有企业经营效率低的问题;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则面临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则同时面临两大难题。

(四)弱竞争力集团

同较弱竞争力集团相同,处于此集团的各工业部门也面临科技创新能力滞后的难题。此外,该集团中各产业部门还普遍面临企业经营效率低、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此集团中,各产业部门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具有资源开采或初加工性质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具有区域垄断性质的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其他工业产业部门包括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四、结论及促进河南省工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对策

由上述定量评价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少数产业部门各分项竞争力发展较为均衡外,强①(较强)竞争力工业部门各分项竞争力发展不均衡和弱(较弱)竞争力工业部门各分项竞争力普遍落后是河南省工业部门竞争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解决河南省部分工业部门普遍存在的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基础薄弱、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河南省情,河南省应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各工业部门竞争力,以促进河南工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立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施优势产业带动发展的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河南的比较优势在于矿产资源、能源优势和农业优势。河南必须将矿产资源、能源优势和农业优势等比较优势转化为工业部门的强大竞争优势:立足矿产资源、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加大上游采选环节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夯实产业基础,壮实其科技实力,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同时,河南省应立足具有竞争优势的现有产业,大力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现代装备制造业;改善和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大产业科技投入,利用现代科技强化和提升上述产业的竞争优势,抓住现阶段我国重化工业化的机遇,促进河南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增强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提升上下游产业的竞争力,以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立足省内各区域实际,实施产业集群式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河南省情和各工业产业部门现有布局,发展各具优势的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或横向企业的合作,通过基础及相关产业的共用、共享,降低区域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经营成本,通过区域内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体系的共有、共享,提高集群内各产业的收益。应加强省内包括洛阳石化产业集群、安阳钢铁冶炼产业集群、濮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灵宝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产业集群、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漯河食品制造产业集群、平顶山原煤采选产业集群等的建设,带动河南省内各区域工业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

同时,应以具有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集群的分布地区为增长极点,制定河南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优势产业集群集中分布的中原城市群地区优先发展,使其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加快具有较好区位优势和具有交通便利的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沿线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农业资源条件良好的黄淮四市(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鼓励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的竞争优势。

(三)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为破解普遍制约河南各工业部门发展瓶颈的科技创新能力滞后难题,应加快建立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河南省应积极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整合省内企业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使省内企业成为区域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省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全省各级政府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产业部门加快建设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推动区域内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省内企业要走出经营效率不高的困境,就要转变粗放式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传统产业部门,如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等工业部门要在投入成本控制、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加强管理,节约投入,提高产出;而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部门除要加强企业投入成本的控制外,出路还在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效率的提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从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到最终的产品销售账款的收回等一系列生产环节努力,又要从包括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在内的辅助生产环节上提高。企业效率的提高,企业运营是保证,管理是关键,产品是载体。故此,企业日常的各项工作只有围绕运营、管理和产品的各个侧面和环节努力改进,才能取得进步。

注释:

①由于部分产业部门个别统计数据缺失,将其剔出评价范围,对评价结果并没有影响。

②此处所谓“强”是针对工业部门综合竞争力而言,后文所讲“弱”亦同此。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马银戌,刘永利.关于河北工业竞争力的统计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2):132—135.

[3]辛立国,李旭光.辽宁工业竞争力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0—54.

[4]李刘艳.河南省工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5):48—49.

[5]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高级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

F429.9

A

1007-905X(2010)02-0213-04

2010-01-15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092400450040)

陈宏(1962— ),男,河南武陟人,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与模型。

猜你喜欢
工业部门产业部门竞争力
广西产业关联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大众科技(2023年9期)2023-10-14 03:01:06
美国太空部队与工业部门分享内部数字模型
山西省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研究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日本竞争力
中国产业生态化转型的IOOE模型分析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中国碳市场免费配额发放政策的行业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网络分析的产业部门碳减排措施研究
技术经济(2014年7期)2014-02-28 01: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