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锋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浅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郑月锋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本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途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等方面阐述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办学中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在复制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甚至造成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之间严重脱节。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既是一个学术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从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途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等方面系统论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总结出指导独立学院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创新办学理念、办出特色、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第一,独立学院有母体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办学支撑,社会力量对独立学院办学的参与会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传统高校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第二,独立学院灵活自由的民营机制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适合培养应用型的本科层次人才。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较高,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较多地指向实际活动而非基础理论。从他们的素质能力和价值取向看,更适合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关于培养层次定位问题,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各省招生录取的批次安排在原本科二批和专科之间,即本科三批。这就将独立学院的培养层次定位在本科层次上。但是,又不同于本科其它批次,与高职高专相比也有不同。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独立学院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属于本科层次的高技术教育,必须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也要比原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社会要求、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总之,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的本科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规格比一、二批次的本科教育要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独立学院在实践中应该对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改革。根据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运行机制、培养层次、招生批次、受教育对象等特点,其培养规格应定位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贴近社会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既有本科生专业理论素质,又有高职生操作技能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人才。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中,不能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如果把德才兼备的人才比作是优等品,那么,有德无才充其量只是次品,而有才无德将是危险品。这是因为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的动力因素和导向因素,它包括政治觉悟、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因素。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在思想道德上加强培养。可以通过“两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情商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人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通过教学、实践及素质教育三类途径实现。首先,教学途径主要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民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过程。学院以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构建以“理论基础+应用技能”的教学体系。为明确教学在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应提出“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学校的所有行政事务都要为教学服务。
其次,实践途径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在实践途径上应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再到综合技术运用、创新能力训练的递进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途径是其他两种人才培养途径的有益补充,通过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的实践就是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落实,我院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
其一,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课程五大模块,并实施标准化的课程学分制,坚持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堂讲授课时适当压缩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我们设置了创新学分和拓展学分,要求每位在校生必须修满5学分才允许毕业。创新学分通过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创新活动获得,拓展学分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获得,这样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在业余时间“时时有事做、时时做有意义的事”。
其二,增加应用型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最后一年的教学安排尽量与实际应用接轨,安排了包含毕业论文和实习活动在内的实践性环节,场地时间弹性处理,可以延伸到实习就业基地。22周的实习时间保证了学生应用型职业技能的形成,保证了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其三,精简的课时量促使任课教师改变“以系统知识讲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机制。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教发[2003]8号.
[2]王雪莲.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09,(10).
[3]赵中岳.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
[4]周西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何岩]
G642
B
1671-6531(2010)05-0014-02
2010-07-28
郑月锋,男,吉林市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讲师,硕士。
项目名称: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