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华
(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高校教学
俄语语法课堂中“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
王清华
(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教师期望是教师的心理活动,它不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是通过一定的教师行为发生效应。“教师期望效应”表现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结果。本文从“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来源,语法课堂中的“教师期望效应”,语法课教师期望效应合理实施的媒介,教师的期望效应与学生的学习潜能几个方面探讨了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影响。
教师期望效应;俄语语法课;学习潜能
俄语语法课在俄语教学及俄语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俄语语法的系统性及其纷繁复杂的特点决定其教授者和学习者短期内都无法轻松应对。语法作为语言的表达规则将伴随俄语学习、俄语交际始终。语法规则能够帮助说话人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更好地排列,从而形成正确的语句,最后输出;对于听话人来讲,语法规则能够对输入的材料更好地进行符号切分,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黑龙江大学俄语系,1992:149)。要想学好俄语、要想能够将俄语驾轻就熟,唯一的途径就是首先重视语法、熟悉语法、掌握语法,然后将它吸收、内化、继而转化成自己的本领。语言学家W iddowson(1990)曾指出,不学语法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的,“显性的语法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发展其语言知识,促进中介语的发展”。(张庆宗,2008:107)
高校俄语专业低年级俄语语法教学担负着为俄语学习者准备“工具”的任务。俄语语法在俄语语言学习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如此,学生如何学好语法和教师如何教授语法是密不可分的。关于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理论问题已有诸多研究,并且早已形成诸多教学法流派,如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认知法、功能法等(章兼中,1983:1),并且在一定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纵观各种教学理论的应用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而迫使俄语教学工作者不断改变方法,但却很难让学生热爱语法学习。本文试图探讨,现行语法课堂上教师的期望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潜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期望效应”是否会弥补“官方”教学理论带来的不足。希望能够给语法教学工作者一些启示和新的思考。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期待在一定时间里学生能够达到其预期的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教学需要。教师期望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根据古希腊的一个神话命名而来。传说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发现了一块难得的好石,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于是国王将石头雕成一尊美丽的少女像,每天早晚都含情脉脉地长时间凝视少女像,期待着石像能变成真人。国王的诚意感动了上帝,锲而不舍的期望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一天早晨,国王欣喜地发现美丽的少女已端坐在他的床前。有时候,期望就是具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
这一故事给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达尔的启示是,教师如果对学生倾注高度热情,教师的期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使学生达到教师期望的进步。1968年,罗森达尔到旧金山奥克学校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实验,验证了这一效应,后来人们就称之为“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表现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结果。教师对学生抱有正期望,即认为学生是积极努力、刻苦学习的,并给予他热情的鼓励和适时的赞扬,学生接受了这种信息后,就会产生正效应:对学习满腔热情、成绩不断上升;如果教师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消极懈怠、自甘落后的“差生”,并对其置之不理,或者时而对他表现出厌烦,或者对其进行批评,那么学生的表现一定是消极悲观的:课堂上不踊跃参与师生互动,对教学内容反应“迟钝”,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等。当然,无论正效应还是负效应都是由许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造成的。作为一名教师应使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富有弹性,永远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期望学生并信任学生。教师期望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寄予正期望和高期望,这实际是一种情感式教学。如果把学生群体比作一辆跑车的话,各种官方教学理论可以比作方向盘,那么教师的正期望或高期望就可以比作跑车的发动机。
语法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是一门系统的知识传授课,是为言语做准备的课程。从心理学角度看,传授系统知识过程属于外语内在机制的理性阶段。这个阶段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正确,或者没有认识到语法课的重要性,语法的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就很容易使其产生负面情绪。作为零起点的俄语专业大学生,必须经历俄语语法外部形式转化为内部心理形式阶段。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促成这种转化。可是完成这种转化仅仅靠教师遵循某种教学理论的正确传授是很难实现的,这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师生的“共识”。要达到这种共识,教师的期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情感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认知过程,它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在这种教与学的互动中师生互相启迪、互相感染。如果情感因素运用得好,那么教师的外部教学形式就会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形式,教师对学生的正期望就会尽快变为正效应。
教师期望是教师的心理活动,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它是通过一定的教师行为而发生效应的。只有将期望化为行动,期望才能成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使之发生行为变化。同时,教师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教学行为来传递自己的期望,了解哪些行为与正效应相关,哪些行为与负效应相关,否则会适得其反。
根据研究者们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的分析,教师期望效应产生的过程应该是:
最终在学年考试中表现出教师期望的实现
要想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期望的进步,根据罗森达尔提出的中介因素模式,教师期望的传递可以通过四种行为群为媒介:气氛、反馈、输入和输出(张庆宗,2008:137)。
1.气氛。为实现对学生的正期望或高期望,教师要创造更为温暖、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上课不一定一直正襟站立黑板前树立不可侵犯的“威严”形象、不苟言笑,公事公办的说话语气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当然,学生成绩的进步和提高可能会来自于对教师的敬畏。但根据笔者多年课堂教学的观察和体会,对学生来讲,教师的笑容、机智、平等、随和与幽默比教师的不言自威及其渊博的知识更受欢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时而走下“神圣”的讲台,来到学生中间进行互动式讲解、答疑解惑,如果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知道自己对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在传授严肃的语法知识时面带笑容,如果教师批评学生时不乏幽默,如果教师与学生交流专业知识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态度平等,学生自然就会对老师非常信赖。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尊重、自信心受到鼓舞、学习能力得到肯定,那么学生会投桃报李,怀着感恩的心投入学习。众所周知,积极学习和消极学习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和谐愉快的人文环境下,再辅助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图片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等,这样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频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再“落后的学生”也会参与其中。学生是懂感情的,老师尽心尽力,学生自然会感念心中。当学生们怀着平等、愉快的心情进入语法课堂时,往日被视为“灰姑娘”的语法课,慢慢会变为让大家喜欢的“美丽公主”。
2.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诊断,以利于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保证教学活动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为了充分发挥反馈的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适当增加些具有针对性的评语是十分有益的。大学中,由于劳动分工不同和课程设置特点等原因,导致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时间很少,所以作业评语是一种很有效的传递期望的方法。
恰当地运用表扬。肯定学生的进步也是反馈的一种手段。表扬作为一种鼓励手段,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通常教师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更多地表扬期望值高的学生,而更多地批评期望值低的学生。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应该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不吝给予表扬,肯定其进步事实,并向学生说明理由,使之归因于努力与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产生更高的自我期望。
利用态势语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包括知识和情感,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的变化等非言语行为流露出对学生的不同期待,学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反馈。这样,受到高期待的学生得到鼓励,对课堂教学更加关注,教师收到这样的反馈,更强化对该生的高期待,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会在教师与低期待的学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3.输入。是指交给高期望学生程度更高更难的资料。在语法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情况,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整个班级而言,比如在讲授“Род имёнсуществительных”内容时,首先简单介绍名词性的词法特点并及时出示表示标有单词“мальчик”、“музей”、“девочка”、“деревня”、“солнце/ сотлнышко”的实物图片,以证明阳性名词是零词尾或以-й结尾;阴性名词是以-а/-я结尾;中性名词以-е/-о结尾。将这一点总结为普遍性特点。再用多媒体展示阳性、阴性和中性词法特点的词汇,让学生读出并确定哪些是阳性、哪些是阴性、哪些是中性词汇。
当学生们都掌握了名词性的语法范畴基本特点后,可以进一步扩充有关名词性范畴的信息。比如,以-а/-я结尾的是阳性名词:мужчина、юноша,папа, дядя,Вася,Коля,Петя;以-ий结尾的也是阳性名词:комментарий,санаторий,сценарий等;以-ия结尾的也是阴性名词:аудитория,география,история,Англия;以-ие结尾的也是中性名词:внимание,здание, заявление等等。
对初学者来说,说俄语应该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在说的过程中可以体现说者对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得好就能说出正确的语句,否则就会相反。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条件时,教师就可以积极引导训练说的能力了。具体做法是教师设置句型,Чтоэто?Кто это?让学生做添加阳性、阴性、中性词汇练习。A组提问Чтоэто?B组选择相应的词汇回答;B组提问Кто это?A组选择相应的词汇回答。其他语法项目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难度逐级加强的办法。
不断提高输入资料难度的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随着提高,难度逐级加强,反复实践。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加强,教师的正期望也随之变为正效应。
4.输出。是指教师提供高期望的学生更多的反应机会。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一堂课内教师可以拨出一部分时间(10分钟左右)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由提问,或对某些问题的共同探讨。
研究表明,气氛与输入产生的效应最为强烈,其次是输出,反馈的作用比较微弱。
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教师信任、喜欢、重视某个学生,这个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正面期望,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表现出厌恶、失望、轻视等情绪,这个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负面期望而极容易造成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后果。这就是所说的“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习的成绩影响不是直接,而是通过影响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灌输学业成就动机来实现的。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对语法学习的现身说法可以产生表率效应,这可能是对学生的最大鼓舞;教师对学生的一句鼓励可能让学生自信一生;教师的情感投入会让学生拒绝语法时感到很难为情;教师对学生信任可能让学生对语法爱不释手……
俄语语法课堂的教师期望通过对学生自身价值的分析、人生的理解、认知等环节的影响,使之改变自我观念,将教师的期望转换为学生的自我期望,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作出评价,产生学习信心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俄语语法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内完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学习能力感和学业成就动机。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的期望,首先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对未来的学业成就充满渴望。笔者作为曾经的学生,同时现在又是俄语教师,想告诉俄语学教学工作者及学习者,本人之所以一生与俄语为伴,是因为我的俄语启蒙老师常常面带笑容,在俄语课堂上给了我太多的鼓励,让我知道我能行……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行为或学业表现做出的预测。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的期望最终表现在学生行为上的现象。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俄语语法课的内涵,语法课堂上教师期望传递的媒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语法课上的主体地位决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的行为在课堂上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直接的感染力和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力。如果教师自身对语法课投入足够的情感,对学生循循善诱,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很优秀,对语法课充满信心、对未来的就业充满期待,那么教师的期望就会变成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学生就会达到教师所期望的进步。
众多研究表明,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作为大学教师应切实掌握期望理论,心系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抱以恰当的期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行为来传递这种期望,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正效应,必将提高教学效果。
[1]张庆宗.外语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黑龙江大学俄语系.俄语教学与研究论丛[C].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俄语系,1992.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B
1671-6531(2010)05-0096-03
2010-08-15
王清华,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普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